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師徒四人取經成功後,觀音菩薩爲何唯獨對沙僧的承諾沒兌現?

不見紅棗來


我們先來看看師徒四人取經成功後的下場。


唐僧就不必說了,如來的二徒弟金蟬子,根正苗紅的佛家人,只是犯了點小錯誤,下放到人間勞動改造,鍛鍊鍛鍊,以後還要官復原職,繼續革命的。西天取經後終於修得正果,封為旃檀功德佛。取經工程就是為他量身訂做的鍍金工程,他不成佛誰成佛?


至於孫悟空,在原著第八回,觀音去長安時路經五行山,對孫悟空的承諾是:做唐僧的徒弟,秉教伽持,取經成功後,便可成佛。最終孫悟空成了鬥戰勝佛,觀音也算實踐了她的諾言。


孫悟空性格桀驁不馴,大鬧天宮的事情大家肯定不會忘記的,如果再給他一個類似於弼馬溫的小官,誰知道這隻猴子還會弄出什麼花樣?因此,由於孫悟空武力值高,怕他對職位不滿意後又惹是生非,只好給他封了佛。


而豬八戒,觀音在福陵山雲棧洞對豬八戒保證:“我領了佛旨,上東土尋取經人。你可跟他做個徒弟,往西天走一遭來,將功折罪,管教你脫離災瘴。”事實上,豬八戒最後的確免了罪責,還當了一個小官,但是這樣真的是個好結局嗎?


“因汝口壯身慵,食腸寬大。蓋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諸佛事,教汝淨壇,乃是個有受用的品級,如何不好!”首先,從天蓬元帥變成淨壇使者,官職明顯是降了的,這點十分明顯。


其次,如來對金翅大鵬鳥說:“我管四大部洲,無數眾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這個金翅大鵬鳥又是何許人物?金翅大鵬鳥在西天的輩分相當高,那可是如來的舅舅。而且如來也確實不能把他怎麼樣,好吃好喝供著,人家想下去吃個人什麼的,也得讓人家去。加之其性格暴虐,讓豬八戒和大鵬鳥一起吃貢品,真的是個好差事嗎?


再看沙僧,觀音是這樣說的:“那時節功成免罪,復你本職,心下如何?”既然是“復你本職”,那觀音的意思是取經成功後讓沙僧做捲簾大將。但事實上只當了一個普通羅漢,與捲簾大將之職差遠了。


沙僧的原來的官職是天庭的,負責鎮守南天門,這捲簾大將可是肥缺呀,在玉帝王母娘娘身旁伺候,早讓別人搶去了,怎麼還會留到現在?而且玉帝身邊肯定要有人伺候,這個官早就在別人那了,你現在取經回來,就想把這個肥差要回去,你說別人能同意嗎!


再說了,考慮的暗黑一點,沙僧如果只是失手打碎琉璃盞,就被貶下界,甚至每七天要飛劍穿心一次,這樣的處罰未免太重了。應該會有別的什麼原因,他在雨滴身邊當值,可能不小心聽到了不該聽的,或者擋了誰的路,才有這個下場。你說如果這樣,他怎麼可能官復原職呢!


唐小姐愛吃糖


看了兩個高贊答案,不得不說,把如來賜予稱號等同於論功行賞是極為嚴重的誤讀,天庭執行的封官體系和佛教的果位體系雖然都有層級之分,但是其分級標準是根本不同的。

天庭的封官體系是照搬了封建社會的官僚體系,封什麼官是看功勞大小,並且給予相應待遇,而佛教的果位體系,是你達到什麼樣的境界,就可以得到什麼樣的稱號,西遊取經除了求取真經,造福世間之外,更是師徒四人克服困難,自我修行的歷程,如來最後的封賜,實際上是對四人通過取經達到的境界的評定。對於西行路上的功過,如來確實進行了點評,但是最終稱號的授予,卻不是由於功過這個原因。

很多人對於佛教的果位體系理解是非常混亂的,簡單講一下。

在佛教果位體系中首先要分清大乘和小乘,在西遊記這本書中,大乘和小乘所代表的是一種根本的境界差別,也是果位的重要分水嶺,因為小乘追求的自身解脫,大乘認為只做到自我解脫是不夠的,還要去普度世人,唐僧原本修習的就是小乘佛教,而對於二者的差別,如來是這麼說的

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徑,正善之門。我待要送上東土,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要旨,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麼得一個有法力的,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歷千山,遠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他眾生,卻乃是個山大的福緣,海深的善慶、誰肯去走一遭來?

