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某省一所鄉村小學11名專職教師,只有61名學生,鄉村教育爲什麼留不住學生?

微言心理


在一些僻遠落後農村的教學點,這種現象比較普遍。這些地方一般距集鎮中心很遠,交通不便,村民也很少,學生數自然更少。如今這些教學點已成雞肋。若撤掉教學點,低年級學生不能到中心校住宿,校車接送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太高,還很不安全。若保留教學點,每個班級的學生太少,按1:20的標準配備教師,根本無法排課;按課程安排教師,又會嚴重超編,浪費教育資源。

鄉村學校留不住學生,不能怪鄉村教育。根本的原因,是鄉村留不住人。但鄉村留不住人,並不是什麼壞事,反而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

鄉村的人哪兒去了?自然是去了城裡。

去城裡幹什麼?一是工作,二是生活。

改革開放以來,不但沿海發達城市的經濟得以騰飛,連內地世世代代耕田種地為生的農民也沾了光,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無論農民工曾經有多苦,為城市流過多少血多少汗,受到資本家多少剝削,毋庸置疑的一點是,上下五千年來的中國農民,是從未如此富有過的。哪怕是僅依靠出賣勞動力的群體,其收入水平也已逐漸逼近乃至超過縣城的“中產階級”。

2002年,我裝修自家的二手房,請的泥瓦工日薪30元,小工日薪20元。當時我是工齡7年的初級教師,平均月薪1000元左右,略高於泥瓦工。

2018年泥瓦工日薪達350元以上,小工200元。我是工齡23年的中級教師,平均月薪4000元左右,遠低於泥瓦工。

農民手裡有了錢,該怎麼花?

首選在農村建房。如今農村的房子,若按套數計算,空置率至少在60%以上。房子越建越多,人卻越來越少。

次選進城買房。手頭的錢沒有投資渠道,存銀行會貶值,只有在城裡買房,既能保值增值,還能自住。不如索性將家搬過來,將孩子轉到城裡讀書。城裡的學校條件好,老師水平高,孩子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至於自己,繼續外出打工,讓老父老母在城裡照顧孩子,兩頭不誤。或者自己在城裡做點小生意,在工業區上班,都行。如今內地的工資水平比沿海也低不了多少。

可以說是城鎮化進程加速,也可以說是城市不斷吸乾了農村的血液。總之,農村日益凋敝。鄉村學校也逐漸撤併、消失,只剩下一所中心小學和少量教學點。不客氣地說,教學點的學生,他們的家長大多是被經濟社會淘洗之後遺棄在鄉村的貧困群體;教學點的老師,也多是年老的本地教師、代課教師,或過客匆匆的支教生。

鄉村教育如何振興,是個重大課題。也許可以乘國家正在實施的“鄉村振興”大戰略的東風得以破局。讓我們共同期待。


毫米


這還不是最誇張的師生比!

筆者曾經在2016年,去江蘇沭陽縣的一所鄉村中學上課。我精心準備了一堂課帶過去,到了學校一看,傻眼了!全校初一到初三,三個年級總共只有71個學生。但是,老師卻有82人。

在後來與校長的交流中發現,學生都跑到縣城去了。老師的編制在鄉村,跑不了,只能在這待著。大家輪流上班、輪流休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教育產業化

沭陽縣所在的宿遷地區,曾經是落馬明星官員仇和的主政地。他當時主張教育、醫療產業化。將醫院、學校賣掉。大力扶持私立教育。結果在沭陽、泗陽、泗洪等縣城,出現了數家航母型的巨無霸學校。每所學校人數可達2萬人。然後將全縣最好師資往這樣的學校配置。導致全縣的適齡學生都往縣城擠,造成鄉村學校空心化!

教育的非均衡化

與蘇州教育不同,蘇北的教育非常不均衡。蘇州每所學校,包括哪怕是鄉鎮中小學,無論硬件、軟件都非常強大。有外地網友驚訝的發現,在蘇州一不起眼鄉村角落,都會有特級教師、教學名師。在他們看來簡直不可思議!其實,這正是蘇州特別之處--教育均衡化!

