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租房過得像大爺,我們買房爲何還活得像孫子?

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還一生房貸,做一世房奴。

在2016年,有這樣一則新聞:

一位29歲的湖北姑娘,在蘇州一家企業裡面從事會計工作,月收入在四五千元左右。為了結婚後有個安穩的家,便與丈夫在蘇州買了房。

可是生活並沒有安穩,反而迎來了一場悲劇。兩人的工資加起來每月一萬元不到,買房加裝修費基本耗費了多年來的存款,之後每月的房屋貸款與日常消費讓生活捉襟見肘。

為了儘快還上房貸,她在公司請了幾天假,跟著朋友一起到了揚中賣淫,希望能賺點“外快”,沒想到最後被抓,落得家庭破碎的悲劇。

美國人租房過得像大爺,我們買房為何還活得像孫子?

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不難想象房奴生活的巨大壓力下,往往讓人奔潰,更何況現在是2018年,房價與兩年前只高不下!

面對這樣的社會現狀,有錢的無所謂,但畢竟是少數;沒錢的不少,也根本不會考慮;那些有些能力與存款的,能夠付得起首付的人,往往最糾結,到底是買房還還是繼續租房呢?

A,92的女性,已婚,房奴。

有一次去菜市場,她為了5毛錢與小販爭得面紅耳赤,最後小販直接甩臉扔下一句話:“讓你好啦,快走吧走吧,別影響我生意,看你穿得還有點檔次,沒想到這麼摳!”

回家的路上,小販的話不斷在她腦海中回放,那鄙夷不屑的表情更讓她心酸,不禁思考:什麼時候變得這樣市儈?這真的不是我十年之前想象的生活啊?為何會這樣?

買房前,她的早餐葷素搭配,還有甜點、水果牛奶;買房後,兩個包子就夠了。

美國人租房過得像大爺,我們買房為何還活得像孫子?

買房前,上班滴滴一下就到了,根本不用早起半小時;買房後,天天敢死隊一樣踩點追公交、擠地鐵。

美國人租房過得像大爺,我們買房為何還活得像孫子?

買房前,買衣服只看喜不喜歡、好不好看;買房後,不止是看便宜,更是儘量不買,夠穿就行。

買房前,每年計劃著一次旅遊,追求詩與遠方;買房後,有空還是去兼職吧,或者在家刷劇也好。

.........

其實這不止是她的生活,也是大多數80、90後房奴的真實寫照——被房子“綁架”的一代人。

據瞭解,我國通過銀行貸款買房的家庭大約有2億戶,單算家裡的主力“還貸”者,房奴人數應該高達4億多!

西班牙的《世界報》曾有這樣的評價:中國的高房價毀滅了年輕人的愛情,也毀滅了年輕人的想象力。

美國人租房過得像大爺,我們買房為何還活得像孫子?

很多人就是在不知不覺中淪為房奴的:買房後,不敢請假、辭職,面對領導的無端責罵都無動於衷,生怕頂嘴後丟失了飯碗;不敢隨意花錢、對父母不敢買禮品、對孩子也變得很吝嗇、請朋友吃飯都得小心翼翼,更別說給老婆美容化妝了……

但是買房熱潮永遠沒有下降的趨勢,因為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大部分都將房視為家的意義。

聽過這樣一句不入流的話:還房貸的日子就像被房子“蹂躪”一樣,痛並快樂著。這種快樂大多因為愛情與責任,可以簡單說成:“家”帶給我們的愉悅感與安全感。

所謂“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還一生房貸,做一世房奴”,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美國人租房過得像大爺,我們買房為何還活得像孫子?

其次,還因為我國的租房市場極不規範,合同如廁紙。比如房東兒子要結婚,你就得提前走人了;租金可能隨時會上漲,不管是不是在合同期內等等。

而在美國,租戶是“上帝”,租房法規齊全、嚴格,租戶受法律保護。通常,合同一年甚至幾年一簽,房子租給你,就是你的家,完全不用擔心突然被趕走,房客租房的安全感要比在中國高很多。

數據顯示35歲以下的美國人,只有36.3%的人買了房,而在中國這個比例超過了70%。

同樣,歐洲一些發達國家中也是如此,接近1/3家庭住在租賃房中,其中,德國、瑞典和捷克三國租房率超過50%。

因此有人調侃說,美國人租房子過得像大爺,我們買了房卻活得像孫子。

美國人租房過得像大爺,我們買房為何還活得像孫子?

所以,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如果買不起房也沒必要傾盡全力,如果租房那就儘量找好一點的房東。

就像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生活的好與壞在於你的態度,擁有自己的房子只是錦上添花。

你要知道,房子就算是租的,但生活不是,也不是擁有一個大房子就是家,就是美好生活。

美國人租房過得像大爺,我們買房為何還活得像孫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