誇大貶小的意思是非常明確的,而西天諸佛都是大乘佛教的門徒。

在大乘佛教中,依據達到的不同境界,嚴格來說分為羅漢,菩薩,佛陀三級

羅漢,指達到正覺境界

菩薩,指達到正等正覺境界

佛陀,指達到無上正等正覺境界。

換個說法,大乘佛教畢業考試達到60分算羅漢,達到80分算菩薩,達到90分以上算佛陀,但是隻有如來自己能得100分。

那麼小乘佛教的巔峰在大乘佛教裡面又是個什麼位置呢?

其實就是菩薩的境界,在小乘佛教裡面拿到100分,在大乘佛教裡面最多給你89分,雖然有一種說法認為菩薩也是佛,但是在西遊記中是不承認的,從最後一段就可以看出來,

大眾合掌皈依,都念:南無燃燈上古佛。南無藥師琉璃光王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過去未來現在佛。南無清淨喜佛。南無毗盧屍佛。南無寶幢王佛。南無彌勒尊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無量壽佛。 南無接引歸真佛。南無金剛不壞佛。南無寶光佛。南無龍尊王佛。南無精進善佛。南無寶月光佛。南無現無愚佛。南無婆留那佛。南無那羅延佛。南無功德華佛。南無功德佛。南無善遊步佛。南無旃檀光佛。南無摩尼幢佛。南無慧炬照佛。 南無海德光明佛。南無大慈光佛。南無慈力王佛。南無賢善佛。南無廣主嚴佛。南無金華光佛。南無光明佛。南無智慧勝佛。南無世靜光佛。南無日月光佛。南無日月珠光佛。 南無慧幢勝王佛。南無妙音聲佛。南無常光幢佛。南無觀世燈佛。南無法勝王佛。南無須彌光佛。南無大慧力王佛。南無金海光佛。南無大通光佛。南無光佛。南無旃檀功德佛。 南無鬥戰勝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文殊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南無西天極樂諸菩薩。南無三千揭諦大菩薩。南無五百阿羅大菩薩。南無比丘夷塞尼菩薩。南無無邊無量法菩薩。南無金剛大士聖菩薩。南無淨壇使者菩薩。南無八寶金身羅漢菩薩。南無八部天龍廣力菩薩。

剛剛被封號的唐僧和孫悟空,在結尾眾僧稱頌中已經排在了觀音等四大菩薩前面,而佛陀共計四十八位均一一稱頌法號,到了菩薩這裡,除了領隊的四位,其他均為泛指,只有在結尾掛上了豬八戒,沙僧,白龍馬的名字,而這裡面的菩薩已經不能作為達到正等正覺境界的稱號來理解了,而是大乘佛教弟子的泛稱,三千揭諦,五百羅漢都稱菩薩,難免有濫發資格證書之嫌。

所以從最終的封號來看,唐僧和孫悟空境界最高,進入諸佛序列,沙僧次之,如來認為他達到了正覺的境界,豬八戒的淨壇使者,其實只是個跑腿的,只負責打著佛祖的名義吃吃喝喝,小白龍最慘,只是被劃入了八部天龍之列,八部天龍是佛教的護法神,對於他們兩個人的境界,如來根本就懶得點評。


下面就要說說大職和汝職這件事了。

這裡面的大職和汝職,並不是正處和副處的級別差異,如果吳承恩沒有筆誤的話,這裡的大職,應當做“”大乘佛教之職“”來理解,而汝職是你的職位,佛教本身沒有大職小職之分,但是很顯然,如來高看沙僧一眼,而豬八戒壞在了取經路上“又有頑心,色情未泯”,還是境界不夠,連正覺都做不到,白龍馬則吃虧在原本就是神魔外道之類,無法納入師徒四人行列。


最後想說說當初觀音對沙僧說的話,這裡面我個人認為是吳承恩的一處失誤,沒有交代清楚,因為按照觀音對沙僧和豬八戒的不同態度來看,沙僧原本應該也是佛門弟子才更符合邏輯。

菩薩道:“你在天有罪,既貶下來,今又這等傷生,正所謂罪上加罪。我今領了佛旨.上東上尋取經人。你何不入我門來,皈依善果,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經?我教飛劍不來穿你。那時節功成免罪,復你本職,心下如何?”

