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招書記」劉金鎖

深秋的農田裡,收割後的玉米稈映著陽光,明晃晃的,亮得刺眼。遼闊的草場上,枯黃的草收緊了腰身貼附在地面上,成群的牛羊或駐足覓食,或悠閒遊蕩。走進位於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東北部的代力吉鎮東五井子嘎查,筆直平坦的村路和兩側粗壯的柳樹、整齊寬敞的農家院落讓人眼前一亮。

剛從北京領回“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鬥獎”的嘎查支部書記劉金鎖,沒來得及回味喜悅的心情,就忙了起來——副鎮長吳小芳找他商量發展沙棘產業秋季整地的事,村民王青春來問他徵地補貼咋給,賣到新疆的1500只羊的檢疫證明開不出來……手機不時響起,劉金鎖邊瞭解情況,邊妥善處理著每件事兒,“國家給了咱這麼高的榮譽,咱更得鉚足勁好好幹!”

1999年,34歲的劉金鎖在村民的支持下高票當選東五井子嘎查委員會主任。從此,他天天想著一件事,就是如何讓村裡的鄉親們都富起來。


“有招書記”劉金鎖


劉金鎖(左)給貧困戶包寶祥細算增收賬

村集體負債140萬,化解債務,他有招兒

“難,真難,但再難也得硬著頭皮幹下去。”劉金鎖說,剛剛走馬上任,140萬元的村集體債務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揹著這麼重的包袱,工作如何開展?“我有招兒啊!”話鋒一轉,劉金鎖舒展眉頭,眼睛放光地說,“我把所有債主都找來了,對他們說,只要保證不再增加利息,一定儘快把錢還給他們。”得到肯定答覆後,劉金鎖將嘎查按人口均等分配後剩餘的土地在嘎查內承包,承包人根據承包面積和年限承擔集體相應額度債務,140萬的集體債務就這樣被全部化解了。

輕裝上陣的劉金鎖開始思考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近年來,他利用40萬元扶貧互助金,按照年利率不超過1%收取佔用費,優先支持急需資金的貧困戶發展產業。經村民代表大會同意,利用30萬元集體經濟壯大資金,購買了18頭基礎母牛,目前已產犢12頭,年底資產將增加到40萬元。通過爭取上級支持、開源節流,東五井子嘎查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由少變多、穩步增加。截至目前,已積累資產資金140多萬元,年穩定收入24萬多元。


“有招書記”劉金鎖


村子髒亂差,村屯規劃,他有招兒

想要日子富,先要改變鄉親們的生活習慣。上任伊始,面對村裡到處髒亂差的狀況,劉金鎖號召各家各戶建豬圈和廁所。村裡人卻把這當成了玩笑話,置之不理。為了動員大家行動起來,劉金鎖每天利用廣播“大喇叭”苦口婆心地講建廁所、蓋豬圈的好處——“早晨起來都到溝裡‘方便’,被人撞見多砢磣。”“豬不圈起來,啥東西都吃,好不容易養肥了,宰時一看是痘豬,不是白忙活一年嗎?”……話糙理不糙,在劉金鎖鍥而不捨的廣播下,村民們紛紛行動起來,村裡的環境越變越好,劉金鎖也落了個“二虎吧唧劉村長”的“美名”。

接下來,劉金鎖又開始了他的第二步計劃——修路。當時的東五井子嘎查,全部都是坑坑窪窪的土路,颳風塵土漫天,下雨滿地泥濘。“這路必須得修,不僅要修,還要修得最好!”看到了他辦成事兒的韌勁兒和決心,村民們全都拿起鐵鍬、趕著馬車、開著四輪車,加入到修路大軍中,合力修建出九橫三縱村路和1200米排水溝。這一年,路通了,村子整潔了,人心也跟著亮了。

“那會兒我們就把村路全部取直了,路面也都壓實找平了。現在的村路就是在那個基礎上重修的,我們把人走的路和牛馬羊走的路分開規劃,實現了人畜分離,這樣村路上就不會有牲畜的糞便了,乾淨了不少。”說到此處, 劉金鎖顯得頗為自豪。2006年,劉金鎖被任命為東五井子嘎查黨支部書記。


