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賀蘭山作爲西夏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爲什麼不長草?不落鳥?

西夏王陵九代帝王,安息之所款款座落於此。沉睡九百多年,依然巍然挺立。

西夏王陵,綿延東西4公里,縱橫南北8公里,範圍擴及到40萬平方公里的園陵內,有八座王陵及附屬陪葬墓70多座。

最令人驚詫的是,每座王陵約佔十萬平方米,竟捨棄賀蘭山石頭不用,全以夯土築成。

寧夏賀蘭山作為西夏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為什麼不長草?不落鳥?

王陵為什麼沒有被損壞?

壯觀的九座王陵,在陽光的照映下,顯得金光富麗。

這裡最早的一座王陵距今有900多年曆史。

如此漫長的歲月,許多附屬建築如闕門、碑亭、月城、內城、獻殿、內外神殿、角樓早已被風雨侵蝕而毀壞坍塌。

但為什麼以夯土築成的九座王陵主體卻依然挺拔獨存,這原因究竟何在?

一直是考古學家探尋的答案之一。

有人認為,王陵周圍原有的附屬建築保護王陵主體,使其免受風雨的侵襲。

那為什麼“同在屋簷”下附屬建築都已垮塌,唯獨王陵主體依舊穩如泰山呢?

這種言論就不攻自破站不住腳。

寧夏賀蘭山作為西夏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為什麼不長草?不落鳥?

其實,西夏王陵主,在為自己修建陵墓的時候,選賀蘭山作為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

在中國早有三大龍脈之說,夏國主選在賀蘭山麓,肯定寄寓了對西夏王國輝煌的美好宏願。

再有賀蘭山,可以阻擋部分西北風的侵入,這也正是與國文化常常講“天時、地利”的含義如出一轍。可最讓人見怪的,王陵和附屬建築都在賀蘭山的屏障之下,為什麼失去附屬建築的依靠配襯,依然默默矗立在風雨之中呢?

這神秘的王陵,背後又隱含著多少關於西夏王朝的神秘蹤跡,西夏王朝的堅守又預示著什麼?

這些都給後代人留下一個又一個的懸念。

寧夏賀蘭山作為西夏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為什麼不長草?不落鳥?

王陵上什麼不長草?

草籽落地即可生根,不管環境多麼賤惡,都能以頑強生命力存活。

生活在賀蘭山麓的党項民族,以原始部落遊牧生活方式為主,而且西夏王陵周圍也多是牧民放羊牧牛的好地方,可是為什麼唯獨這王陵寸草不生呢?

有人說陵墓是夯土築成,沒有草籽駐留生根的縫隙,在其堅硬且光滑的表面,沒有草籽生存的條件,可是泥土能比石頭堅硬嗎?

眾所周知,石頭稍微有裂縫,落下草籽,便可長出草來。

陵墓的夯土也不可能一點縫隙沒有。這很顯然是一種牽強的說法。

寧夏賀蘭山作為西夏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為什麼不長草?不落鳥?

也有考古學家提出一種論點,可能當年建築陵墓時,通過燻蒸泥土除去草籽生長的養分,所以長不出草來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又一個令人懊惱的問題油然而生,燻蒸的作用真能持續近千年,即使真是這樣,陵墓難免有隨風颳來帶有草籽的泥土,這些浮土不是經過燻蒸的,草籽難道不能在此生根發芽嗎?

王陵不長草的原因在哪?在王陵的修建過程中,又有哪些不被人知的秘密,又不禁勾起人們的無限遐想。

寧夏賀蘭山作為西夏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為什麼不長草?不落鳥?

王陵為什麼不落鳥?

站在蒼涼的賀蘭山麓遠望西夏王陵的身影,每每想到西夏王陵在此靜臥千年之久,一種萬千變化、世事沉浮的悽楚感便在心中慢慢衍生出來。

群群烏鴉和麻雀,時不時落在光禿禿的石頭和枯樹枝上,卻從不見有鳥獸在王陵上歇腳。

在人煙稀疏的西北地區,鳥獸在人煙稀少的此地聚集較多,尤其是鴉雀遍地都是。

烏鴉可以肆無忌憚地落在牛羊背上,麻雀更是集群在一棵枯樹密密麻麻,可是為什麼鴉雀不落在王陵上?

寧夏賀蘭山作為西夏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為什麼不長草?不落鳥?

有人說,光禿的王陵沒有鴉雀可以覓食的草籽,可是光禿禿的石頭和虯枝也不見得會有許多食物。

那為什麼,鴉雀總是把石頭和樹枝作為“集散地”,而從不在王陵上造次。

莫非鴉雀也知道封建帝王的權威不容冒犯?這真讓人感到匪夷所思。

寧夏賀蘭山作為西夏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為什麼不長草?不落鳥?

王陵為什麼是八卦北斗佈局?

西夏王陵的佈局有些令人費解。在中國陵墓文化中,

一般王陵都是按照時間的順序或者帝王輩分由南向北排列,西夏王陵也不例外。

但是西夏王陵的佈局特別怪異,每座王陵的具體位置的安排似乎體現著一種事先設計好的規劃。

從高空俯視九座王陵的分佈,好像與北斗七星圖相似。

但是單獨看八座王陵的分佈,又與八卦圖形相近似。

寧夏賀蘭山作為西夏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為什麼不長草?不落鳥?

有學者猜測,可能是根據風水文化來定位安排的,於是疑問由此而發,西夏王國最早到最晚共經歷九代,時間相差近200年,事先誰又能預測到西夏王國會傳9代王位?

再說党項族是古羌族的一分支,在其文化淵源裡,並沒有一些明顯的實際例子證明,西夏王國有崇拜八卦和相信風水的的特徵。

不管是考古專家還是歷史學者,都難以解釋王陵的格局呈八卦圖形的緣由,這其中蘊含那些秘密,一直都是難以被今人識破的秘密。

寧夏賀蘭山作為西夏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為什麼不長草?不落鳥?

穿越時空的等待

西夏王朝給後人留下的謎底,幾乎無法從《党項傳》和《西夏傳》等一些典籍資料中獲得一點蛛絲馬跡。

人們只能從,那些廢棄的建築,埋藏的出土文物和殘缺的經卷上勘尋這個古老王朝的蹤跡。

不過陳列在,西夏博物館的一些珍貴文物,依稀折射出這個昔日王朝帝國的燦爛和輝煌:陳列在博物館的雕龍石柱、石馬、琉璃鴟吻和石雕人物像,依舊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收藏的西夏碑文、佛經、佛畫和瓷器依然清晰明辨,給人驚歎;特別是188公斤的鎏金銅牛,更是西夏文物瑰寶,寫進歷史教科書,流傳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