這句話的關鍵是罪上加罪,在天有罪是得罪了玉帝,傷生之罪,才是破了佛家的殺戒,所以叫罪上加罪,與觀音對豬八戒說的話對比

你既上界違法.今又不改兇心,傷生造孽,卻不是二罪俱罰?我領了佛旨,上東土尋取經人。你可跟他做個徒弟,往西天走一遭來,將功折罪,管教你脫離災瘴。

豬八戒雖然破了淫戒,也破了殺戒,但是由於本來不是佛門弟子,所以這二罪是等同的,而只有在沙僧既要遵守天庭法例,又要遵守佛門戒條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殺生之罪比不敬玉帝之罪更重的情形,而觀音作為大乘佛教弟子,根本不可能直接干涉玉帝對天庭人事的安排,通觀整部西遊記,也沒有如來,觀音幫助跑官要官的例子,假如有這樣的能力,又為什麼不向豬八戒同時許下官復原職的承諾呢?

所以這裡面,功成免罪,復你本職,應該指的是迴歸佛門,重列羅漢之位,那麼觀音對沙僧的承諾,是做到了的,其實我更認為,這個羅漢之位,主要是沙僧自己爭取到的,整部西遊記中對於沙僧這個人物的塑造其實是較為單薄的,他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取經隊伍中的調解人這一角色,任勞任怨,吃苦耐勞,功勞不小。


作為一個《西遊記》的愛好者,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題主有所幫助,《西遊記》是一部非常偉大的著作,其中隱喻,雖經百般思索,未解萬分之一,私心一點揣摩,不免貽笑方家,不過西遊記本身,也不是盡善盡美的。


一笑風雲過


那是因為,沙僧很可能是臥底,你們相信嗎?

且聽我慢慢分析:

在西遊記的取經團隊中

唐僧師徒四人歷經八十一難

一路斬妖除魔、各有千秋

要說最沒存在感的

那就是曾經的捲簾大將——沙僧

從他出場時的自我介紹得知

他本是凌霄殿下的捲簾大將

只因蟠桃會上打碎了琉璃盞

被玉帝貶下凡間,流放流沙河

那麼問題來了

沙僧自稱

“常年衣缽謹隨身,每日心神不可放。”

如此謹慎小心的人

為何會因小事而受到如此大的刑罰呢?

所以,據我分析

沙僧很有可能是玉帝

安插在取經隊伍中的 間 諜

疑 點 一

根 正 苗 紅 皇 一 代

在一些朝代,皇帝上朝時

眼前有一席簾子做遮擋用

“簾者,所 以隔別內外,防閒廉恥

彼能卷之而無嫌忌。”

(翻譯:能幫大哥捲簾的都是老鐵)

而捲簾大將也是個官職

朱元璋的登基大典上記載

“捲簾將軍二人於簾前,俱東西向”

所以,能做到這個職位上的

怎麼說也是皇帝的心腹

此外,沙僧還有根正苗紅的背景

在八戒大戰流沙河的時候

沙僧開始自我介紹:

自小生來神氣壯,乾坤萬里曾遊蕩

因此才得遇真人,引開大道金光亮

玉皇大帝便加升,親口封為捲簾將

南天門裡我為尊,靈霄殿前吾稱上

——《西遊記》第二十二回

由此可見,沙僧曾是凡人

得道後受玉帝親自冊封

從此制霸南天門和凌霄殿稱得上玉帝的得力秘書兼御前侍衛

而被貶下凡

很可能是一出苦肉計

疑 點 二

故 意 隱 藏 實 力

在取經路上

沙僧看似武力平平

總是讓師傅被妖怪抓去

但其實力卻被隱藏得頗深

在大戰流沙河的時候

他和八戒打了個平手

“難! 難!難!戰不勝他

就把吃奶的氣力也使盡了,只繃得個手平。”

