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險,爲何讓人買得糊塗

“看了大半年的保險,都不知道買什麼好。”

“接觸了好多個代理人,都說自己的是最好的,到底我該選誰的。”

“已經徹底迷茫了,越看越糊塗,越看越不知道買什麼好。”

相信這是眾多消費者在選擇購買保險產品時,遇到的最大的也是最頭疼的問題。

近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2018中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指數報告》。調查顯示,認為自身發生重大疾病風險大的受訪者中,有82.1%尚未購買商業健康保險;47.8%的受訪者認為有必要購買商業健康保險,但其中已購買的比例僅6.7%。

究其原因,國內大病保險捆綁銷售、拆分病種等,設計得過於複雜,讓人“買得比較糊塗”。對消費者來講,越複雜的金融產品,想剖析其中的本質就越難。

重疾險,全稱重大疾病險,是指由保險公司經辦的以特定重大疾病,如惡性腫瘤、心肌梗死、腦溢血等為保險對象,當被保人患有上述疾病時,由保險公司對所花醫療費用給予適當補償的商業保險行為。但對於消費者應該選擇哪種重疾險產品更合適的問題,由於涉及因素多、維度多、條款複雜,精算師都感嘆無力全面比較。

重疾險在我國已歷經23年的持續迭代,從病種數量、賠付次數,保額豁免,再到輕症、中症等細分概念上都進行了一定的革新和產品比拼。無論是增加疾病的種類、賠付的次數,還是疾病的豁免功能,都在正常的風險定價中已經做了充分的考慮。這意味著,如果產品僅僅通過單純的比價,並不能對比出“最好”的產品。即便是具備專業能力的精算師也只能比較幾款產品,沒有能力對市面上近千種重疾險一一比較。

同時,很多保險公司在產品層面大膽創新,但是有些創新並不對保險產品有本質的提升,並不能有效地幫助到消費者最終的購買決策。

有業內人士坦言,重疾險比較專業,但有些“複雜”是人為因素故意導致的。如“組合銷售”實為捆綁;重疾病種拆分,保險責任“偷工減料”;宣傳噱頭多,存在誤導成分等。

對於消費者而言,保險行業協會報告指出,在選擇重疾險產品時應遵循四步走的原則。

首先是保額的確定,基於行業統計數據,一般建議重疾保障額度30萬元起,50萬元為優,預算較多者可以額外考慮收入補償及術後康復費用。

其次是產品形態的確定。保險責任對費率影響非常大,以含輕症保障的定期重疾產品為基準,如果剔除輕症責任,費率大約降低25%。同時,增加身故及生存給付責任,視生存給付時間的差異,會增加60%-150%不等的費率。當重疾險將身故賠付保額的責任納入時,產品成本的增加其實並不很多,但費率增加不少。根據個人情況,首先解決重疾責任的保障,輕症次之,身故責任視預算情況決定,生存返還責任偏儲蓄性質,無足夠預算不建議考慮。

再次是保障期限的確定,在合理的預算下,先確保足夠的保障額度,然後權衡時間長短。最後是產品細節的確定。

此外,對消費者還應知曉,消費型重疾險便宜但不返還;儲蓄型重疾險兼顧保障與儲蓄功能但保費高出一大截。如今,重疾險已成為商業健康險中的主力軍,但定期純重疾險的保費遠低於終身重疾險,保費差異甚至高達50%。若加入身故保障(身故賠付基本保額)和生存金給付,產品的保障功能增加的並不多,相反,費率會提升60%-150%。因此,定期純重疾產品具有相當高的性價比。(記者李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