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號」《鐵道兵志在四方》誕生背後鮮爲人知的故事

【鐵號】《鐵道兵志在四方》誕生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鐵號」《鐵道兵志在四方》誕生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歌曲《鐵道兵志在四方》


「鐵號」《鐵道兵志在四方》誕生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韓志(中)生前與學生交流


“背起上了那個行裝,扛起那個槍,雄壯的隊伍浩浩蕩蕩。同志呀,你要問我們哪裡去呀,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這是經典歌曲《鐵道兵志在四方》中的開頭幾句歌詞。1963年11月周恩來總理接見鐵道兵的領導,並帶頭唱起了《鐵道兵志在四方》,從此,這歌聲響遍全國鐵道兵部隊的軍營,成為當年鐵道兵的軍歌、鐵道兵的進行曲,在官兵中廣泛傳唱。

《鐵道兵志在四方》膾炙人口,廣為流傳。而其誕生和廣為傳唱的過程,卻蘊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其實,大多數人只知道《鐵道兵志在四方》的詞作者是黃榮森、曲作者鄭志潔,而其誕生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而在石家莊鐵道大學,只要提起離退休老幹部韓志,許多師生總會情不自禁地與《鐵道兵志在四方》這首歌聯繫起來。

石家莊鐵道大學退休幹部韓志,因病醫治無效,於1月23日18時在河北省二院逝世,享年83歲。韓志,男,漢族,1930年9月生,山東夏津人,1949年12月參加工作,196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0年9月退休。

由於工作的關係,記者在韓志生前經常與他接觸。他談吐高雅,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言談話語間透出鐵道兵老戰士所特有的那種激情和氣質,他生前,提起當年創作和誕生《鐵道兵志在四方》,總是感慨萬千,非常激動和自豪。他說:這首歌曲是集體創作的結晶,凝聚了很多戰友的心血。

為此,去年1月11日,韓志生前專門寫了我與《鐵道兵志在四方》,深情回憶了鐵道兵經典歌曲《鐵道兵志在四方》是如何產生和廣為傳唱的過程。現摘錄如下:

說起《鐵道兵志在四方》這首歌,時光把我帶回到了四十八年多的往昔歲月中。

抗美援朝回國後,我從部隊調到鐵道兵報社任編輯。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分工負責文藝版工作。當時每天收到部隊幹部、戰士來稿很多。每一篇稿件到了我手裡,我總是仔細看稿,認真斟酌,達到一定水平的稿件,必定反覆推敲,細心修改,儘快發表;水平較差的,如果有某些可取之處,則也不輕易丟棄,儘量作些較大改動給以刊用;有些稿子乍一看實在不行,可是多看幾遍,一再琢磨,往往又會挖掘出它的某一點新鮮或閃光的東西。這樣的稿子改起來最費勁、最吃力,得動“大手術”,需要傾注自己大量的時間、精力和心血。往往一篇短文,一首詩歌改得面目全非,只留下它幾句話甚至幾乎只剩下一個標題,然後再謄清發稿。當時我的信念就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挖空心思,為提高報紙質量,為扶植新人,日日夜夜不辭辛勞,無怨無悔地甘當“人梯”,甘當“無名英雄”。這就是我的秉性:為他人做嫁妝。當然無數歷史事實說明,如果沒有這種默默無聞、淡泊名利、無私付出的精神,是絕不能成為一名稱職的、合格的、值得信賴的新聞工作者的。

有一天,我從許多來稿中看到徐州鐵道兵工廠工人黃榮森同志寄來的一首小詩:《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照例,我拿在手裡看了又看,覺得這首小詩筆墨不多,但寫得樸實、自然。一塊璞石在手裡能不能把它打造成一塊美玉?於是我作了一番改動、潤色,終於覺得可以見報了。但這首小詩怎麼用法呢?按習慣,一般小詩往往是作為點綴、搭配、活躍版面上報的。那麼這首小詩可不可以一反常規,作個特殊、別緻的處理,讓它增加點光亮和色彩。這件事很讓我費了一番苦思,想來想去最後決定把它作為一首歌詞找人譜個曲,讓它插上翅膀,去傳唱,去飛翔。於是我又按照歌詞要求進一步加工,找到鐵道兵文工團創作組創作員鄭志潔,把我的想法同他說了。他爽快地接受了這個“份外”的任務。過了幾天,他把譜好曲的歌送給我,讓我看看行不行。我唱了幾遍,覺得有味道,明快、深情、別有風格。我估計發表後會唱開的,於是決定立即發稿。鐵道兵報於1962年4月21日在932期第四版(文藝版)發表後,很受部隊幹部戰士的喜愛。

原本作為一位編輯,在修改、加工、潤色,發表了一篇普通的部隊幹部、戰士、職工的稿件後,可以說已是盡職盡責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但我不是這樣。我給自己定的人生座標更高。我不惜花費時間,四處奔波聯繫,希望儘自己最大努力,擴大鐵道兵部隊的聲譽,提升每一篇稿件的價值。於是我把這首《鐵道兵志在四方》的歌曲,親手送給人民日報社、解放軍報社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向他們極力推薦。果然,功夫不負苦心人。不久,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黃金時間的“每週一歌”欄目中,持續播放了整整一個星期。