鄉村一旦缺少了優秀師資,學生自然就會往別處流,最後造成空心化的尷尬狀況。

生源爭奪功利化

今天的教育競爭,往往就是生源的競爭!在富裕了中國,大家硬件都很好。師資也相差不大的情況下,生源爭奪就成了致勝的關鍵了。

鄉村學校在私立學校、重點學校、中心校的一輪輪掐尖後,便只剩下可憐的一點點的家底了。

其實,這種教育壯況對教育是不利的!尤其是加重了家庭的教育負擔!

所以,筆者對蘇州的均衡化教育是非常讚賞的!


姑蘇講堂


我們這裡的一所村小學,8名教師,4名學生,而且教師還缺編1人(編制9人),4名學生屬兩個級段,一、二年級各2人。最奇葩的是:今年上級還撥款新建教學樓,說是為今後放開生育學生增加作準備。全縣這樣的小學還有多所,100名以上的村小學就算較大規模的小學了。


金色世界7


鄉村小學11個專職教師,而學生僅有61人,師生比不到1:6。大家一定覺得這是師資的浪費,是什麼原因導致農村小學留不住學生呢?

、城市化進程中,沒有多少村民留在鄉村。曾經回老家農村辦事,發現原來有100多人的村組,除了幾個老頭、老太外,僅有兩三戶帶著孩子留在農村的。其他人基本上都在縣城或市區買了房定居,孩子帶在身邊就讀。就算沒買房的,人在城裡打工的也會把孩子轉到城裡中小學上學,方便照顧。


、農村教育的質量也需要提高。前不久報道的湖南新化縣水車鎮荊竹小學期末考試成績單:一年級的15人中,語文考個位數的有6人,最高分僅為30分,數學考個位數的有3人;二年級的19人語文成績中考個位數的有5人,數學只有4人及格,最高分67分。這樣的成績怎麼與城裡孩子競爭?他們還有未來嗎?如果農村小學的教育質量如此,誰還敢把孩子留在村小呢?

農村小學教學條件差,待遇不高,優秀老師不願去教,導致教學質量差,學生成績差。於是大家都把孩子轉學到城市學校,村小沒有了生源。這樣惡性循環下去只能是村小繼續合併,農村中小學更加難以振興。

個人的一點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轉發。


良心老師


我是農村教師,教齡30年,親歷了農村學校生源由火爆到大蕭條的全過程。就以我所在鄉鎮(全鎮人口2萬餘)學校而言,學生人數最多時,達到過3000人,村小學10所;而今全校僅剩600餘人,兩所村小。

農村學校生源越來越少,這是一個大的歷史趨勢,誰也阻擋不了,而且也未必是什麼壞事。個人瞭解,農村學校生源減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進城就讀所致。隨著大量農民進城務工,經濟條件改善後,紛紛把子弟接進城,一方面便於照看,培養親情;另一方面可以接受優質教育,利於孩子教育和成長。同時,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不少農民在縣城買了住房,由農村搬進了縣城,他們的子弟自然也就得離開農村學校,進城讀書。這是農村學校生源減少的最根本原因,也是大勢所趨,由不得人。這是好事,畢竟鄉村學校的教學質量,還是比不上城區學校尤其是城裡的名校的。因此,農村學校學生減少,沒什麼可遺憾的。

二,生育率低所致。由於持續幾十年的計劃生育,農村生育率雖比城市略高,但生育率依舊低得可憐。記得曾在鎮政府某年的工作報告中看到,我所在鄉鎮該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居然是負數,生的還沒得死的多。生育率低,孩子減少,生源自然減少。這也將是大勢,誰也無力扭轉。二胎政策也沒用,因為農村夫婦此前一直都是生兩胎的居多。這種生源減少的原因,就未必是什麼好事了。

