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東風二號飛彈發射失敗首次曝光 69秒墜地爆炸距發射台僅680米

說起中國航天,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錢老,這位享譽世界的科學家,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我國的導彈事業是從全面仿製蘇聯的P-2導彈開始的,從第一代“東風”導彈起步,至今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

我國東風二號導彈發射失敗首次曝光 69秒墜地爆炸距發射臺僅680米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蘇聯專家撤走後的第83天,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枚射程600公里的近程導彈“東風一號”騰空而起,準確命中目標。根據毛主席的名言“東風壓倒西風”,“東風”成為中國地地導彈系列的代號。緊接著中程導彈東風二號也緊鑼密鼓的開展起來,當時國防部五院確定了東風二號中程導彈設計要在P-2導彈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思路。其主要改進是:提高發動機推力和比衝;液氧箱改為單層結構;尾段由收斂錐形改成圓柱形的鋁合金結構。

我國東風二號導彈發射失敗首次曝光 69秒墜地爆炸距發射臺僅680米

導彈全長20.9米,最大直徑1.65米,尾部裝有4個三角形尾翼,起飛重量29.8噸,發動機推力45.5噸,射程定為1200公里。1962年3月,首枚“東風二號”導彈運抵發射場,進行發射前的各項測試,一切似乎進展得非常順利,3月21日,東風二號導彈進行首次飛行試驗,可是就在發射幾秒鐘後,導彈開始出現了較大的擺動和滾動,不久發動機起火,21秒時導彈失控;69秒後,東風二號導彈突然墜毀在發射場上,炸點離發射臺只有68米,炸出了一個直徑約30米的大坑。

我國東風二號導彈發射失敗首次曝光 69秒墜地爆炸距發射臺僅680米

現場上好多人都哭了。東風2號導彈總師林津甚至流著淚說:“這個坑是我的,我準備埋在這裡。”聶榮臻元帥得知這一消息後,安慰大家說:“既然是科學試驗,總會有成功,有失敗,成功了,功勞是你們的,失敗了,責任由我來負。”隨後由錢老領頭,帶領著科研人員在天寒地凍的大漠之中,花了2~3天的時間去撿殘骸、碎片,每一個人都認領了自己負責的產品碎片和殘骸,各分系統研究室也把技術人員召集起來,組成了故障分析小組,認真查找自己負責產品的故障。

我國東風二號導彈發射失敗首次曝光 69秒墜地爆炸距發射臺僅680米

經過反覆研究查找,故障原因終於逐漸明晰。首先在工程技術上,對導彈系統的自行設計規律沒有完全掌握,在仿製中沒有吃透和消化近程導彈所採用的每個技術方案和要求,地面試驗不充分,缺乏科學的質量檢驗標準。其次,在科研管理上,沒有建立技術負責制,沒有制定嚴格的工作程序和制度。最後,在思想作風上,急於求成,對地面工作重視不夠,困難預計不足,對產品缺陷和隱患沒有有力措施堅決消除。

我國東風二號導彈發射失敗首次曝光 69秒墜地爆炸距發射臺僅680米

通過細緻的分析,科學家們很快找到了導彈存在的問題,一個是橫向彈性振動問題,一個是發動機存在一些管道上設計薄弱環節。因為這次失誤,“把故障消滅在地面”自此成為我國航天事業的重要準則。隨後僅在1962年5月~6月就召開了9次故障分析會議,提出了動力裝置的可靠性、控制系統的穩定性、彈體的強度及增加安全自毀裝置等設計上需要解決的問題,並確定了將儀器艙移到酒精箱與液氧箱之間;液氧箱改用強度更高的材料;動力裝置提高強度和可靠性;發動機推力定為40.5噸,射程為960公里。

我國東風二號導彈發射失敗首次曝光 69秒墜地爆炸距發射臺僅680米

在經過17項大型地面試驗,和105次發動機試車的考驗之後。1964年6月29日,修改設計後的東風二號導彈第二次試飛獲得成功,10月16日 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就在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預言:中國是“有彈沒槍”五年內不會有運載工具時,1966年10月26日,原子彈和東風二號導彈正式實施對接,10分鐘後,核彈頭在靶心上空預定高度爆炸。羅布泊的巨響又一次震驚了世界!自此,東風二號導彈作為一種實戰武器開始裝備部隊。

我國東風二號導彈發射失敗首次曝光 69秒墜地爆炸距發射臺僅680米

後續版本的東風-2A最大射程1300至1500公里。可攜帶1500公斤高爆彈頭,或1枚1290公斤的威力為2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中國的東風導彈家族也越來越強大,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趙九章等一大批“兩彈元勳”們,為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奉獻了畢生的精力,他們的執著與擔當同樣值得今天的我們追思與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