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教授錢志新專訪:抓住數字紅利,做強數字經濟


南京大學教授錢志新專訪:抓住數字紅利,做強數字經濟


抓住數字紅利 做強數字經濟

——訪南京大學教授錢志新

【速問精答】

出場嘉賓:南京大學教授錢志新

問:如何認識數字經濟?

答:數字經濟是劃時代的概念,是人類社會歷經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經濟發展新的主導方向。

問:數字經濟和我們所熟知的智能製造、互聯網+等概念有什麼區別?

答:智能製造、互聯網+都是技術概念,對企業來說,主體仍是業務,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都是為其服務的工具。而數字經濟通過賦能改變發展模式,數字化主導了業務發展。

問:能否為讀者推薦一本介紹數字經濟的書籍?

答:目前還沒有一本全面、系統地介紹數字經濟的書籍。我寫了一本《數字新經濟》,以短篇隨筆的形式,表達了我近年對數字經濟的認識與思考。


南京大學教授錢志新專訪:抓住數字紅利,做強數字經濟


賈鵬森《數字山水》超清16:9數字影像3分;2015

“人口紅利已經消失,企業現在最大的紅利是數字紅利。” 10月18日,在滬蘇兩地工商聯共同舉辦的數字(智能)經濟標杆企業行首站活動中,南京大學教授錢志新語重心長地對在座企業說。江蘇經濟和江蘇企業該如何抓住數字經濟的發展機遇,在高質量發展中繼續保持前列?錢志新隨後就此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兩大變革VS三次機遇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經濟發展經歷了兩大變革。” 錢志新對記者說,第一大變革是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前三十年基本完成了這一變革。

第二大變革是黨的十九大提出,從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這一變革才剛剛開始,難度更大,深度也更深。

錢志新表示,我們之前長期追求規模化生產,主要依靠原材料差價和人口紅利獲取規模經濟的最大效益。現在身處第二大變革,我們追求的不再是高產能,而是要提供價值,要轉而依靠科技創新,數字紅利已成為企業發展最大的紅利。

1996年至2006年間,錢志新先後擔任江蘇省計經委主任、江蘇省發改委主任。回憶這段歲月,他興奮地說:“很幸運生在這個時代,和江蘇經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兩次大變革都能參與其中。”上世紀八十年代從鄉鎮企業出發,到九十年代外向型經濟居全國第二位,再到2000年以後走向國際化,發展創新型經濟,江蘇在中國經濟發展上升期抓住了三次大的機遇,在第一個大變革中走在了前列。

從重要的經濟職能部門退休後,錢志新仍關注著江蘇經濟的發展,開始更多從理論上進行研究,實現了從政府官員到高校學者的角色轉變。從低碳經濟到共享經濟再到數字經濟,從這些持續關注的焦點中,不難看出他對江蘇經濟發展方向孜孜不倦的尋求。

在錢志新看來,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是一個大的轉折點,“傳統經濟搞不下去了”。歷經八年探索,直到2016年G20杭州峰會,各國才終於達成共識:新一輪全球經濟發展的主導方向就是數字經濟。那麼,江蘇能否抓住數字經濟的新機遇,在第二大變革中繼續走在前列?他表示,江蘇產業基礎好,有明顯優勢,但也需要提高認識,好好研究數字經濟發展路徑。


南京大學教授錢志新專訪:抓住數字紅利,做強數字經濟


卜樺 我第一百萬次在人間等你(八)

換道VS換鞋

“我們之前曾提出要通過轉型實現彎道超車,但是如果還在原來的道路上跑,即使通過改造換了雙新鞋,穿新鞋走老路也不可能實現超車。” 錢志新形象地形容說,科技創新的著力點在發展數字經濟,江蘇必須要換一條道,把數字化作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動力。

杭州日前提出,要打造“數字經濟第一城”。“深圳、杭州等地都已經走在了前面。”錢志新分析說,目前江蘇在數字產業化方面做得不錯,但與這些城市比,江蘇在產業數字化方面滯後得很。“這與我們的企業對數字經濟的認知水平有關,必須先解決這一問題,否則企業不可能有投入。然後才是機制、技術等問題。”

“生於機會,死於變化,成於轉型。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江蘇企業的現狀。”錢志新表示,江蘇企業家有個特點,就是隻要看清方向就會拼命去做。在中國經濟發展第一個大變革階段,江蘇企業家看清了市場經濟發展路徑,努力取得了成功。但進入第二大變革階段後,不少企業家的認知還停留在工業化初期的水平,有著嚴重的路徑依賴。因此,政府必須有規劃地大規模組織培訓,讓企業家們提高“數商”,跟上時代發展的脈搏。

當然,江蘇也有已經踏準數字經濟脈搏的企業,而且這些企業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下仍獲得很好的效益,實現了指數級的發展。走訪中,徐工集團的數字經濟實踐給錢志新留下了深刻印象:作為工信部數字經濟示範企業,徐工通過三年轉型升級,利潤增加了3.5倍,發展速度加快了5倍,投入產出比高達1:5。“這意味著它每投入一塊錢就產出五塊錢,而大多數企業現在產出只有四毛錢。”錢志新對記者說,遺憾的是,這樣的企業在江蘇還只是星星點點,還沒有大面積出現。


南京大學教授錢志新專訪:抓住數字紅利,做強數字經濟


數字大腦VS數字員工

記者瞭解到,省工商聯正在牽頭籌備成立數字經濟商會,目前已有五六十家企業明確加入。數字經濟正受到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發展數字經濟還面臨哪些痛點?

得數據者得天下,發展數字經濟離不開大量的數據庫。 “數據源是最大的資源,沒有數據源就沒有智能,猶如無米之炊。”錢志新建議,江蘇儘快建設“數字大腦”。 南京市江北新區正在建設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未來將覆蓋華東地區,已經開了個好頭。

現在中國的數據主要集中在杭州、深圳、北京、上海、貴州等地。杭州的阿里巴巴,深圳的騰訊和華為,北京的百度、京東與小米,上海的今日頭條,貴州的國家級數據中心,都有大量的數據源。“江蘇也要考慮如何利用好這些數據源。”錢志新打了個比方,“就好像我們沒有煤炭,就到省外去挖去購買來。”

記者跟隨滬蘇數字(智能)經濟標杆企業行首站活動的腳步,走進南鋼集團的智能車間。與傳統印象完全不同,偌大的軋鋼車間裡只有鋼板迅速穿行在生產線上,卻幾乎看不到工人。原來,整個車間裡只配備了一二十名工人負責設備的養護和維修。

錢志新還向記者講述了在徐工集團的見聞:車間裡的工人都拿著手機,不是在玩,而是通過手機動動大拇指操控機器人工作。“數字經濟時代,企業的生產方式將發生顛覆性變化。在人與機器人的協作中,人仍佔主導,但原來的操作工將變成‘數字員工’。”錢志新笑言,從前的藍領工人將變成“新領”工人。

伴隨這一變化而來的是數字經濟人才短缺。錢志新告訴記者,針對這一痛點,南京大學牽頭做了個“數字星球”項目,其網站已匯聚了12萬名國內高校的數字人才。阿里巴巴、騰訊、小米都已在“數字星球”上“搶人”,而本土企業卻還少有迫切需求。“我們希望今後能更多地為江蘇的數字經濟服務。”

江蘇經濟報記者杜穎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