這樣,眼看著、耳聽著自己精心付出了勞動與心血的作品,得到自己部隊和全國人民的肯定,心中自然感到莫大的欣慰。

過了沒多久,這首歌居然產生了連我當初怎麼也意想不到的轟動效應。那是1963年11月11日,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西花廳接見參加鐵道兵黨代會的領導同志,說到鐵道兵是一支有光榮傳統的部隊,要教育部隊牢固樹立當鐵道兵光榮的思想時,總理風趣地說:“你們鐵道兵光榮嘛!你們那首《鐵道兵志在四方》的歌不是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了嗎?我都會唱嘛!”說著說著總理放開嗓子唱了起來:“背上了那個行裝,扛起那個槍,長長的那個隊伍浩浩蕩蕩……”。總理這激昂而豪邁的歌聲,使在場的所有鐵道兵領導同志又驚訝又激動。回來後他們見人便說:總理和黨中央這麼關心我們鐵道兵,太讓人感動了。

在鐵道兵政治部幹部大會上,邱子明副主任傳達了周總理加強鐵道兵建設的指示,特別詳盡地描述了當時總理放聲高歌《鐵道兵志在四方》的動人情景。邱副主任說:“政治部要下個文件,要求全鐵道兵所有機關、部隊、幹部、戰士人人都要學好這首歌,唱好這首歌。”接著他又說:“總理親自肯定和倡導這首歌,大家可以考慮一下,是不是可以再加加工。

接連幾天邱子明副主任多次召開會議,研究下發文件要求全鐵道兵部隊幹部戰士學唱這首歌的有關事宜時,在會上提出過幾個問題。一是邱副主任說,他在家中與全家人練唱時,他兒子提出:“爸爸,能不能把‘長長的隊伍’改成‘雄壯的隊伍’”。他特地徵求我的意見。我表示同意。於是會議定下來作了修改。二是會上有人提出:這個歌曲由一首小詩改為歌詞,應在署名上有所體現,這樣更嚴謹些;況且署上改詞人的名字,也表明了任何人應對自己所修改的文稿負責。我接受了大家的意見,增加了作為改詞者我的名字。此後幾十年我都是遵照鐵道兵政治部會議上的意見辦的。同時為了讓這首中央領導同志讚揚過的歌曲,更有色彩,更有影響力,在我的創意和由我執筆創作,除了隊列歌曲之外,還增加了兩個表演唱版本:一是男聲兩部(男高聲、男低聲)合唱歌曲;一是男女聲加朗誦詞的表演唱歌曲。

同時邱副主任指示鐵道兵文工團立即舉辦隆重演唱會進行演唱。

「鐵號」《鐵道兵志在四方》誕生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可以這樣說,《鐵道兵志在四方》這首歌從一首小詩最終演化成一首廣為流傳的軍歌,應該講它是從中央領導同志到鐵道兵黨委、鐵道兵政治部以及廣大鐵道兵幹部戰士共同孕育、呵護的結晶。

果真,《鐵道兵志在四方》這首歌,像我最初預期的那樣,終於插上了翅膀,在整個鐵道兵部隊,在全軍,在全國,高高飛翔,經久不衰,成為鐵道兵歷史上一首經典歌曲。

四十八年多的光陰過去了,作為當年鐵道兵報社文藝編輯的我,在萬千部隊普通來稿中,首先發現它、修改它、首先推出它、提攜它,使它鼓舞過千千萬萬鐵道兵幹部戰士的戰鬥激情,使它成為一代又一代鐵道兵戰士及廣大鐵道兵精神的承繼者、後續者奮發前進、艱苦鬥爭的響亮號角。每每夜深人靜之時,回顧往事,一種深深地慰藉,一種淡淡的自豪,不由得會在我心中油然升起,永遠永遠起伏激盪。

這段深情回憶,是韓志於一年前寫下的,而一年後不久,便離開了人世,離開了他熱愛的事業、親人、生活和朋友。

石家莊鐵道大學在校園廣場專門建有紀念碑,鐫刻《鐵道兵四在四方》歌曲,激勵一代又一代學子,發揚鐵道兵“志在四方、艱苦奮鬥”的精神。在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建設中,石家莊鐵道大學師生與眾多建設者是高唱著《鐵道兵志在四方》,用歌聲與高寒缺氧作鬥爭,創造了世界奇蹟。

只要當過鐵道兵就一定會唱,許多戰士從入伍一直唱到他復員退伍,伴隨他們度過那戰鬥的年月。現在只要有鐵道兵老戰士聚會,必齊聲引吭高歌那首《鐵道兵志在四方》。鐵道兵從1984年起撤銷編制轉業併入鐵道部已經二十八年了,但鐵道兵的精神得到延續和弘揚。這首歌問世以來,鼓舞著一代又一代鐵道兵和中國鐵建人,發揮“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精神,在世界各地鑄就一座又一座建築豐碑,為祖國建設建立了不朽功勳。現在,這首歌依然在全國各地響起,那雄壯而優美的旋律是我們終生難忘的。

據瞭解,《鐵道兵志在四方》的曲作者鄭志潔同志,也於2月7日19時36分,在石家莊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因病去世。鄭志潔同志1927年出生於天津,1944年入伍,參軍後一直從事軍隊音樂創作。1950年10月入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政治部文工團分隊長,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文工團歌舞團團長兼指揮、鐵道兵第八師三十七團副團長、鐵道兵東北指揮部宣傳處副處長,鐵道兵第二指揮部宣傳部文化處處長,1982年3月離休。

「鐵號」《鐵道兵志在四方》誕生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鐵道兵公眾號第2018-370-4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