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做,天在看,泰山不是隨便可以糊弄的

季康子要去祭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不能勸阻嗎?”冉有回答道:“不能。”孔子嘆息說:“唉!難道說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嗎?”

人在做,天在看,泰山不是隨便可以糊弄的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論語》八佾篇之六

人在做,天在看,泰山不是隨便可以糊弄的

【品悟】

這裡的“季氏”指季康子,他是前面那個“八佾舞於庭”,孔子氣憤地說這種事都忍心做得出來的季平子的孫子。為什麼說這個季氏是孫子而不是爺爺,因為孔子的學生冉有當年是在季康子的手下謀生,擔任他家的大內總管——季氏宰。季孫氏家族長期凌駕於公室之上,不但掌握著魯國實權,而且演了一出又一出違禮醜劇,祖孫三代一脈相承,把魯國搞得禮崩樂壞。

人在做,天在看,泰山不是隨便可以糊弄的

“季氏旅於泰山”,不是季康子計劃去泰山旅遊,而是準備去祭泰山。“旅”在古文中有陳列的意思,作為祭祀名稱,“旅”專指天子祭祀山川之神的儀式,所謂“陳其祭事以祈”。泰山是位於魯國與齊國交界處的天下名山,被封為五嶽之首,按周禮只有天子能祭。另外,因為魯國和齊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所以兩國君主可以在各自封地內祭祀它。季康子只是魯國大夫,大夫以下沒有資格祭祀山川。這會兒季平子想出了要去祭泰山的齷齪點子,他這樣做,不僅僭越了魯國君主,而且僭越了周朝天子,這是極其嚴重的僭禮行為。

人在做,天在看,泰山不是隨便可以糊弄的

孔子聽說了,就趕忙去找在季孫氏家擔任大內總管的弟子冉有,希望他能勸阻季康子,不要做出這種傷天害理的事。“女弗能救與?”“女”同汝,當“你”字講。“救”,就是勸阻、阻止。冉有回答說不能,勸告也沒用,他不會聽的。於是孔子只好仰天長嘆了:“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唉!泰山啊泰山,林放尚且知道問禮,難道說你反而不如林放懂禮嗎? “曾”,難道、竟然,反詰詞;“曾謂”,難道說。

人在做,天在看,泰山不是隨便可以糊弄的

泰山是至高無上的神明,當然不是林放可比的,也絕對不會去享用非禮的祭祀。孔子平日不輕言鬼神,這裡是借泰山之問,對季孫氏的非禮行為作出強烈譴責。

人在做,天在看,泰山不是隨便可以糊弄的

林放在這裡再次出現了,看來還真不是子虛烏有的人。後人歷來對林放的評價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林放是好禮的謙謙君子,孔子最後這句話,是把他作為榜樣來激勵冉有。也有人認為,慫恿季康子去祭泰山的餿主意,就是林放提出來的,如果真是這樣,那他一本正經地向孔子問禮,明擺著是糊弄孔老夫子了。可是孔子心中明鏡著呢,憑你們怎麼糊弄,泰山能糊弄得了嗎?

人在做,天在看,泰山不是隨便可以糊弄的

這一章,孔子又一個重量級弟子冉有首次出場了。可一亮相,他就和老師的想法對著幹,差點沒把孔子氣昏過去。

冉有(約公元前522年-?),姓冉名求,字子有,冉有是通稱,魯國陶人。以擅長政事列於孔門十哲之一,小孔子29歲。冉有的家族背景十分顯赫,是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在《論語》裡,冉有共出現過15次,本人發表言論6次,被孔子評價的次數居所有孔門子弟的第三位,達12次之多。冉有性格活潑爽朗,辦事果斷,多才多藝。30歲時,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到陳國,季康子派使者召冉有回國,任季氏宰,當上了季氏的大管家。他不僅有理財天賦,而且還具有勇武善戰的本領和較高的軍事才能。孔子很讚賞冉有這些才能,曾對人說,“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冉有可以去當總管。還說,以冉有的才藝,從政是綽綽有餘的。但是,冉有又是個始終有爭議的人物,尤其在仁德修養和禮樂學習方面存在欠缺,曾多次受到孔子嚴厲的批評。

人在做,天在看,泰山不是隨便可以糊弄的

從《論語》記載中,冉有的表現讓老師感到失望,主要有三件事。一是季氏祭泰山,二是季氏準備攻伐鄰近小國顓臾,三是季氏實行常年徵收田賦制度。對於擔任季氏宰的冉有,孔子認為他不能“以道事君”,遇事缺乏主見而不敢擔當,不敢挺身而出,這都是有違禮制和道義的失職行為。尤其最後那件“用田賦”的事,最讓孔子感到無法忍受,他認定冉有是在幫助季氏聚斂增財,因此怒而宣稱,“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冉有不再是自己的門徒了,同學們擂起鼓來,一起攻擊他吧!這頗有點要清理門戶,逐出師門的意思。

人在做,天在看,泰山不是隨便可以糊弄的

儘管給人的印象是孔子對這個弟子非常不滿意,但實際上孔子對冉有是愛中有失望,失望中還很喜歡,這就是孔子對愛徒的矛盾心理。孔夫子沒有因為說了“非吾徒也”,而真的開除冉有的名籍,依然把他列名於孔門十哲之中。因為最後是他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老師。孔子的晚年生活,受到冉有很多照顧。況且,在事關國家安危的關鍵時刻,冉有能夠身先士卒,其表現可圈可點,足以稱得上是一個“當仁不讓”的勇者。

人在做,天在看,泰山不是隨便可以糊弄的

人在做,天在看,泰山不是隨便可以糊弄的

在孔子的教導和人格力量感召下,冉有的成長軌跡是一個逐漸向仁德靠攏的過程,其性格也因此趨於完善,對後世影響很大。唐開元八年(720年),把他作為“十哲”之一,配享孔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獲贈徐侯。宋大中樣符二年(1009年),又封為彭城公,鹹淳三年(1267年)改封徐公,後人尊稱他為“冉子”。

人在做,天在看,泰山不是隨便可以糊弄的

【本文為文化學者樂道也長篇系列原創作品《回到春秋讀論語》,八佾篇第六章《泰山之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大家轉發。如需閱讀作者已發文章,請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