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的大學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道德經》

一杯茶的大學問

飲茶,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成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自古坊間就有“柴米油鹽醬醋茶”和“粗茶淡飯”的說法,似乎每個人都會飲茶,但是不見得都會品茶。

一杯茶的大學問

飲茶分為兩類。一類是“混飲”,即根據個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橘皮、桂圓、紅棗等來喝;另一類是“清飲”,不加入任何有損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單用開水泡喝。“清飲”可分四個層次:將茶當成飲料大碗解渴,稱為“喝茶”;注重色香味,講究茶具水質,細細品味,稱為“品茶”;講究環境氣氛、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則稱為“茶藝”;通過品茗來養性怡情、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則是中國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一杯茶的大學問

那我們來說說茶道,從品茶中悟出的人生境界。

中國是茶的源頭和故鄉,那就從中國茶道說起吧。茶道的精神內涵是什麼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認為“和、靜、怡、真”可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

“和”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一杯茶的大學問

NO.01

“和”——茶道的核心魅力

和,源於《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萬物皆要陰陽協調,保全大和之元氣以利萬物。陸羽在《茶經》中詳細描述他設計的風爐: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可見五行調和是茶道的哲學基礎。

古代也講“以和為貴”,中國“和”思想深深影響著中國茶文化。所以,當我們喝茶的時候,喝的是一種淡然、與世無爭的心境,喝的是遠離世俗的超然物外精神。

一杯茶的大學問

NO.02

“靜”-----茶道的修習途徑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老子和莊子所啟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道家的“虛靜觀復法”在中國的茶道中演化為“茶須靜品”的理論和實踐。

從古至今,文人墨客、謙謙君子、得道高僧莫不把茶道作為人生路上修身養性的一種重要途徑。在與茶相處的過程中,靜聽鳥語花香,潺潺小溪,彷彿萬籟俱靜,置若幽谷。

“以靜思變,以靜思不變,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洞察明鑑,體道入微”。只有靜下來,萬事萬物皆能看的更加通透、皆能經過深入冷靜的分析達到入條入理的結果。

一杯茶的大學問

NO.03

“怡”----茶道的心境體悟

在中國,柴米油鹽醬醋茶缺一不可,茶已不僅僅是一種生活調味品,更是一種生活情趣,中國有很多千古流傳下來的茶事活動,人們在這種活動中品茗、促心、暢談,獲得舒適暢快的體驗。時而在悠揚的古箏聲中呷一口茶,通體舒暢,妙不可言。

中國茶道雅俗共賞,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貴族講茶道,意在炫耀權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意在託物寄懷,交朋結友;佛家講茶道,意在參禪悟道,見性成佛;道家講茶道,意在品茗養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講茶道,意在去腥膩,滌煩渴,享受人生。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得它有極廣泛的群眾基礎。

一杯茶的大學問

NO.04

“真”---茶道的終極追求

“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茶道的“真”是對茶道的終極追求,是歷經風雨之後仍從容冷靜,歷經滄桑之後仍保持真我的生命狀態。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心情要真閒。中國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義。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過茶事活動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交互,達到茶人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鬆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葆真”。

我們常講,能喝出茶滋味的人都是有一定閱歷的人。重要的是,在閱歷之後,還顧本真,保持真善美,才是茶道的精髓。

一杯茶的大學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