——《西遊記》二二回

而且兩人的兵器都是一藏之數

重五千零四十八斤

在遇到假美猴王時

沙僧更是從六耳獼猴手中突出重圍

連孫悟空都打不過六耳獼猴

可見沙僧功夫並不低

究其原因

是沿途妖怪都有天庭背景

要麼是前同事的寵物

要麼就是前同事本人

雖然離開了天庭

但畢竟誰都不好得罪

於是隱藏實力,潛伏至今

疑 點 三

佛 道 相 爭

雖然天庭和如來表面上和平相處

但天庭代表著道教勢力

而如來則想借取經傳播佛教

兩家一旦槓上

便有了八十一難中

頻頻出自道家的妖魔

而沙僧被貶下凡

正是為了在流沙河攔住取經人

阻止他們前往西天

“那怪(沙僧)道:凡吃的人頭,拋落流沙,竟沉水底

惟有九個取經人的骷髏,浮在水面,再不能沉。”

也就是說,唐僧是金蟬子轉世第十世

而前九世,都被沙僧給吃了

吳承恩對西遊記宏大的世界

描繪地如此精彩絕倫

不經令人細思極恐

-----------------------

喜歡作者的清奇文風和畫風,歡迎關注:朕說


朕說


《西遊記》師徒四人取經成功後,觀音菩薩唯獨對沙僧的承諾沒有兌現,在此先來分析一下觀音菩薩對沙僧的承諾是什麼,後來又是為何“沒有兌現”的?

觀音尋找取經人時,半路遇到孫悟空等三人,與他們訂立了一路保護唐朝取經人去西天取經,完成任務後各有封賞的契約,這一段出現在小說裡,央視版的電視劇裡沒有拍這段戲。

在遇到沙僧時,觀音當時的原話是說事成之後“復你本職”,沙僧的本職是什麼?

天宮玉皇大帝的捲簾大將,也可以說是他的貼身保鏢吧!要知道這原職雖然是在玉皇大帝身邊行走的人,卻也是個不折不扣折的下人,一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琉璃盞就要被貶下界受苦,可不是什麼好職位。

而沙僧最後被如來佛主封為什麼呢?

如來佛祖封沙僧時說了這麼一句話:“登山牽馬有功,加升大職正果,為金身羅漢。”所以,沙僧的“金身羅漢”,雖然在唐僧、孫悟空之下,但也是不錯的果位了。

再者,唐僧師徒五個人中,唐僧是歷盡九九八十一難的苦主,光是前世就被沙僧吃了九回,自然磨練最多,成就也應該是最大的一個;孫悟空是一路上負責打架的第一人,多大艱險,多大危難都是他在扛,功勞自然也是最大。

因此這兩個人都能成佛是沒有爭議的。

而豬八戒、沙僧和小白龍這三位的貢獻就要少得多,歷經的磨難相對來說也要少很多,平常打架時多數時間都是給孫悟空打下手。按照付出多少就回報多少的定理,他們做個使者、羅漢、菩薩也已經很好了。

再者,應該注意的一點就是,《西遊記》小說是被認為四大名著中唯一由單一作者創作的小說。吳承恩當年從收集素材到動筆寫作,再到最後成書,經歷過多少風風雨雨,我們能夠想象他要經過多少年才能成書。

其實,從小說中來看:不光是觀音菩薩對沙僧的承諾沒有兌現,孫悟空對花果山眾猴的承諾也沒有兌現啊!

還記得孫悟空第一次被唐僧趕走時,就回到花果山,豬八戒去找他回。當他要離開花果山時跟他的猴子猴孫們說等我還回去保護唐僧,取到經書送回東土大唐。成功之後仍然要回來與眾猴重聚,但是最後他成了佛,也把這事給忘了。

我們寫過論文之類的長文就知道,有時候寫到後面會忘記前面在寫什麼。吳承恩當年50歲左右,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正式創作《西遊記》。那麼長的一部小說,歷經那麼多年,寫到後面忘記自己前面是怎麼說的,這種事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從佛教的教義來論:

封唐僧為旃檀功德佛,因為唐僧是雖然迂腐部分中堅,但道心恆定終帶隊達彼岸,實現了自度度他覺行圓滿的功德,旃檀是一種香料也是一種木,當然可能也暗指唐僧木佛的意思;

“悟空”在佛法中是法神成就,經過取經路上的行履,功德圓滿可以成就報身,所以他被封為“鬥戰勝佛”,意指勝的不僅是外魔,更是內魔都滌盪乾淨;

