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二三事

飲茶,是一種起源於中國的由茶樹植物葉或芽製作的飲品。也泛指可用於飲茶的常綠灌木茶樹的葉子,以及用這些葉子泡製的飲料,後來引申為所有用植物花、葉、種子、根泡製的草本茶,如“鐵觀音”等。

飲茶二三事

茶葉作為一種著名的保健飲品,它是古代中國南方人民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貢獻,也是中國人民對世界飲食文化的貢獻。

飲茶二三事

中國飲茶的歷史

春秋,最初茶葉作為藥用而受到關注。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並富有收斂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飲茶二三事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淨後,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然而,茶由藥用發展為日常飲料,經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

飲茶二三事

歐洲飲茶的歷史

歐洲人首先是從阿拉伯人那裡獲得了有關飲茶的資訊,威尼斯作家拉馬歇將阿拉伯商人哈只·馬合木的談話內容加以記錄,其中即涉及了中國人飲茶的內容。來東方傳教的傳教士則最早親身見聞並嘗試飲茶,同時將相關資訊傳回歐洲。隨著飲茶資訊在西方的傳播,商人亦開始關注。

飲茶二三事

葡萄牙人在東南亞著力開展香料貿易時最早將茶帶回了歐洲。當時它“是一種極好的稀罕物,是一種美味的飲品,但它並沒有成為貿易中的固定商品”。隨後而來的荷蘭人出於競爭需要,不斷探索新的商品,“攜帶了存貯良好的幹鼠尾草,用它交換中國人的茶葉”。

英國人於17世紀上半葉在東方開始了與茶的接觸。目前可知英國人最早提及茶是在1615年6月27日,英國東印度公司駐日本平戶的代理人維克漢姆(R.Wichham)在信件中懇請駐澳門代理人伊頓幫助其購茶:“伊頓先生,煩勞您幫我在澳門購買最優質的茶葉(Chaw)一罐。”此後,英國旅行家也曾在記述中提及飲茶,其消息來源不得而知。

飲茶二三事

英國人在東方與茶有所接觸後,茶本身也通過荷蘭進入了英國本土。“17世紀30年代,茶由荷蘭傳到法國,50年代傳到了英格蘭。”倫敦商人湯瑪斯·加韋在1657年時即開始在咖啡館售茶。同時,茶也作為藥品進入了藥店,但該渠道對擴大茶的傳播作用有限。當時茶葉堪稱昂貴,“每磅售價不低於60先令”,其社會影響還有待提高。

飲茶二三事

茶在咖啡館緩慢傳播的同時,英國政局的變化為茶的傳播增加了助力。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查理·斯圖亞特從歐陸流亡歸來成為查理二世,他於1662年和葡萄牙的凱瑟琳公主進行政治聯姻。葡萄牙在歐洲較早接觸飲茶的國家有,凱瑟琳個人尤其喜好飲茶,時常“在小巧的杯中啜飲”,她的這一愛好很快在宮廷中流行起來。

飲茶二三事

可以說,到18世紀末期,飲茶已經在社會各階層中得到普及,英國真正成為全民飲茶的國家。

飲茶方式

1.飲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講究。茶壺茶杯要用開水先洗滌,乾布擦乾,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為上,蓋不奪香,又無熟湯氣”。

2.出現了六大茶類,品飲方式也隨茶類不同而有很大變化。同時,各地區由於不同風俗,開始選用不同茶類。

如兩廣喜好紅茶,福建省多飲烏龍,江浙則好綠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綠茶,邊疆少數民族多用黑茶、茶磚。

方法日臻完善而講究。茶壺茶杯要用開水先洗滌,乾布擦乾,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為上,蓋不奪香,又無熟湯氣”。

飲茶二三事

飲茶習俗

一是講究清雅怡和的飲茶習俗

茶習俗:茶葉衝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涼後),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與我國古老的“清淨”傳統思想相吻,這是茶的清飲之特點。我國江南的綠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閩粵一帶的烏龍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屬此列。

飲茶二三事

二是講求兼有佐料風味的飲茶習俗:其特點是烹茶時添加各種佐料。如邊陲的酥油茶、鹽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歐美的牛乳紅茶、檸檬紅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風味。

三是講求多種享受的飲茶習俗:即指飲茶者除品茶外,還備以美點,伴以歌舞、音樂、書畫、戲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館”。

飲茶二三事

其外,應生活節奏的加快,出現了茶的現代變體:速溶茶、冰茶、液體茶以及各類袋泡茶,充分體現了現代文化務實之精髓。雖不能稱為品,卻不能否認這是茶的發展趨勢之一。

注意事項

要想健康飲茶,還要注意“十二忌”:

忌空腹飲茶,茶入肺腑會冷脾胃。

忌飲燙茶,最好56℃以下。

忌飲冷茶,冷茶寒滯、聚痰。

忌沖泡過久,防止氧化、受細菌汙染。

忌沖泡次數多,茶中有害微量元素會在最後泡出。

忌飯前飲,茶水會沖淡胃酸。

忌飯後馬上飲茶,茶中的鞣酸會影響消化。

忌用茶水服藥,茶中鞣酸會影響藥效。

忌飲隔夜茶,茶水時間久會變質。

忌酒後飲茶,酒後飲茶傷腎。

忌飲濃茶,咖啡因使人上癮中毒。

不宜飲用的茶葉有:焦味茶、黴變茶、串味茶。

飲茶可以減肥 美容 排毒

禁忌時間

便秘時

因為茶葉的兒茶多酚類物質對腸胃類粘膜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因而影響了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使大便乾結,引起便秘或加重。