三,教學質量低所致。農村學校由於軟硬件配置都與城市學校存在差距,教學質量明顯不如城區學校,一些希望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家長,咬牙都要把孩子送到城裡去,讀不了公辦學校,進私立學校也幹。沒有住房,租房陪讀也毫不吝惜。農村學校教學質量近些年下降明顯。一方面因為優質生源流失嚴重,另一方面因為教師素質下降嚴重。教師素質下降,一方面因為當年的中師生、專科生年齡大了,要麼退休,要麼精力不濟,教書育人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新招年輕教師,明顯素養不夠,特別是敬業精神不夠。教學質量下降導致生源減少,就不是什麼好事了。

四,管理鬆散所致。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一向鬆散。管理學生如此,管理教師也是如此。農村學校教師不會挖盡學生的全部學習時間,也不會挖盡學生的全部學習潛力,榨乾所有。校長也不會挖儘教師的工作潛力。師生都處於放養式狀態。學生從放養狀態溜走幾個聰明的,也在情理之中。


一到晚上燈就不亮


這兩天答的問題都與鄉村小學學生流失有關,看來為鄉村教育憂慮的人士還是很多的,這是一個好現象,大家都關注,都重視,就能群策群力,為振興鄉村籌謀劃策。

對於目前鄉村小學的現狀,我的意見是真正落實鄉村教師待遇,讓鄉村教師安心留在鄉村學校,提高留在鄉村學校讀書孩子的家長重教意識,共同教育好在鄉村就讀的學生。

如果不這樣做,今年的11名教師,明年可能就只有三兩個了,今年的61名學生,可能會變成個位數。

有人罔顧事實,把責任全部推到老師身上去,說什麼老師沒教好,學生才流失的。有人又把原因都算到孩子們頭上,好像這些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笨蛋就是問題孩子。這些都是違背事實的胡言亂語。

鄉村學校學生銳減的真正的原因在於:

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正處於城市化的進程之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農二代其實已經不生活在農村了,他們已經是城市的市民,只是戶籍制度沒跟上發展的步伐,他們的戶籍沒能得到解決而已。這些農民身份的工人,有的在城裡買了學區房,有的租房居住,把孩子帶到了城裡學校讀書。

二是人們的生育觀念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出生率持續走低,孩子絕對數上是減少的。雖然全面二胎政策實施了,但這個政策的效果還不明顯,反映在入學上,還要等到幾年之後。

三是私立學校到鄉村學校掐尖掐走了一部分學生。對於私立學校,國家的政策是鼓勵的,招生上比公立學校的就近入學佔據很大優勢,可以跨區招生,農村的一些成績好的孩子就被私立學校招去了。

指望學生迴流到鄉村學校是不現實的,流失只會越來越嚴重。現在要做的,是穩住,採取措施,穩住老師,穩住學生,正視現實,家校合力,辦好現有狀況下的學校。


教師妹子一枝花


  鄉村教育留不住學生,也難留得住教師,這是農村教育的一個困境。

  筆者在教育部門工作,一所農村小學只有幾十、甚至幾個學生的情況並不少見。究其原因,一方面城市化水平越來越高,農村進城的人越來越多,農村學校的生源自然減少;二是農村學校由於條件艱苦,難留住優秀的教師,因而學校對當地生源的吸引力越來越低。

  當前,在一些遠離城鎮且人口密集的農村地區,當地小學的生源還是比較充足的,一所有數百人規模的小學,師資水平、教學質量也是比較有保障的。困境在於一些人口稀少的農村小學,生源越來越萎縮,並形成惡性循環——學校規模越來越小、教師越來越少,當地群眾對學校辦學質量的信心越來越低,有條件或對子女教育比較重視的家庭都會想方設法將孩子送到城鎮讀書,留在當地的孩子越來越少。