“有招書記”劉金鎖


村裡沒產業,脫貧致富,他有招兒

東五井子嘎查鹽鹼地、坨沼地多,基礎設施差,單一的產業結構導致村民增收難、致富更難。

“對農民來說,土地就是‘命根子’。二輪承包後,我們嘎查有2000多塊分散地塊,家家戶戶都要留出機耕道,浪費了不少地,實現土地集中連片一直是我放在心上的事兒。”2017年,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全面鋪開,劉金鎖抓住這次機會,引導群眾置換“插花地”,實現了萬畝耕地集中連片。“我們嘎查每人還分得了2畝青貯地,這樣發展養殖業的飼料也有著落了。”他還爭取到高效節水農業項目,用1000萬幫扶資金打了65眼井,使1.2萬畝地具備了水澆條件。

正在這時,黑龍江的客商找到了村裡,提出想承包土地種大豆。劉金鎖細算了一下收益,欣然答應下來。就這樣,東五井子嘎查的9147畝耕地,以每畝500元的價格流轉給黑龍江艾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種植高蛋白大豆。公司還返聘村民就地參與田間勞作,長期用工30餘人,日均工資120元左右。

劉金鎖說:“土地流轉出去,人閒了,都跑出去打工賺錢,我們嘎查一共868口人,今年有350多人出去打工,比去年多了100多人。”村民包巴木拉家三口人,今年48畝耕地全部流轉後,舉家外出打工,土地流轉收入2.4萬元、打工預計收入4.5萬元,到年底一家人的收入能達到近7萬元,是去年的10倍。

貧困戶牛振清興奮地說:“我們老兩口都有病,幹不了重活,以前家裡的地都是給人家白種的,自己就拿補貼錢,這下土地一流轉,一畝地能多收入350塊錢,翻了兩番!”


“有招書記”劉金鎖


不僅如此,這幾年,劉金鎖帶頭搞養殖,為村裡發展養殖業趟路子、想辦法,組織村民成立養殖合作社抱團增收。有的貧困戶買不起羊,他就把自家羊以“借母還犢”的方式借給人家養,還拿出130只羊無償送給了村裡的老弱病殘戶,把自家合作社的基礎母牛牽到了身患疾病、供養著3名大學生的白金鴿夫婦家。

“前兩天挨訓了,劉書記說牛舍太埋汰,非常生氣!”白金鴿慚愧地對記者說,“劉書記給了咱牛,還教了咱咋養、咋賣,咱不能不上進啊!”“這就對了!”劉金鎖接過話茬,“關鍵不能懶,要自己去幹!不能養成等靠要的壞習慣。”

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包寶祥,20年前得了軟骨病,失去了勞動能力,80歲的老父親也是疾病纏身,37歲的弟弟在外打工支撐一家人的生活。劉金鎖主動將他家作為自己的包聯戶。

金秋收獲的季節,坐在包寶祥家炕頭上,劉金鎖和他算起了今年的收入賬:“流轉66畝地收入3萬3、年底合作社分紅4000塊錢、三口人的低保是1萬多塊錢,打工能收入2萬塊錢,加起來近7萬塊錢,穩穩當當脫貧了。”

包寶祥說:“劉書記包聯我,我從來沒求過書記啥,但他總是主動幫著我、想著我。”一筆筆收入賬,算得這位樸實的農家漢子眼眶溼潤了。

在扶貧這事兒上,劉金鎖有自己的想法:“讓貧困群眾轉變生產生活觀念、提升自力更生能力才是我們脫貧攻堅的初衷和落腳點。”

土地流轉有收入,打工上班有工資,合作社入股有分紅,如今的東五井子嘎查,很多人當上了“多薪農民”。

說起下一步打算,劉金鎖神采飛揚地說:“我還有很多‘招兒’沒使出來呢,我要乘著全旗打造沙棘產業基地的東風,把沙棘產業發展好;爭取資金買幾臺大型的農用機械,建個農機合作社,自己搞機械化生產、規模化種植;把養殖合作社進一步做大,實現統一飼養、統一銷售,讓更多鄉親抱起團來共同致富奔小康……”

被問到這樣操心累不累時,劉金鎖憨厚地笑了笑說:“那沒招兒啊,咱就是為鄉親服務的,只要村裡人都過上好日子,再累也值了!”

作為村裡先富起來的能人,有人不理解地問劉金鎖:“你不好好享受生活,卻把自己家的130只羊免費送給別人養,把自家合作社的基礎母牛無償送給了貧困戶,這樣折騰圖個啥?”

“圖啥?咱不圖名、不圖利,就圖全村人摘掉‘窮帽子’,共同致富!”

來源:通遼日報2018年10月2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