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丑就要多讀書」,可在清朝人丑讀再多書也沒用!

我們平時經常說“人醜就要多讀書”。也許是戲言一句,但不得不說這就是真實的社會現狀。在沒有優秀的先天條件之下,沒有所謂的美好皮囊,就必須要靠讀書來完善自己,以培養自己優秀的靈魂!

俗話說“人醜就要多讀書”,可在清朝人醜讀再多書也沒用!

可是今天要跟朋友們說的這點,恰恰是與我們認知不太一樣的。那就是如果生在清朝,讀再多書也沒用,直接看臉!朋友們還別不信,在那個時候即便在家中寒窗苦讀數十載,終於金榜題名,最終也會因為長相問題被pass掉。當不了官不說連個正經工作都難找。

俗話說“人醜就要多讀書”,可在清朝人醜讀再多書也沒用!

在我國古代,那些貧苦人家的孩子想要改變命運,唯一的辦法就是參加科舉,清朝也是一樣。但是要知道古代的科舉制度有點複雜,要層層遞進才可以。最後的進士那是難上加難,而之前的秀才舉人又不勝枚舉。

清朝開始,社會穩定下來之後人口急劇增加。而大多數參加科舉的士子都是窮苦人家出身,這樣的人又太多了。所以即便考試考過了,清政府也不可能全部安排工作。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清廷便頒佈了一條名為“大挑”的特殊科舉制度。

俗話說“人醜就要多讀書”,可在清朝人醜讀再多書也沒用!

“大挑”的頒佈是為了給已經有舉人身份但是尚無官職的百姓一個機會。參加三次會試仍以失敗告終的舉人,便可以選擇做一個知縣或者是縣內學校的校長。不過有個硬性條件,就是長相!而且這可不僅僅只是敲門磚,更是晉升渠道。長得越好看官職越高!

俗話說“人醜就要多讀書”,可在清朝人醜讀再多書也沒用!

“大挑”選人呢靠著是官方發佈的八字決:同田貫日氣甲由申。被選人的長相和身材基本就靠著這幾個字的形狀來考量,而又依據這樣的標準分了三等。如果長相身材什麼不過關,直接就會被淘汰回鄉種田了。那麼多年的寒窗苦讀自然也就付之東流了。

俗話說“人醜就要多讀書”,可在清朝人醜讀再多書也沒用!

朋友們也別不滿意,古代科舉制度是為什麼出現的?那是為國家去收羅人才的。但是在封建王朝,尤其是腐朽的清王朝之中皇權統治至上,換句話說就是國家就是皇上的。這也就應了那句話: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既然是買賣關係,那這東西要不要,還不是人家買東西的說了算?

俗話說“人醜就要多讀書”,可在清朝人醜讀再多書也沒用!

在這種不看內涵只看臉的王朝之中,不一路下坡走向滅亡才是奇了怪哉!有這樣的制度,也難怪腐朽的清王朝會如此落魄不堪給我們帶來百年屈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