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年後的同學聚會窺探人生百態,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嗎?

每個人正在過的生活參差百態,其實都是基於各自的價值觀而做的選擇,從來就沒有絕對意義上的成功,幸福也從來不是優勝劣汰下的結果。

  • 1

在充滿焦慮的時代,曾單純為了憶往昔、感悟情誼的同學聚會也漸漸變味了,在推杯換盞中變成了一場成功人士的社交:炫耀、裝逼、攀比.......

多數人的談到這種話題,都是一臉的失落與不屑:同學聚會,特沒意思,沒必要參加。

從多年後的同學聚會窺探人生百態,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嗎?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命運的沉浮,看似不大,卻也不小。不過就算大到判若雲泥,也不過是普通人在這個時代的主流命運。

細想來,無論達到何種程度,差距都存在:

讀書的時候,他能考滿分,你卻連及格都不行。

工作的時候,他年薪百萬,你卻連房租都交不起。

退休的時候,他兒孫滿堂,你卻連女朋友都還沒有。

其實,變得不是差距,而是看待差距的態度。

從多年後的同學聚會窺探人生百態,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嗎?

如果你有機會去參加幾十年之後的同學聚會,認真傾聽與觀察,或許可以明白人生中那些決勝千里的因素究竟是什麼,輸掉人生長跑的東西是什麼,成功的意義又是什麼!

  • 2

《極限挑戰》第四季“知識改變命運”一期中,發起“起跑線六問”的遊戲。

極限挑戰成員要求這些學生站在同一條線上,然後依次提出一個是與否的問題。

如果是,請向前六步,不是就原地不動。

從多年後的同學聚會窺探人生百態,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嗎?

在這些問題問完之後,這些原本站在同一條線上的學生,距離一點點地被拉開,有人遙遙領先,還有人仍然停留在最初的起點。

不過節目組最終道出的是善意:如果現在開始起跑的話,站在前面的同學,可能會領先很多,但是在抵達終點之前,並不意味著後面的同學不能超越你。

人生也本是如此,有些生來的差距,無法逃避,難以逾越,但始終是贏在起跑線上,沒到終點,贏家就未可知。

從多年後的同學聚會窺探人生百態,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嗎?

就像多年的同學聚會,肯定有一些類似這樣的反轉:

讀書的時候,他能考滿分,你卻連及格都不行;到了工作的時候,你卻可以年薪百萬,而他連房租都交不起。

更何況人生也從來都不是百米跑,而是一場馬拉松,那些長跑了漫長歲月的中年人,即使仍然無法超越起點高的,但發現命運的差異已經不大,起碼沒有最初判若雲泥的距離。

所以,什麼高考決定命運、沒有好大學就沒有好工作的言論並不可靠,只是激勵你更加努力的謊言。

只要我們把時間線拉長,這些暫時性的成績,都不是決定一個人最終成就的根本。

  • 3

多年後的同學聚會中,很多人都遇到過成績最好的不如意,而中等偏上、甚至成績一塌糊塗的學生卻成為了贏家的對比。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真正決勝千里的,是一些成績無法決定的能力!

在天才圍棋少年柯潔敗給阿爾法狗後,掀起了人類會被人工智能淘汰的爭論!

結果顯而易見,未來人工智能取代的只有一大波無創造力、機械性、低技術含量的工作,如生產車間中流水線上的藍領工人以及一些簡單的文字撰寫工作。

從多年後的同學聚會窺探人生百態,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嗎?

說到底,人工智能不過是運用大數據進行分析計算,缺乏獨立思想的機器。

就像我們的應試教育,往往是考核學生照本宣科的知識,試卷分數成為唯一真理,這並不是真正對能力的提升。

世界各大名校有一個共識,就是都不太強調考試成績,奉行通識教育,來自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Study"的譯名。

從多年後的同學聚會窺探人生百態,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嗎?

以新世紀的哈佛大學為例,通識教育主要強調培養學生的反思和批判精神、科學意識、知識的整體性、國際化視野以及學生對未來生活的準備等。

設有的通識教育課程包括:審美學的理解、文化與信仰、以實驗為依據的推理、道德推理、生存方式的科學、客觀世界的科學等。

其次,哈佛大學有一套嚴格的評分方法,在學生成績中,課堂發言佔總分的25%~50%,靠國內的“混學分”策略是很難拿到學分的。

從多年後的同學聚會窺探人生百態,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嗎?

而且,教學過程中不重視是否得出正確的答案,而重視得出結論的思考過程,重視學生獨立分析能力的引導。

正如一位講授神學教授所說:

我並不要求記住多少基督教的東西,因為這些都無所謂。重要的是,通過你們堅持的閱讀和討論,我希望引導你們獨立思考和全面分析,這樣以後不容易被別人的蠱惑所左右。

簡單點說,通識教育其目的與好處就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擁有應付複雜生活的本領和實現自我價值的信心。

而這,會給學生的人生長跑帶來持久的後勁。

  • 4

對於是否有必要參加多年後的同學聚會,有網友說:

我想按照自己的想法過最普通的日子,和愛的人生活在小城市,錢夠用就行。可是又害怕別人過得比自己好太多,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離比較遠一點。

是啊,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所珍視的東西千奇百怪,只有自己才能完全瞭解。有人認為理想高於一切,也有人認為父母家人比理想重要得多;有人認為事業有成才不枉此行,也有人覺得現世安穩才是生活的王道。

從多年後的同學聚會窺探人生百態,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嗎?

每個人正在過的生活參差百態,其實都是基於各自的價值觀而做的選擇,從來就沒有絕對意義上的成功,幸福也從來不是優勝劣汰下的結果。

這也是我們常常忽略的:生命的價值在於選擇,人生路不過是“我願意”三字。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的選擇權從小就被父母、老師、學校、單位、領導、社會輿論等等給綁架。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一直都沒有自我選擇的意識,從此就陷入了迷惘之中,再也找不到自己了。

從多年後的同學聚會窺探人生百態,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嗎?

唐太宗李世民想念魏徵時對大臣說過一句話:“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所以參加同學聚會,不只是回憶過往的情誼,更是讓你去發現本是同一個班的他們,是通過什麼路徑過上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你是否也找到了自己的終點呢?

沒有,那就繼續朝著自己的路走下去;有,那對於你去如何設計孩子未來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從多年後的同學聚會窺探人生百態,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嗎?

或許我們會羨慕那些家境優越的人,但請記住沒有任何的人生值得絕對去羨慕、去鄙視,專心的過好你自己的人生就是創造屬於你自己的未來,就是自己人生走到的豐盛頂點。

人到後半生,唯一的敵人只剩下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