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輔導班將何去何從

未來,輔導班將何去何從

2013年,由黃曉明、佟大為、鄧超主演的青春勵志劇《中國合夥人》一度燃起了無數有志之士的創業熱情,也讓課外輔導班成為了不少人的創業首選。

創辦輔導班,看似沒啥技術含量,無非是提供一個場所,安排幾位老師,招的到學生,提高得了成績,如此既是完美。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近年來,在年輕人將輔導班創業視作“朝陽產業”的同時,輿論卻一邊倒地批駁起輔導班帶給孩子的身心傷害,一系列“禁補令”也接連出臺,劃出行業“紅線”。“辦輔導班,還有前途嗎?”類似的問題,成為不少大學生的困惑。

未來,輔導班將何去何從

輔導班,就當下而言,既非“朝陽產業”,亦非“夕陽產業”,而是一項較為成熟的產業。曾經,在應試教育時期,為了開發孩子們的個性潛力、培養孩子們的綜合能力,家長們不得不把目光轉向校外,讓孩子們參加形形色色的補習班,譬如英語、武術、樂器、科學等等。如今,從李陽瘋狂英語到新東方專業培訓學校,課外輔導早已從最初的粗狂型轉為了精細化的培訓、管理與發展模式。

然課外輔導雖好,卻也帶來了不少問題,縱觀國內各地,名目繁多的輔導班對學校的系統教育造成干擾,過多的課外輔導佔據了親子相處的時間,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亂收費現象嚴重,師資審核不嚴格,內部管理混亂等問題依舊較為突出。更有不少輔導機構打著“贏在起跑線”、“推優集訓”、“對口培訓”等各色名目吸引中小學生,並有進一步低齡化,向幼兒蔓延的趨勢。

未來,輔導班將何去何從

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家長承受著經濟、精神、體力和實踐上的多重壓力。他們咬緊牙關,秉持“不進則退”“贏在起跑線”的理念,或聽信各種推優、對口的忽悠,拽著孩子廢寢忘食,有的甚至不惜辭職奉陪。

故而出現了一些似“校內放羊”“校外廝殺”“刷題機器”等詞語,既是對輔導班的諷刺與不屑,也是對素質教育的呼喚與期望。因此,相關部門要完善教育培訓規範管理機制和市場競爭機制,建立教育培訓信息服務系統,引導教育培訓市場有序競爭,為輔導教育培訓機構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輔導機構則要轉變觀念,遵循教育規律,堅持以質量求生存,處理好辦教育和“把錢賺”的關係,將精力真正放到改善培訓品質上來。

未來,輔導班將何去何從

如今,大學生敢於、勇於、願意創業,是好事,選擇輔導行業亦無可厚非。然幹一行愛一行,辦教育輔導不是刷分數,而是在基礎教育方面查漏補缺,在興趣教育方面揚長避短,在情、智、逆、財商等教育方面因材施教,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科學引導……

輔導不是校內教育的重複、強化與升級,而是一種互為表裡、優勢互補的輔助教育。酒香不怕巷子深,辦好教育,順便賺錢,選擇了輔導行業,就要用心將教育辦好、辦優、辦出價值。良莠不齊不應成為輔導班的代名詞,希望未來的輔導界可以向社會和世人呈現出百家爭鳴、此起彼伏的新態勢。

未來,輔導班將何去何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