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容城縣:苦水做的小里豆腐

點右上角關注頭條號“新區白洋淀”帶你走進最真實的河北雄安新區,最真實的華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時間瞭解河北雄安新區雄縣、容城縣、安新縣大事小情

雄安新區容城縣:苦水做的小裡豆腐

我的家鄉在河北雄安新區容城縣小裡鎮東小裡村,村裡製作的豆腐以質地細嫩、美味可口遠近聞名被稱為“小裡豆腐”。容城、徐水、安新三縣城的飯店點名要“小裡豆腐”,招待親朋好友,豆腐是必上的一道美味。“小裡豆腐”之所以出名主要源自於有一口獨特的苦水井,用其井水製作的豆腐不僅美味可口,而且產量也高。

小時候,村裡每個生產隊都開有豆腐坊,每個豆腐坊都要去拉苦水。我們也曾跟著隊裡的拉水人去看過這口神奇的水井,這口井位於村中一戶人家的院裡,井口直徑大約一米左右,井臺高出地面約半米,整個井壁用青磚砌成,水位距地面三米多,用轆轤提水,井水喝到嘴裡感覺有一股苦味。拉水的人從早上到中午絡繹不絕,主家適當地收點水費,一過中午,主家就不再讓打水,說是要涵養水源,過度取水,會影響水質。那時候的我也很好奇,這苦味的井水居然能點豆腐,覺得好神奇啊。上高中學了化學,才知道那井水是滷水,含有氯化鎂、硫酸鈣、氯化鈣及氯化鈉等成分,是作豆腐常用的凝固劑,能使豆漿中的蛋白質凝結。

一到臘月二十三,隊裡的豆腐坊就對農戶開放了,於是家家戶戶利用豆腐坊加工做豆腐,借這個機會,我目睹了製作豆腐的全過程。做豆腐通常需要二至三人,是一種辛苦活,更是一種技術含量高的活,大部分時間要在充滿水蒸氣的房間裡勞作。

1、泡豆。選擇飽滿,色澤好的黃豆,計好量,用水清洗,然後放在桶裡,倒入清水浸泡,一般十二小時即可,泡好後,搓成豆碴,去掉皮。

2、磨豆。將泡好的豆碴,用小勺倒進石磨的入口,那時候都是毛驢拉石磨,給驢蒙上雙眼,毛驢就老老實實、不緊不慢地拉磨轉圈。

3、慮漿。預先燒好開水,將磨好的豆漿倒入大水桶,然後倒入適量開水,攪拌大水桶內的豆漿,這時會有大量的泡沫升上來,趕緊用大勺把這些泡沫舀出去倒掉。然後將豆漿分批次倒入細一點的老粗布包袱,再收口,一點一點擠出豆汁。一共擠三遍,再換下一批豆漿,也不能太用力,免得粗豆渣擠出來,豆腐發渣。

4、點滷。將擠好的豆汁倒入大燒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燒開。燒開之後,留微火,然後用長柄勺,邊施滷水邊慢慢攪動,目的是讓滷水均勻散開,使豆腐凝固結塊。這是做豆腐過程中技術含量最高,也是最難控制的一個環節。整個施滷水的過程大概需要二十分鐘,滷水每次倒少量到勺中,然後慢慢的,從上而下,由表及裡,沿著一個方向緩緩攪動,之後靜靜等待一會,再次施滷。慢慢地豆腐開始一片片凝固了,淺綠色的豆腐水與凝固的豆腐分離了,隨著繼續施滷水,就有大塊大塊的豆腐凝固了。

5、成型。將老粗布包袱鋪在多根高粱杆製作的方框上,下面的底由幾塊長竹板製成。將方框和竹板底放在大盆上面,先用大勺將已有凝固的豆漿倒進方框裡。再將粗布包袱四個角合起來,用一個小面板輕輕壓幾下,上面放一個稍重一點的小石磨,等待濾水。幾分鐘後,過濾差不多了,打開包袱,就可以吃到鮮美的豆腐了。拿把刀子順著一個長直尺把整塊豆腐切成長寬大概十二三釐米的小方塊。通常一斤豆子,二斤豆腐是一般的標準產量。使用苦水井的滷水點制,豆腐產量通常高一些,一斤豆子能達到二斤半的產量。

把豆腐挑回家後,將鮮豆腐放到水桶裡,加上清水泡著,儘量保鮮,一般能吃上半個月左右。傍晚,把十幾塊鮮豆腐放到屋外的蔽簾上,由於夜間天氣寒冷,第二天早上就凍成了硬邦邦的凍豆腐,再放到冷屋裡,保存的時間更長些,用時再用水化開。還有就是把鮮豆腐切成薄片,用油煎一下,放到小甕裡,撒上鹽,做成醃豆腐。此外,家家都做豆腐泡,把豆腐切成小塊,放到油裡炸,炸成豆腐泡做燴菜用。在家鄉,無論是拌豆腐、醃豆腐,還是白菜燉豆腐,對於人們來說那都是美味。

八十年代初期,隨著河水乾涸,那口井的水漸漸枯竭。家鄉豆腐從此改用石膏製作,儘管使用了現代化的工藝,但還是缺少了當年苦水點滷的味道。如今離開家鄉三十多年了,我依然保留了愛吃豆腐的習慣,每當看到那白嫩的豆腐,就常常想起我的家鄉,想起家鄉的“小裡豆腐”。

點右上角關注頭條號“新區白洋淀”帶你走進最真實的河北雄安新區,最真實的華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時間瞭解河北雄安新區雄縣、容城縣、安新縣大事小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