“悟能”各種貪痴,雖然悟了能,可縱然能所雙亡仍然是法塵分別影視,還是沒有悟道,所以讓他做淨壇使者——淨壇是道家的迎請各路神仙給奉請諸神降赴壇庭,達到信眾消災降福、度化昇仙的目的,這在佛法中還是有為法的階段,說明八戒的修行路線不是羅漢的路線;

“悟淨”被封為金身羅漢,因為他修淨,這是小乘佛法中羅漢的修持方向,最終得無漏羅漢果位。

《西遊記》經典在於——不僅是一個經典神話,又是一部修行之書。裡面充滿了作者關於佛道的修行隱喻,外行看熱鬧看得過癮,內行看門道常常醒豁,慶快平生。


電影爛番茄


  

  一

  唐僧團隊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完成取經任務,回到西天聽候封賞。唐僧加升大職正果,封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加升大職正果,封為鬥戰勝佛;豬八戒加升汝職正果,做淨壇使者;沙僧加升大職正果,為金身羅漢;小白龍加升汝職正果,為八部天龍馬。

  豬八戒對這個封號極為不滿意,說別人都成佛,自己為何當個淨壇使者,如來忽悠他說:“因汝口壯身慵,食腸寬大。蓋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諸佛事,教汝淨壇,乃是個有受用的品級,如何不好!“

  我們都替豬八戒叫屈,其實,真正應該叫屈的是沙僧!唐僧師徒包括白龍馬,觀音都兌現了取經前的承諾,唯有對沙僧失信了!

  這是為何?

  二

  我們先看看,觀音在尋找取經團隊時,分別對他們承諾什麼。

  唐僧就不必說了,如來早有內定。先看孫悟空,在原著第八回,觀音去長安時路經五行山,對孫悟空說:“待我到了東土大唐國尋一個取經的人來,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個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門,再修正果,如何?”因此,對孫悟空的承諾是:取經成功後,給他一個正果。最終孫悟空成佛,觀音諾言實現了。

  再看豬八戒,觀音在福陵山雲棧洞時遇見他,是這樣對他說的:“我領了佛旨,上東土尋取經人。你可跟他做個徒弟,往西天走一遭來,將功折罪,管教你脫離災瘴。”意思是,只要你取經成功,就可將功折罪,脫離災難。豬八戒的回答是:“願往,願往!”最後,豬八戒不僅脫離了災難,免了罪責,還當了一個小官,他有何不服的?觀音招工合同上就沒寫明要給他成佛。

  再看沙僧,觀音的說法又不一樣:“我今領了佛旨,上東土尋取經人。你何不入我門來,皈依善果,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經?我教飛劍不來穿你。那時節功成免罪,復你本職,心下如何?”大家看看,觀音的合同書上寫的是“復你本職”,沙僧的本職是什麼?捲簾大將!也就是說玉帝的貼身保鏢!

  但取經成功之後呢?第一,沒有讓他返回天庭,而是留在了西天,違約!第二,只當了一個普通羅漢,沒有官復原職,違約!(普通羅漢與捲簾大將之職差遠了!)

  三

  取經團隊成員所有承諾都兌現了,為何唯有沙僧承諾沒兌現呢?其主要原因,還在於他的表現並不令如來及觀音滿意!


  1、沙僧全程只打死了一個妖怪,就是那個假沙僧。

  2、沙僧基本以明哲保身為主,孫悟空與唐僧、豬八戒發生矛盾時,他一言不發;唐僧被抓進洞裡時,他也跟著被抓進洞裡,也不怎麼反抗。其實他的本領並不差,就是不願表露出來。

  3、不要被電視騙了,全程挑擔的都是豬八戒,他只牽了一路馬。馬也是龍馬,所以,他基本就是跟著走了一路。

  因此,如來和觀音對他當然不滿意了。


寶媽育子


在流沙河,觀音曾對沙僧說,功成免罪,官複本職。結果,取經成功之後,如來只封了沙和尚做個金身羅漢。觀音並未兌現承諾,這是為何?


