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無明——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不相應無明/相應無明——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不相應無明

一、佛學辭典釋義總結

【不相應無明】:不與其他煩惱相應之不共無明。謂第七識不與餘識外緣粗顯之境(謂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之境)相應,是為不相應無明。

不相應無明/相應無明——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二、佛學辭典釋義分別列示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不相應無明】:謂第七識,不與餘識外緣粗顯之境相應,是為不相應無明。(粗顯之境者,謂色等五塵之境也。)

FROM:《藏傳佛教辭典》(中華佛典寶庫編)

【不相應無明】:不與其他煩惱相應之不共無明。《藏漢佛學詞典》

不相應無明/相應無明——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相應無明

一、佛學辭典釋義總結

【相應無明】:術語。“不共無明”之對稱,又稱作“共無明”。即意識緣於六塵之境,識與境相應而起與貪、嗔、痴、慢、疑、五惑等諸惑相應而生起之間雜無明。依《大乘起信論》之意,則業轉現之“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三細為不相應無明,“智相、計名相、執取相、起業相、相續相、業系苦相”等之六粗為相應無明。“三細”者未有心王心所之差別,至“六粗”始生心王與心所之差別也。《大乘起信論》曰:“言相應者,謂心念法異,依染淨差別,而知相緣相同故。不相應義者,謂即心不覺,常無別異。”若依瑜伽唯識之意則意識為無明,與他之根本煩惱(貪、嗔、痴、慢、疑、五惡見之十,曰根本煩惱),相應而起,謂之相應無明,於根本煩惱之中獨起無明,謂之獨頭無明,又曰獨行無明,不共無明。無明有發業潤生之二大用,即依此無明也。見《唯識述記》五末,《百法問答鈔》一。(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二、佛學辭典釋義分別列示

FROM:《佛學大詞典》

【相應無明】:“不共無明”之對稱。又作共無明。即與貪等諸惑相應而生起之無明。(參閱“無明”5094)

FROM:《佛學大辭典》清•丁福保 編

【相應無明】:(術語)依《大乘起信論》之意,則業轉現之三細為不相應無明,智相等之六粗為相應無明。三細者未有心王心所之差別,至六粗始生心王與心所之差別也。《大乘起信論》曰:“言相應者,謂心念法異,依染淨差別,而知相緣相同故。不相應義者,謂即心不覺,常無別異。”若依瑜伽唯識之意則意識為無明,與他之根本煩惱(貪、嗔、痴、慢、疑、五惡見之十,曰根本煩惱),相應而起,謂之相應無明,於根本煩惱之中獨起無明,謂之獨頭無明,又曰獨行無明,不共無明。無明有發業潤生之二大用,即依此無明也。見《唯識述記》五末,《百法問答鈔》一。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 編)

【相應無明】:p0837。《成唯識論》五卷七頁雲:若貪等俱者;名相應無明。

【煩惱相應無明】:p1194。如二種無明中說。

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於凌波居士 著)

【相應無明】:二種無明之一,為“不共無明”的對稱。又作共無明。即是與貪等諸惑相應而生起的無明。

FROM:《藏傳佛教辭典》(中華佛典寶庫編)

【相應無明】:與一切煩惱相應之間雜無明。《藏漢佛學詞典》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相應無明】:謂意識緣於六塵之境,識與境相應而起無明煩惱,故曰相應無明(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相應無明】:謂第七識,恆與貪痴見慢四惑相應而起,是為相應無明。

不相應無明/相應無明——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