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頭,拿什麼拯救你的「大城市病」?

水頭,拿什麼拯救你的“大城市病”?

鹿角巷、一芳、九分茶到、KOI、泡麵小食堂、親愛的麻辣燙……追求潮流新事物的你,對這些名字是不是都耳熟能詳?

水頭,拿什麼拯救你的“大城市病”?

今年以來,水頭鎮時代新城直徑1公里範圍內,網紅店一家多過一家,普通餐飲經過故事包裝或重磅推出某一創新產品,轉眼變成了大排長龍的“明星店鋪”。

儘管虛火過後很快遇冷,背後卻折射出水頭日趨高水平的消費支出,以飲料為例,單品均價都在20元上下浮動,要知道,臺灣起家開遍全球的鹿角巷在城市佈局中,也才於8月份第一次開進北京三里屯。

水頭,拿什麼拯救你的“大城市病”?

▲8月份開業的北京首家鹿角巷

消費水平向一線城市靠攏,但水頭的收入水平是否也與當地物價一樣齊頭並進?

答案是否定的。

201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促進中小城市和城鎮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提出第一批選擇南安水頭鎮等15箇中心鎮開展“小城市”培育試點,條件具備的可設立“鎮級小城市”。意見還通過多條政策措施,推動70%左右的農業轉移人口在中小城市和城鎮聚集。

4年過去了,如今,水頭戶籍人口12萬,常住人口已達20多萬,工業產值遠遠超過中西部很多縣甚至地級市的水平。但另一方面,水頭作為全國最大的石材生產集散基地,城市吸引力強,環保嚴查下的專業市場拆遷促成大量石材人迴流,進一步加劇水頭的市場競爭,僧多粥少的情況下,人均收入上升減緩。

水頭,拿什麼拯救你的“大城市病”?

▲從小鎮到城鎮,水頭正在經歷許多考驗

儘管人口的大幅增長有效擴大了當地消費需求,促進餐飲等第三產業的繁榮,但部分原本被忽視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例如從業人員的教育問題,基礎公共設施配套不足,來往客商的商務配套不完善等,甚至連商業會晤後的休憩場所都被動嫁接到隔壁的廈門,娛樂休閒項目單一是不少石材人對水頭的普遍印象。

與城市化過程中的農村“空心化”現象相反的是,水頭的住宅“空心化”多發生在城鎮內部。本地石材人買房在水頭多以投資為主,剛需性不強;而生活質量的下降造成許多在水頭創業的外地石材人“工作在水頭,居住在廈門”的特色模式,但與此同時,水頭房地產又在高舉“廈門東”旗幟,這組矛盾實在是資本運作的有趣映照。

水頭人一邊期盼著石材產業欣欣向榮,一邊又對它的“大城市病”怨聲載道,有什麼辦法能改變這種現狀嗎?

就目前而言,還沒有一種被證明有效的方法,因為這等於要石材產業及相關從業者“革自己的命”,同時也需要政府從既得利益的守護者向社會福利的促進者進行轉變,而在巨大的社會變遷面前,城市中的每一員也都該成為自我約束的執行者。

如何拯救水頭的“大城市病”,打造更宜居的石材重鎮?歡迎您在評論區中留言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