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流韵》序

毕之航

出秦州城北,上皇城堡西行。过营房梁,逾山阴即至北乡之三阳川。山脚为正阳寺,复西行二三里,南倚台埠有村曰曹家湾里。其地为秦之镇岳凤凰山东迤之支埠。台地开阔,左有虎岭,巍巍峙踞;右为寺坪,森森柏茂。而羲皇卦台,禹王导流;渭流澎湃,三阳光华,俱在目视耳闻之间。

此地也,汉有隗嚣兵影,宋有曹玮御敌;故闻散落史册,旧迹常发荒冢。惜乎宋元偏僻,水患频仍,人文疏而志乘泯,未可溯者千余年矣!

《百年流韵》序

天水渭南镇曹家湾

殆及明季,曹祖落居于斯,垦亩耕作,齿繁生息,不觉又数百寒暑,而耕而读,斯文渐振,于今可得闻者楼台台也。

楼台台者,余岳父家之老宅处也。因居台地,昔宅有两层土木结构之楼,故闾里谓之也。

《百年流韵》序

楼台台

岳父曹氏为书香之门者久矣!昔三阳一川,皆谓祖上有三辈文师傅。于今妻伯任职二师,妻兄执教十中,已五辈师傅矣!而一门五户有十余人从业教育,斯诚教师世家也。

岳父所居,即祖上书房院。地虽狭而布置谨严,槐绿门庭,榴红窗前,四时况味,别有意趣。又种葡萄,一架覆院,至秋则果实成串,绿珠坠玉,悬于举手之间。小小农家,虽土墙砖瓦,而清逸之气环萦。

《百年流韵》序

书房院 葡萄架 四世同堂

其背倚之台上两处院落,正楼台台祖居也。

东侧院为妻大伯所居,庭院格局俨然。正庭五楹,台柱雕花,脊檐高耸,门窗广大。厢房、二门、照壁、大门一应而在。据传初建于前清同治间,后遭民国八年地震损坏重修后,只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修缮,至今忽忽又五十余年,而其貌依旧。唯土楼早已倾圮,而复建新居于其门侧。

《百年流韵》序

东院

西侧院为二伯所居,虽构建逊于东,然一样布局,亦多历年所矣!

《百年流韵》序

西院

上下三院风貌各异,人文气息厚重,唯祖上之事迹留于口碑间,惜无可征寻。盖经文革浩劫,先祖存留之书籍、字画已几无所剩也。

戊戌仲春,余见一电视节目,介绍本村之知名书画家,窃思曹家湾里真人才济济之农庄!

细数楼台台周边数百米内,自建国以来,教师从业者四五十人:大学、中专、中学、小学俱有分布,而能书能画者亦多,一村之中,一台周边,堪称乡间奇迹!

遂欲细察而记其盛。

乃就教于妻二伯宏济先生。伯示一册,线装麻纸,题作《蓬转记》,正妻曾祖父鹤山公手稿也。

《百年流韵》序

蓬转记手稿

于是细细阅读。此册内容颇杂,知非一时之笔,是随心而记,订而成卷者也。而公自谓乱杂如蓬飘转无定,抑此为彼时心境耶?公历三朝,一生际遇于巨变之时代,用笔遣字亦旧亦新,至暮年而思想弥新,诚可贵也。

既读自传,又诵诗篇,激赏妙联佳构。公之生平点滴俱在其间,又征之佚闻旧事,则曾祖形象鲜活,如耳提面命,如聆训示。一册内容有修齐治平之箴言,亦有题咏馈赠,可为地方文化研究之重要资料。倘不为人知而尘封书架,明珠雪隐,实我辈之过也。于是利用业余,输字整理,分别归类,查阅加注,不半月乃得整理版初稿。

碍因才浅学陋,点断识字,错误多多。幸伯父以七十六高龄,不辞辛劳细审而纠之,又亲撰《读〈尚书〉集录百字格言意译文》,此后借时代之便,发布于“三阳川微传媒”等。乡人关注有加,实出乎意料。

《百年流韵》序

读尚书集录百字格言(中堂)

未几,清明节至,有感先祖之盛德,又撰一祭文,得伯父斧削修润,伯乃倡议阖族共祭。是日也,一行二十六人,以珍馐为礼,诵读祭文,阵容之大,前所未有。

尔后,伯父暂搁置《小篆字认读举隅》之校阅,亲撰《楼台台宗谱漫话》,时子介兄又写怀念楼台台故事等文。

至七月初,伯父意以《蓬转记》为主,并收此后各文和先辈书法及子侄书画,目作《楼台台文墨集》。后虑及文墨跨时百年,遂议定正名曰“百年流韵”,以前题副之,且以责编属余。

《百年流韵》序

自征稿起,凡两阅月,稿件陆续而至,编审依次而进,或前往乡间拍摄,或向伯父请教,或和诸兄探讨,力求无缺。

时中秋节至,而篇目编次,几经完善,已可付诸剞劂。

《百年流韵》序

曹宏济 篆书

楼台台曹氏文脉,自前清道咸间鼎三公设塾课读,至今已近二百余载,流风所及,必泽被闾里,故曹家湾里文脉之盛于今者,良有以也。

今《百年流韵》是承前启后之作,放之国内或平淡无奇,而系之千余人之村庄,尤自五代以降、文化式微之陇右地区,亦非常事也。其传承,其延续,正我华夏耕读文明,薪火相传之例也。

故本集之意义,不特一家之文化事业,亦将成乡村文化建设案例,是可范式者也。

藉此付印之际,爰叙厓略,以志荣幸云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