神經衰弱或失眠時

由於茶葉中的咖啡鹼對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有著明顯的興奮作用,飲茶尤其是飲濃茶,會使人腦處於一種過度興奮狀態而得不到休息。

患胃潰瘍時

飯前飯後大量飲茶會沖淡胃液,影響消化。大量飲茶,胃酸分泌會大量增加,影響潰瘍面的癒合,加重病情。潰瘍病患者應少飲茶,尤其不能大量飲濃茶。

患心臟病或高血壓病時

過量飲茶,會加重心臟負擔,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對心臟病及高血壓患者極為不利。

患動脈粥樣硬化時

茶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如咖啡因、茶鹼、可可鹼等,可加快大腦皮質的興奮性,引起腦血管收縮、供血不足、血流速緩慢,促使腦血栓發生。還可引起心臟冠狀動脈收縮痙攣,造成心肌缺血,誘發心絞痛、心悸、胸悶及心律失常等。

女性經期

經血會帶走部份鐵質,所以女性此時宜多補充含鐵量豐富的食品,如菠菜、蘋果、葡萄等,然而自茶葉中含有高達三十%至五十%的鞣酸,會妨礙腸粘膜對鐵質的吸收利用,在腸道中極易與食糜中的鐵或補血藥中的鐵結石,產生沉澱。

性臨產期

臨產前喝太多濃茶會因咖啡鹼的興奮作用引起失眠,如果在產前睡眠不足,往往會導致分娩時筋疲力盡,陣痛無力,甚至造成難產。

更年期

在步入更年期時,除了頭暈、乏力,有時還會出現心動過速,易感情衝動,出現睡眠不足,女性還會有月經功能紊亂等症狀,如過量飲茶會加重這些症狀,不利於舒暢度過更年期。

血時

茶中鞣酸可使飲食中鐵元素髮生沉澱而不易吸收。鐵是製造紅細胞的重要原料,機體缺鐵會使紅細胞生成受阻,發生缺鐵性貧血。長期飲茶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缺鐵,對體弱血虧及失血者影響最大。

或骨折時

因為茶葉中的生物鹼類物質會抑制十二指腸對鈣質的吸收。同時還能促使尿中鈣的排出,使人體鈣質少進多出,導致缺鈣和骨質疏鬆,使骨折難以康復。

患痛風病時

因為茶水中的鞣酸會加重患者的病情,因而不宜飲茶,更不宜飲泡得過久的茶。

骨質疏鬆時

最新研究發現,嗜飲濃茶是造成骨質疏鬆的重要原因之一。經常飲濃茶會導致鈣的缺乏,因一方面濃茶中咖啡因會促進尿中鈣的排出;另一方面是咖啡因可抑制腸鈣的吸收,以致鈣的吸收不完全。

飲茶二三事

高熱時

對發熱病人以多給白開水、礦泉水或淡茶水為好,但不宜飲濃茶,茶鹼有提高體溫的作用,使發熱加重,茶鹼的利尿作用還會降低解熱藥的功效。

飲茶二三事

服用某些藥物時

茶內鞣酸常會造成洋地黃、鐵劑、中成藥補品的有效成分發生沉澱不易被吸收;服用胃蛋白酶或多酶片時飲茶,會使藥物中的蛋白質凝固,療效難達。

飲茶二三事

女性孕期

濃茶中含咖啡鹼濃度高達十%,會加劇孕婦的排尿和心跳,增加孕婦的心、腎負擔,誘發妊娠中毒症等,不利於母體和胎兒健康。

飲茶二三事

女性哺乳期

此期間若大量飲茶

茶中的高濃度鞣酸被粘膜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便會產生收斂和抑制乳腺分泌的作用,造成奶汁分泌不足。另一方面,茶中的咖啡鹼還可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影響嬰兒健康

四季飲茶的學問

春花

俗話說:一年至季在於春。如何調整好這一季的身心,對我們的精神整年都有利。而往往春天人們普遍感到睏倦乏力,即所謂“春困”。要緩解春困帶來的不良心境,就可以多飲花茶。花茶甘涼具有芳香辛散之氣,令人精神振奮,心情舒暢,大腦清醒。

夏季的難耐,在於盛夏來臨,燥熱難擋。人們體力大量消耗,精神不振。我們做說的“夏乏”就來臨了。這樣我們可以選用綠茶,因綠茶性寒,“寒可清熱”,也能止汗,並且還富含氨基酸、維生素以及礦物質。因此多喝綠茶既能消暑解渴,又能增添營養,實為一舉兩得之妙法。

飲茶二三事

秋青

秋季算是四季中最舒適的季節了,而這一季的品茶以青茶最為理想,青茶又稱烏龍茶。秋天氣候乾燥,飲烏龍茶最為理想。因為青茶潤膚益肺,生津潤喉,可緩解人體乾燥的生理現象。

飲茶二三事

冬紅

寒冬時節,人體生理功能減退,提高抗病能力,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紅茶可暖胃禦寒,同時增強抵抗力。所以紅茶是您冬季飲茶的理想佳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