《百年流韻》序

畢之航

出秦州城北,上皇城堡西行。過營房梁,逾山陰即至北鄉之三陽川。山腳為正陽寺,復西行二三里,南倚臺埠有村曰曹家灣裡。其地為秦之鎮嶽鳳凰山東迤之支埠。臺地開闊,左有虎嶺,巍巍峙踞;右為寺坪,森森柏茂。而羲皇卦臺,禹王導流;渭流澎湃,三陽光華,俱在目視耳聞之間。

此地也,漢有隗囂兵影,宋有曹瑋禦敵;故聞散落史冊,舊跡常發荒冢。惜乎宋元偏僻,水患頻仍,人文疏而志乘泯,未可溯者千餘年矣!

《百年流韻》序

天水渭南鎮曹家灣

殆及明季,曹祖落居於斯,墾畝耕作,齒繁生息,不覺又數百寒暑,而耕而讀,斯文漸振,於今可得聞者樓臺臺也。

樓臺臺者,餘岳父家之老宅處也。因居臺地,昔宅有兩層土木結構之樓,故閭里謂之也。

《百年流韻》序

樓臺臺

岳父曹氏為書香之門者久矣!昔三陽一川,皆謂祖上有三輩文師傅。於今妻伯任職二師,妻兄執教十中,已五輩師傅矣!而一門五戶有十餘人從業教育,斯誠教師世家也。

岳父所居,即祖上書房院。地雖狹而佈置謹嚴,槐綠門庭,榴紅窗前,四時況味,別有意趣。又種葡萄,一架覆院,至秋則果實成串,綠珠墜玉,懸於舉手之間。小小農家,雖土牆磚瓦,而清逸之氣環縈。

《百年流韻》序

書房院 葡萄架 四世同堂

其背倚之臺上兩處院落,正樓臺臺祖居也。

東側院為妻大伯所居,庭院格局儼然。正庭五楹,臺柱雕花,脊簷高聳,門窗廣大。廂房、二門、照壁、大門一應而在。據傳初建於前清同治間,後遭民國八年地震損壞重修後,只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修繕,至今忽忽又五十餘年,而其貌依舊。唯土樓早已傾圮,而復建新居於其門側。

《百年流韻》序

東院

西側院為二伯所居,雖構建遜於東,然一樣佈局,亦多歷年所矣!

《百年流韻》序

西院

上下三院風貌各異,人文氣息厚重,唯祖上之事蹟留於口碑間,惜無可徵尋。蓋經文革浩劫,先祖存留之書籍、字畫已幾無所剩也。

戊戌仲春,餘見一電視節目,介紹本村之知名書畫家,竊思曹家灣裡真人才濟濟之農莊!

細數樓臺臺周邊數百米內,自建國以來,教師從業者四五十人:大學、中專、中學、小學俱有分佈,而能書能畫者亦多,一村之中,一臺周邊,堪稱鄉間奇蹟!

遂欲細察而記其盛。

乃就教於妻二伯宏濟先生。伯示一冊,線裝麻紙,題作《蓬轉記》,正妻曾祖父鶴山公手稿也。

《百年流韻》序

蓬轉記手稿

於是細細閱讀。此冊內容頗雜,知非一時之筆,是隨心而記,訂而成卷者也。而公自謂亂雜如蓬飄轉無定,抑此為彼時心境耶?公曆三朝,一生際遇於鉅變之時代,用筆遣字亦舊亦新,至暮年而思想彌新,誠可貴也。

既讀自傳,又誦詩篇,激賞妙聯佳構。公之生平點滴俱在其間,又徵之佚聞舊事,則曾祖形象鮮活,如耳提面命,如聆訓示。一冊內容有修齊治平之箴言,亦有題詠饋贈,可為地方文化研究之重要資料。倘不為人知而塵封書架,明珠雪隱,實我輩之過也。於是利用業餘,輸字整理,分別歸類,查閱加註,不半月乃得整理版初稿。

礙因才淺學陋,點斷識字,錯誤多多。幸伯父以七十六高齡,不辭辛勞細審而糾之,又親撰《讀〈尚書〉集錄百字格言意譯文》,此後借時代之便,發佈於“三陽川微傳媒”等。鄉人關注有加,實出乎意料。

《百年流韻》序

讀尚書集錄百字格言(中堂)

未幾,清明節至,有感先祖之盛德,又撰一祭文,得伯父斧削脩潤,伯乃倡議闔族共祭。是日也,一行二十六人,以珍饈為禮,誦讀祭文,陣容之大,前所未有。

爾後,伯父暫擱置《小篆字認讀舉隅》之校閱,親撰《樓臺臺宗譜漫話》,時子介兄又寫懷念樓臺臺故事等文。

至七月初,伯父意以《蓬轉記》為主,並收此後各文和先輩書法及子侄書畫,目作《樓臺臺文墨集》。後慮及文墨跨時百年,遂議定正名曰“百年流韻”,以前題副之,且以責編屬餘。

《百年流韻》序

自徵稿起,凡兩閱月,稿件陸續而至,編審依次而進,或前往鄉間拍攝,或向伯父請教,或和諸兄探討,力求無缺。

時中秋節至,而篇目編次,幾經完善,已可付諸剞劂。

《百年流韻》序

曹宏濟 篆書

樓臺臺曹氏文脈,自前清道鹹間鼎三公設塾課讀,至今已近二百餘載,流風所及,必澤被閭里,故曹家灣裡文脈之盛於今者,良有以也。

今《百年流韻》是承前啟後之作,放之國內或平淡無奇,而系之千餘人之村莊,尤自五代以降、文化式微之隴右地區,亦非常事也。其傳承,其延續,正我華夏耕讀文明,薪火相傳之例也。

故本集之意義,不特一家之文化事業,亦將成鄉村文化建設案例,是可範式者也。

藉此付印之際,爰敘厓略,以志榮幸云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