  筆者走訪過不少只有幾十個、甚至幾個學生的農村小學。這些小學生源雖然越來越少,但只要生源仍沒有完全消失,學校就必須持續長期存在——雖然質量並不能保障。由於農村尤其是山區人口稀少、低年級學生遠途上學或寄宿均有較大困難的情況下,通過撤併校點或集中辦寄宿制小學的方式也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比如撤併校點往往會遭到當地一些群眾的牴觸,這就是困境所在。

  農村尤其是山區農村教育的出路在哪裡?歡迎您的討論、點評。


高考與教育


我是一名紮根于山區的鄉村教師,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我有發言權。為什麼鄉村教育留不住學生?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打工


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人們都期望擁有更好的物質生活,所以,很多山區農村人口都選擇了外出打工,有能力的掙錢以後在城裡買了房,為子女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就算沒買房的父母都會選擇把孩子帶在身邊,讓他們在城裡就讀,一方面是方便照顧,另一方面是教學質量也要比鄉下好。

二、鄉村教師生活條件和待遇低下

教學同樣也講求良性循環,好的學校,會有很多學生小削尖了腦袋想進去讀,往往好的學生都流入到了別的好學校。好的學校不僅僅需要優質的生源,更需要優秀的教師,然而,鄉村教師的待遇低下,是導致農村教師缺乏優秀人才,有優秀人才也過幾年就往城裡走了。所以,急需提高鄉村教師待遇來留住優秀人才也是原因之一。

三、計劃生育獨生子女政策鼓勵

雖然現在開放了二孩政策,但在此之前,國家大力鼓勵人們只生一孩,對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入學有一定的獎勵和照顧等政策,導致了目前生源銳減的現狀。

以上都是鄉村學校留不住學生的原因,你認為呢?

我是“山村老師看教育”,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見,如果喜歡請不要吝嗇你的關注和點贊。


山村老師看教育


61名學生還好了,像我們村目前一個學校每個班只有六七個學生,這本身就隨著城市化趨勢越來越嚴重,很多學生都轉到縣城裡面去了,有的是父母在縣城打工,就順便帶孩子去上學,有的是直接上縣城的寄宿制學校,每週都會回家的那種。


鄉村學校為什麼留不住學生?根據我的瞭解,可以分兩種情況來說。

第一種就是父母去縣城打工,所以孩子也去縣城上學,這種情況普遍是因為現在很多年輕人也不願意去靠種地去生活,所以他們去縣城裡邊打工賺錢。

另一種就是,現在很多學習好的學生都轉到縣城裡面的大學校去上學,基本上學校留的那些學生大部分都是學習成績比較差,而且家長不是特別配合的,或者就是家庭情況有特殊原因的,所以說要想把這一部分學生的成績,提上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有的學生到初中的時候都還不會拼音,還有的就是基礎特別差。

就像有些學校一直在竭力的改變這種現狀,但是鄉村教育狀況仍然不容樂觀,本來說小班教學應該就是質量比較好,但是有的學生成績一旦好一點就會去縣城。


饕餮視聽


不是鄉村教育留不住學生,而是鄉村已經留不住人了。現在鄉村裡年輕人口大量移居城市,孩子也跟著去了,鄉村都沒人了,哪來的學生呢?

以我老家的村子為例,村小學2010年的時候就併入鄉中心小學了。生源縮減,全校不足百人。進城打工的孩子可以打工地就學,條件好一些的,早就轉到鎮中心小學或者縣城小學去讀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鄉村小學的教學設施以及師生力量都相對落後的。沒有新鮮的教學力量注入,鄉村教育只能日見式微,這就更加重了學生的外流。

總之,鄉村教育留不下學生,是城鎮化發展的自然結果。現在的發展路徑是,資源越來越向城市集中,最低一級是小城鎮,然後是縣城,然後是大城市,然後是區域中心城市,然後是世界級大都市。配套資源,人才,都往這些地方集中,人口也相應往這些地方集中,學生也是,家長們當然是想讓自己家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