沙僧本是玉帝身邊的捲簾大將,因失手打碎琉璃盞,被貶下界,在流沙河為妖。作為玉帝身邊最親近的人,打碎琉璃盞只是藉口,應該是聽到了不該聽的人和事,或者是看到了不該看的人和事,玉帝這才惱羞成怒,甚至每七天要罰他飛劍穿心一次,這樣的處罰足見對他已經是恨之入骨了。

“往來護駕我當先,出入隨朝予在上。”在天上,沙僧是玉帝身邊的大紅人,天天吃香的喝辣的,簡直是耀武揚威,風光無限,一旦被貶為河妖,不僅要承受穿心之苦,而且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這對他來說,絕對是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


觀音勸他時說的“功成免罪,官複本職”,直中他的要害,使他不得不妥協。但是,觀音並未將如來賜的箍兒戴在他頭上,可見菩薩對他還不是完全信任。他曾是玉帝最看重的親信,雖然被貶在流沙河為妖,但這地方卻是通往西天的咽喉要地,就連金蟬子的前九世化作取經人經過此處都被他吃了,這點恐怕連如來都是最為忌諱的。

觀音所說的承諾,或許是試探,也許是誘惑,更可能是一種套路。因為收服不了沙僧,唐僧根本渡不過流沙河。孫悟空雖有筋斗雲,卻因攜凡夫難脫紅塵,他馱唐僧也過不了河。事實上,唐僧師徒用觀音的葫蘆和沙僧的九個骷髏做成法船,才安全渡過流沙河。所以,沒有沙僧的配合,唐僧想要過河比登天還難。



觀音為了解開這個死結,不得不給沙僧畫下一個大大的“蛋糕”,這恐怕只是她的一種策略。其實,千萬不要把觀音的話當聖旨,也不要把她的話當兒戲。觀音作為西天取經的二老闆,耍耍領導手腕也是工作的需要。有時候,就連大老闆如來的話都不能全信,佛祖說三藏真經可以談天論地度鬼,結果唐僧到了西天后,又說南瞻部洲的人是村野匹夫,愚昧無知,甚至還索要人事,最後隨便給了幾卷經書應付了事。

其實,沙僧沒有官復原職,也不能全怪觀音。畢竟他了解玉帝多少秘密,又是出自什麼目的要將唐僧的前九世全部吃掉,其中的內幕只有他自己知道。正是這些原因,讓他在取經路上性情大變,變得謹小慎微,明哲保身。他明明有殺退六耳獼猴的實力,卻偏偏在整個取經路上只打死過一個化作假沙僧的小妖怪。他從不站隊,遇到危險總是重複四句經典的臺詞。這樣的心態和表現想要官復原職,恐怕玉帝和如來都不會答應。
識得本心,方解萬象。西天取經只是一個局,反映的正是一個人的心路歷程。心態決定一切,是你的想跑也跑了,不是你的想得也得不到。


曉聞看西遊


看了幾個回答都挺有道理,剛好菜鳥對《西遊記》也有一些瞭解,那麼我就在給題主一個另外的答案吧。話說捲簾大將雖然叫大將,但在天庭本就是一名小嘍囉,一個給人卷門簾的僕人和海軍司令豬八戒相比根本微不足道。而沙僧被貶下界的原因居然是打碎了王母娘娘的一個破碗,好吧,那叫琉璃盞!


不過話說沙僧被貶下界還不算,每隔七天在流沙河還要承受飛劍穿心之痛。再看一看豬八戒,剛下界時在高老莊活的那是好不快活。本是天庭一小嘍囉,可沙僧的武力並不差。初遇唐僧師徒,沙和尚跟掌管天庭八萬水兵的天蓬元帥大戰二十回合又另加四小時,結果是未分勝負。奇怪的是整個西行之路沙僧一個大怪不打,而豬八戒卻總是跟孫悟空搶功。要知道這一路上的功果可是對孫,豬,沙三人相當重要啊!隨後就有了那句電視劇版中的經典臺詞:“二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大師兄,二師兄和師傅被妖怪抓走了……”老沙,你難道就是來看包牽馬的嗎?



豬八戒一整就要散夥,孫悟空也被唐僧氣的不行,每到此時沙僧就開始做大家的工作了,總之不能散。每當師徒三人被妖怪抓走時,要下油鍋或煎烤烹炸時,沙僧都顯得要比其他兩人鎮定“師傅,大師兄會有辦法的!”你怎麼知道他有辦法?


