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壇驍將自比魏徵,直諫玄宗,玄宗:朕可不是太宗

大唐肱股之臣魏徵因直言進諫,輔佐太宗共建貞觀盛世,被譽為一代名相。魏徵死後,太宗將其畫像列入凌煙閣,位列第三。但不久之後,魏徵曾大力向太宗推薦的侯君集和杜正倫出事了。因為參與太子李承乾謀反一案,他們一個被處死,一個被流放。李世民開始懷疑魏徵也參與了謀逆,取消了衡山公主和魏魏徵長子的婚約,最後竟然把魏徵的墓碑都推倒了。太宗一世英名,竟也能幹出這種事,可見他和魏徵的關係並不像表面上那麼融洽,忠臣明主之說多為後世粉飾。

史壇驍將自比魏徵,直諫玄宗,玄宗:朕可不是太宗

到了女皇武則天當政後期,後來被譽為史壇驍將的吳兢被徵為史官,負責修撰國史。他作為史官,自然有耿直敢言的風骨。幾年之後武則天去世,唐中宗李顯懦弱無力,武三思等人陰謀奪權。中宗的太子李重俊地位岌岌可危,於是率左右羽林兵三百餘人,殺死武三思、武崇訓,卻在玄武門之外,兵敗逃出,最後被殺。武氏一黨趁機陷害相王李旦為太子同謀,吳兢諫言中宗,終使相王平安無事。

後來玄宗即位,他吸取中宗和他爹李旦的失敗經驗,深知只有把權利握在自己手裡,才能穩固皇權。因此他大權獨攬,確實在一方面結束了諸黨紛爭,穩固了大唐政權;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群臣畏懼不敢納諫的局面。史官吳兢深知這種局面不利於唐室統治,於是上疏勸玄宗對進諫者有所區別,以免杜塞忠諫之路,還重點提出了太宗李世民虛心納諫的故事。

史壇驍將自比魏徵,直諫玄宗,玄宗:朕可不是太宗

他將唐太宗和身邊大臣魏徵、王圭、房玄齡、杜如晦、等四十五人的政論彙集成冊,為四十篇《貞觀政要》。不知道是因為同為諫臣,還是性格比較接近,所以比較欣賞的緣故,魏徵在此書中佔據了大部分篇章。不光如此,吳兢在書中也大膽記錄了一些唐太宗的過失和不足。如《納諫》篇記他為一馬暴死而盛怒,欲殺養馬人,又記他曾寵信過小人權萬紀、李仁發等等。

吳兢完成此書之後上呈玄宗,滿以為會被嘉獎,卻大失所望。玄宗當時自以為勞苦功高,漸漸貪圖安逸,所以對吳兢的作品不置可否。後來吳兢因和劉知幾撰寫《武后實錄》時,如實記錄了當時正任宰相的張說曾依附張昌宗等事,再加上吳兢修的是本朝史,因此也寫了不少活著的權貴,得罪了許多人。不久就因書獲罪,而被貶官荊司馬,一直到天寶年間才得以返朝。但他晚年人執著於修史工作,寧折不彎,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真實史料。

後來吳兢的《貞觀政要》,成了各朝皇帝必修的功課。只是吳兢雖然直言敢諫,不愧為一代諍臣,所受待遇卻遠遠不如他的前輩魏徵了。

史壇驍將自比魏徵,直諫玄宗,玄宗:朕可不是太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