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专访:抓住数字红利,做强数字经济


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专访:抓住数字红利,做强数字经济


抓住数字红利 做强数字经济

——访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

【速问精答】

出场嘉宾: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

问:如何认识数字经济?

答:数字经济是划时代的概念,是人类社会历经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经济发展新的主导方向。

问:数字经济和我们所熟知的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概念有什么区别?

答:智能制造、互联网+都是技术概念,对企业来说,主体仍是业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都是为其服务的工具。而数字经济通过赋能改变发展模式,数字化主导了业务发展。

问:能否为读者推荐一本介绍数字经济的书籍?

答:目前还没有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数字经济的书籍。我写了一本《数字新经济》,以短篇随笔的形式,表达了我近年对数字经济的认识与思考。


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专访:抓住数字红利,做强数字经济


贾鹏森《数字山水》超清16:9数字影像3分;2015

“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企业现在最大的红利是数字红利。” 10月18日,在沪苏两地工商联共同举办的数字(智能)经济标杆企业行首站活动中,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语重心长地对在座企业说。江苏经济和江苏企业该如何抓住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保持前列?钱志新随后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两大变革VS三次机遇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两大变革。” 钱志新对记者说,第一大变革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前三十年基本完成了这一变革。

第二大变革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这一变革才刚刚开始,难度更大,深度也更深。

钱志新表示,我们之前长期追求规模化生产,主要依靠原材料差价和人口红利获取规模经济的最大效益。现在身处第二大变革,我们追求的不再是高产能,而是要提供价值,要转而依靠科技创新,数字红利已成为企业发展最大的红利。

1996年至2006年间,钱志新先后担任江苏省计经委主任、江苏省发改委主任。回忆这段岁月,他兴奋地说:“很幸运生在这个时代,和江苏经济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两次大变革都能参与其中。”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乡镇企业出发,到九十年代外向型经济居全国第二位,再到2000年以后走向国际化,发展创新型经济,江苏在中国经济发展上升期抓住了三次大的机遇,在第一个大变革中走在了前列。

从重要的经济职能部门退休后,钱志新仍关注着江苏经济的发展,开始更多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实现了从政府官员到高校学者的角色转变。从低碳经济到共享经济再到数字经济,从这些持续关注的焦点中,不难看出他对江苏经济发展方向孜孜不倦的寻求。

在钱志新看来,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是一个大的转折点,“传统经济搞不下去了”。历经八年探索,直到2016年G20杭州峰会,各国才终于达成共识: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就是数字经济。那么,江苏能否抓住数字经济的新机遇,在第二大变革中继续走在前列?他表示,江苏产业基础好,有明显优势,但也需要提高认识,好好研究数字经济发展路径。


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专访:抓住数字红利,做强数字经济


卜桦 我第一百万次在人间等你(八)

换道VS换鞋

“我们之前曾提出要通过转型实现弯道超车,但是如果还在原来的道路上跑,即使通过改造换了双新鞋,穿新鞋走老路也不可能实现超车。” 钱志新形象地形容说,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在发展数字经济,江苏必须要换一条道,把数字化作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力。

杭州日前提出,要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深圳、杭州等地都已经走在了前面。”钱志新分析说,目前江苏在数字产业化方面做得不错,但与这些城市比,江苏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滞后得很。“这与我们的企业对数字经济的认知水平有关,必须先解决这一问题,否则企业不可能有投入。然后才是机制、技术等问题。”

“生于机会,死于变化,成于转型。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江苏企业的现状。”钱志新表示,江苏企业家有个特点,就是只要看清方向就会拼命去做。在中国经济发展第一个大变革阶段,江苏企业家看清了市场经济发展路径,努力取得了成功。但进入第二大变革阶段后,不少企业家的认知还停留在工业化初期的水平,有着严重的路径依赖。因此,政府必须有规划地大规模组织培训,让企业家们提高“数商”,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

当然,江苏也有已经踏准数字经济脉搏的企业,而且这些企业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仍获得很好的效益,实现了指数级的发展。走访中,徐工集团的数字经济实践给钱志新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工信部数字经济示范企业,徐工通过三年转型升级,利润增加了3.5倍,发展速度加快了5倍,投入产出比高达1:5。“这意味着它每投入一块钱就产出五块钱,而大多数企业现在产出只有四毛钱。”钱志新对记者说,遗憾的是,这样的企业在江苏还只是星星点点,还没有大面积出现。


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专访:抓住数字红利,做强数字经济


数字大脑VS数字员工

记者了解到,省工商联正在牵头筹备成立数字经济商会,目前已有五六十家企业明确加入。数字经济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发展数字经济还面临哪些痛点?

得数据者得天下,发展数字经济离不开大量的数据库。 “数据源是最大的资源,没有数据源就没有智能,犹如无米之炊。”钱志新建议,江苏尽快建设“数字大脑”。 南京市江北新区正在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未来将覆盖华东地区,已经开了个好头。

现在中国的数据主要集中在杭州、深圳、北京、上海、贵州等地。杭州的阿里巴巴,深圳的腾讯和华为,北京的百度、京东与小米,上海的今日头条,贵州的国家级数据中心,都有大量的数据源。“江苏也要考虑如何利用好这些数据源。”钱志新打了个比方,“就好像我们没有煤炭,就到省外去挖去购买来。”

记者跟随沪苏数字(智能)经济标杆企业行首站活动的脚步,走进南钢集团的智能车间。与传统印象完全不同,偌大的轧钢车间里只有钢板迅速穿行在生产线上,却几乎看不到工人。原来,整个车间里只配备了一二十名工人负责设备的养护和维修。

钱志新还向记者讲述了在徐工集团的见闻:车间里的工人都拿着手机,不是在玩,而是通过手机动动大拇指操控机器人工作。“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方式将发生颠覆性变化。在人与机器人的协作中,人仍占主导,但原来的操作工将变成‘数字员工’。”钱志新笑言,从前的蓝领工人将变成“新领”工人。

伴随这一变化而来的是数字经济人才短缺。钱志新告诉记者,针对这一痛点,南京大学牵头做了个“数字星球”项目,其网站已汇聚了12万名国内高校的数字人才。阿里巴巴、腾讯、小米都已在“数字星球”上“抢人”,而本土企业却还少有迫切需求。“我们希望今后能更多地为江苏的数字经济服务。”

江苏经济报记者杜颖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