種種跡象表明,沙僧取經動機並不存。那麼沙僧向觀音菩薩要了什麼承諾呢?官復原職,迴天庭接著卷門簾!那破官有什麼好留戀的呢?跟你實力又不符,說白了基本等於沒要求,只要讓沙僧進取經隊伍就行。然後乾點零活伺候一下唐僧,打架時隨便比劃一下絕不傷怪,那不就是臥底嗎?又飛劍穿心的這苦肉計演的叫一個好啊!所以對於此等潛伏人員,怎麼可能讓他再回天庭。最後隨著取經的成功,沙僧基本也是潛伏失敗了,無間道只能一演到底了!


我是不是菜鳥


西遊記被稱為四大名著之一,不無道理,裡面其實很複雜。沙僧心計太深,表面上任勞任怨,實際上是不得罪人,孫悟空愛出頭,那就你打妖怪,豬八愛羅嗦你就說,就抗我的東西不吱聲,打妖怪,一多半都是天上的神仙,我是要回天庭的,打了你,以後見面不免尷尬,得罪人的事情猴子做,愛顯擺,愛出頭,八戒呢好吃懶惰爛泥扶不上牆,只要猴子犯錯,豬就去師傅哪裡說閒話,當和尚沒主意的時候就會問:悟淨,你怎麼看?(這也是最經典臺詞之一)。這是沙僧永遠是做老好人,誰都不得罪!

誰最想取經,就是沙僧,為啥呢?悟空我有花果山,不去也逍遙,八戒有高老莊,吃喝不愁,和尚在女兒國已經動情,留下就是國王。在女兒國的時候,沙僧一反常態堅決要師傅去取經,為什麼呢,本是神仙,落魄流沙河,在凡間他最不甘心,所以只有會天庭才是自己最好的歸宿,他這一切的心思佛祖都看在眼裡,所以取經之後封仙,沙僧級別最小。

老梁有對西遊記做過節目,你可以找找視頻,你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西遊記,純手打,看客勿噴,

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些幫助!


小劉同志


《西遊記》第八回,觀音菩薩奉如來法旨去東土尋找取經人。臨行前,如來特意取出三個箍兒交待她:“此寶喚作‘緊箍兒’,雖是一樣三個,但只是用各不同。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

後來觀音去尋取經人,路上遇到沙僧、小白龍、豬八戒、孫悟空。其中沙僧因為失手打破玻璃盞而獲罪被貶,菩薩勸他跟那個取經人做個徒弟,“那時節功成免罪,復你本職,心下如何?”沙僧非常樂意,不過,他又抖落出自己的一件惡行,曾經吃過九個取經人。菩薩道:“你可將骷髏掛在頭項下,等候取經人,自有用處。”

菩薩找到那個取經人唐僧,他是十世修行的元體,如來第二徒弟金蟬子轉世。如果金蟬子十世修行,極有可能沙僧吃的那九個取經人都是金蟬子轉世的和尚。如來當初讓觀音去找取經人,並沒點明,觀音卻立即明白上司的心意:提拔如來徒弟金蟬子。而且還給她三個箍兒,收服幾個得力助手,結果呢?

菩薩只給金蟬子用“緊箍咒”收服孫悟空,另外兩個中飽私囊,自己收服兩名部下:禁箍咒收服黑熊怪,成為守山大神;金箍咒收服紅孩兒,成為善財童子。如來自然明白其中道理,最後只把徒弟金蟬子和戴著緊箍咒的孫悟空收編成佛。其它隨從,敷衍了事。

八戒還據理力爭,沙僧一直沉默是金。那九個骷髏就是他理屈的證據,他自然不敢強辯,菩薩早有預謀。官復原職?那是套路!


正經說閒話


沙僧一路沒見他打過幾個怪獸,除了端茶送水的,挑夫形象深入人心。

沙僧基本上自保或者保護師傅為主,不主張武力解決問題,內部矛盾,他一言不發;唐僧被抓進洞裡時,他也跟著被抓進洞裡,也不怎麼反抗。其實他的本領並不差,就是不願表露出來,不曉得是因為太愛師傅了,還是怎麼的,知道反抗恐怕會傷及師傅,也有可能自己沒什麼價值,跟著師傅反而能沾沾光。

他只牽了一路馬,偶爾看到有挑夫的,馬也是白龍馬,所以,他基本就是跟著走了一路,難怪如來和觀音對他不起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