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襲難破美沙友誼何況記者遇害?國際公義難靠美國實現

恐襲難破美沙友誼何況記者遇害?國際公義難靠美國實現

據《紐約時報》報道,沙特阿拉伯王室將對外發表公告,準備承認該國的情報部門在拷問過程“出錯”,導致異見分子卡舒吉(Jamal Khashoggi)死亡。本月2日,卡舒吉進入沙特駐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領事館辦理離婚證明時“離奇消失”後,已有不少表面證供指是沙特派出暗殺小隊所為。雖然沙特過去多日一直矢口否認,惟國際間已有民間抵制行動,除了傳媒界代表外,摩根大通、福特汽車及Uber等高層,已宣佈取消出席將在沙地首都利雅德舉行的“未來投資倡議”論壇。

與此同時,美國的反應和姿態,則比民間來得溫和。儘管特朗普在各界壓力下,已表明若事件屬實,美國將採取非常強大、強而有力的措施回應,但較早前"流氓殺手可能是卡舒吉神秘失蹤的原因"、" 國王(薩勒曼)已堅決否認得悉事件"及"如果停止向沙特軍售,美國將是自我懲罰"等言論,遠較美國對俄羅斯涉嫌在英國跨境暗殺的回應溫和,可見美國對沙特這位傳統盟友處處護短,其偽善之處可見一斑。雖然不少人相信此事會令美國—沙特關係交惡,但回望兩國關係的立足點,即使卡舒吉證實被沙特殺害,美國的反應亦僅會是雷聲大、雨點小。

恐襲難破美沙友誼何況記者遇害?國際公義難靠美國實現

恐襲難破"特殊友誼"更何況是記者遇害?

要理解為何沙特並非美國的普通盟友,就須由冷戰時期開始談起。基本上,自二戰結束後,美國在中東的戰略思維,就是圍繞著能源供應而制定,擁巨大石油蘊藏量的沙特,正正是美方所需要的「地區利益代理人」。1945年,美國國務院將中東地區描述為"戰略力量的巨大來源,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物質獎項之一"。故此,1947年成立的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ARAMCO)在開採石油時與沙特五五分帳,及1951年兩國簽署的共同防禦協議(主要是向沙特出售軍備和提供軍事訓練) ,都是美國對中東政策的具體化例子。

順帶一提,美國對中東的能源控制,非只依靠沙特一國。冷戰時,美國意欲控制非共產世界的能源儲備,在1953年與英國合力策動伊朗政變,推翻了當時的民選政府,事後使美國的石油公司控制了四成伊朗油產量。聯同與沙特的盟友關係,美國在1950年代末,已有效地掌控了中東能源供應鏈,確立了統治地位。

恐襲難破美沙友誼何況記者遇害?國際公義難靠美國實現

雖然1973年的石油禁運令阿拉伯世界與西方社會的關係陷入冰點,但事實上並不動搖兩國關係。一份列根主政時(1983年)的解密文件如此描述美沙同盟的本質:兩國)外交政策的目標是互補尋求打擊蘇聯和其他不友善政府(unfriendly governments)的影響力政策促進了美國及沙特在該地區的利益。有趣的是,當年的美沙關係非如今天般"透明"。在同一份文件中寫道,由於美國被視為以色列的最緊密盟友和最強支持者,而以色列是阿拉伯國家的最危險敵人,故在政治考慮上,沙特不可能公開與美軍合作,捍衛波斯灣的石油供應。

不過,即使冷戰已成歷史,兩國再沒有蘇聯作為共同敵人,但美國在眾多事情上仍有袒護沙特之嫌。例如,9/11恐襲的調查報告顯示,19名恐怖分子中有15人為沙特公民,另外部分劫機者亦與當局有錯綜複雜的關係,而沙特和阿爾蓋達的聯繫同是公開秘密,但美方的態度卻是不斷轉移視線,為沙特洗脫罪名,更沒有拿出對待伊朗資助真主黨的強硬姿態。由此可見,只要美國在中東的戰略目標不變,即使是9/11般的重大事件,也難以撼動兩國關係的根基,更何況是卡舒吉之死?

美沙出言相對屬"形式性質" 國際公義難靠美國實現

在特朗普的態度轉趨強硬後,沙特當局已放風表明不會接受經濟制裁,揚言如果國家受到懲罰,將會嚴厲回應。沙特國營電視臺更指有超過30項措施,可供選擇,當中包括削減產油量及與伊朗修復關係等。雖然沙特自稱有眾多政策工具可作反擊,但真正能撼動兩國關係的報復手段,卻只有調控石油產量。

須知,按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的資料顯示,2017年美國每天從84個不同國家,進口了約1,014萬桶的石油,當中沙特(9%)則僅次於加拿大(40%),是美國的第二大石油來源。如果將沙特領導的OPEC作換算,數字更高達三成三,可見沙特對美國能源提供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恐襲難破美沙友誼何況記者遇害?國際公義難靠美國實現

對於早前推出減稅政策以刺激經濟的特朗普來說,若油價穩步上揚,將間接推高國內的通脹水平,令聯儲局不得不加快加息步伐,以防經濟過熱,但此舉同時亦令經濟刺激政策事倍功半,故不難理解為何特朗普會在封殺伊朗出口石油後,數次在Twitter上指油價不合理,並指摘OPEC操縱油價。

有論者認為,若沙特借調控石油產量報復美國,將令油價上漲,可釋放美國的頁岩氣產能,反過來抵消沙特的報復。問題是,若沙特反制美國,後者的頁岩氣潛在產能因環境法規、開採成本等因素,難以在短期內補足從沙特的進口量。再者,目前沙特開採石油的成本僅為4至12美元不等,遠低於美國本土或加拿大油砂的平均開採成本,在經濟誘因下,雖然美國石油進口量已逐年遞減,但也難在瞬間做到自給自足。

若特朗普真的有意執行國際公義、嚴厲制裁沙特,只會出現兩敗俱傷的情況,相信“精明”的特朗普也不會如此選擇。可以預期,沙特承認情報部門“殺錯”卡舒吉,而美國充其量只會制裁相關部門,而非針對傳聞中發出指令的沙特王室要員,甚或停售軍火。畢竟,除了石油外,兩國在蘇聯解體後,已在中東找到另一個共同敵人——伊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