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爲什麼要去打荊州?

SiRen


關羽不是要去打荊州,而是守荊州(當然只是荊州的一部分),所以後來才會失荊州——之所以不按照通常的說法說是大意失荊州,是因為這不是或不僅僅是大意的問題。

從上面這幅劉備取益州之前各方形勢地圖看,劉備集團是赤壁之戰後最大的獲益者,之所以說最大,是說其以類似窮途無路的投奔孫權集團者,變成擁有荊州地盤的一方勢力,起點低到塵埃,終點卻差強人意——這個差強人意是指劉備集團得荊望蜀,還有更大的野望,而從孫權集團的立場,內心深處對這個摘桃子的大耳賊可謂忍無可忍。

回到劉備集團的角度,在戰略層面上,聯吳抗曹(“外結好孫權”)和“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從根本上是完全衝突的。

這是因為荊州的重要程度對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是完全不一樣的,失荊州對劉備集團如斷臂膀,對孫權集團如咽喉被扼,斷臂膀很痛苦,但能忍受(事實上對於後來的蜀漢政權,自始至終荊州就是失去了),而上游這麼一塊地盤被劉備集團控制,孫權集團和後來的東吳政權,則求一夕安枕而不可得。

所以失荊州不是關公大意與否或者是否剛愎是否違背了所謂“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八字方針,因為這個策略屬於“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在荊州或荊州的一部分屬於劉備集團的情況下,是沒有可操作性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關羽率領荊州大軍北伐攻打曹魏政權的軍事重鎮襄樊(今湖北省襄陽市)。

這是因為劉備在漢中受到曹操方面前所未有的壓力,連益州後方的預備隊也逐次投入戰場,關羽此舉應該是秉承劉備的戰略意圖,轉移曹操集團注意力,分擔漢中和益州受到的重壓。

回到本題,也許問一句關羽為什麼要去打襄樊?更有意義一些。

這從微觀乃至中觀的戰略層面或許沒有錯,但在宏觀的戰略層面可能是錯的,不到所謂“天下有變”的時候,關羽兵團是不應該輕出的。

建安二十年(215)孫劉湘水之盟(湘水劃界)之後,關羽實際上鎮守荊州三郡,當時其控制的南郡(治所在今湖北省荊州市)、武陵(治所在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零陵(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3個郡,其內部治理和資源不足以支持其北伐,攻打襄樊和防備孫權本身也是衝突的。

從這個意義上,關公之失荊州,從他個人的立場上,可以說是非戰之罪。

就關公本人而言,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並一度使得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這些勝果是實打實的,而從宏觀戰略上的偏差和其後果,他需要承擔的相對要少一些。


談古論金


關羽不是打荊州,關羽是鎮守荊州(部分),赤壁之戰後,荊州被魏蜀吳三家瓜分,也就是說,荊州同時是三個國家的邊界州。從蜀國角度看,荊州是北上可以進攻魏國,同時往東抵禦東吳的要地。

所以這麼一塊三國各佔有一部分的地方,每個國家都想獨自佔有!!!所以,最開始是蜀國關羽先發的難,進攻魏國的襄樊地區。前中期關羽大勝,後期被東吳暗算,失去了原有的荊州(部分),被東吳奪走。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的結局是,魏國原地不動,蜀國荊州地盤丟失,東吳佔有了蜀國的地盤。東吳是最大的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