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式家長」被製作成遊戲後,我們能否更理解自己的父母?

最近,一個名叫《中國式家長》的國產獨立遊戲火了,steam遊戲平臺熱銷榜第二名,好評率高達88%,連《人民日報》都點名表揚其蘊含的社會價值。一個模擬養成的遊戲為何如此火爆?這到底是個怎樣的遊戲?

在這個遊戲中,玩家將扮演一個出生於普通家庭的孩子,體驗從出生到成人的成長之旅,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肩負著父母給予的期望,學習、高考、找工作、組建家庭,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達到父母的期望,當孩子成為父母,這個期望可能會繼續延續,最終這個目標可能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實現。不少玩家感嘆,家裡三代終於實現了最初的目標。“每個孩子的出生都伴隨著父母的期望”,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觀念濃厚的中國更是如此。

遊戲火爆的背後,在於它深深的現實感。過年要不要收壓歲錢、孩子特長成為父母攀比的資本、小賣部裡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等等,細節之處無不透露著中國式特點。近年來,國人的不少現象被冠以“中國式”標籤,“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合夥人”“中國式關係”“中國式離婚”等等,何謂“中國式家長”?在百度百科上有這樣一個詞條,給出了它的解釋——中國的大部分家長都存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而在教育過程中又存在過分溺愛、心靈施暴等特點。

在遊戲中,玩家的任務是完成家長的期望,只要完成了家長的期望,就會有獎勵,父母滿意度也會隨之提高;但當家長的期望越來越高時,玩家需要完成的任務也越來越多,自身的壓力也會隨之增大。所以遊戲的難點在於始終都要在自我心理壓力和父母滿意度之間維持平衡。而這正是現實中子女與父母之間的痛點。

在TapTap的評論區裡,有人感慨:“我明明把一切都做得很好了,家長卻視而不見。”有人抱怨:“父母關心的只是我的成績和吃飯穿衣,一點都不瞭解我真正想要什麼。”如同一枚硬幣有著完全不同的兩面。在遊戲製作者眼中,這枚硬幣的正面是愛,而背面是不恰當的表達方式。在絕大多數的人眼中,沒有父母是不愛子女的,只是他們常常用錯方式,正如遊戲策劃人所說“中國家長有很多通病”。

對於父母來說,現實中沒有對父母進行培訓的學校和培訓機構,沒有父母從業資格考試,初為人父人母的他們,面對熊孩子,面對下一代的人生,他們會不知所措,會急躁、焦慮也是在所難免。如今,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關心的話題,《虎媽貓爸》《小別離》等反映子女教育問題的影視作品,搬上熒幕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2018年9月16日,智課教育發佈《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在全國3000多份調查數據中,顯示了中國家長在對孩子的分數、綜合能力、性格、價值觀、性教育等方面面臨的焦慮。可見,“成長的煩惱”不只在於孩子,更在於家長。

另一方面是一直被等待理解的孩子,小時候,我們是父母手中的寶貝,對父母有著深深的依戀。到了青春期,我們變得叛逆,有了自己的小秘密,有了自己喜歡的東西,父母接近我們時,我們總說他們不懂,當與父母出現分歧,我們總說他們不理解我們,漸漸地,雙方的關係變得疏遠。可是,當我們抱怨父母不理解我們時,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我們說否將我們內心的想法、將我們的喜好與父母分享過。如果沒有,試問沒有通暢的交流何來理解與尊重?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出現問題,很大的原因在於缺乏交流與溝通。

或許是中國人不善表達的性格所致,缺乏交流使我們與我們的親人之間出現了一道鴻溝,如果由於錯誤的理解產生了錯誤的行為方式,無疑會擴大這條鴻溝,成為感情中的裂痕。遊戲失敗了,可以重啟重來,現實中出現裂痕,卻很難彌補痊癒,恢復如常。

多一份溝通,就能多一份理解。這句話很老土,卻很受用。遊戲宣傳中有兩句話很打動人,“父母愛我們,總是用錯方式;我們愛他們,卻不主動擁抱。”“我們花一輩子等待父母理解,父母花一輩子等待我們說謝謝。”缺乏溝通,中國父母只能以他們理解的方式來愛我們;羞於表達,即便愛父母,我們卻很難對他們說聲謝謝或給他們一個擁抱。陪伴、溝通、理解在任何一段關係和感情中都受用,不要讓相互愛的人,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