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很多成年人,都愛自稱「本寶寶」?

3月7日,自媒體PingWest發表了一篇叫作《莊家杜均》的調查文章。這篇文章針對如今中國商業社會里被炒得火熱的首次代幣發行(ICO)、區塊鏈現象,講了一個叫杜均的人,如何同時坐擁ICO垂直領域的私募股權投資、垂直行業媒體和虛擬貨幣交易所3種資源, 成了能操作ICO行情的“莊家”。

文章在一天之內被關注區塊鏈的人大量轉載。當天下午,當事人杜均在一個“記事本”截圖中回應道,他的身份並沒有那麼複雜,“大家會發現我不僅不是一個‘莊家’,還是一個可愛的寶寶”。

杜均的回應並不算有說服力,但說自己“還是個寶寶”的措辭多少有點兒戲謔。

實際上,“我還是個寶寶”“本寶寶”已經成為一些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時不時會掛在嘴邊的話。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都愛自稱“本寶寶”?

“寶寶”也是表情包的素材。蠢萌的卡通形象、與“寶寶”相關的文字,年輕人自稱“寶寶”的心理都濃縮在這裡

不只是口頭說說,一些人多多少少真的有這樣的自我預設。

比如我們採訪到的一位女生,她已經在和男友商量結婚,而當初男友打動她,是因為她在逛公園時表示想買小販賣的小草、鹿角形狀的小夾子,男友當真就買了下來。她說如果陪她逛公園的是媽媽,媽媽肯定會嫌棄說“這麼大人買這個幹嗎”。

我們還採訪過一位投資經理,儘管幾乎一週7天都忙著看項目談投資,她還是把擁有一張上海迪士尼樂園的季卡作為談資,提到就算再忙,也會抽空去迪士尼“噹噹小孩子”。

你會發現,現在越來越多成年人吵著要過兒童節、給自己買玩具,明明已是該發壓歲錢的年紀,他們還會在群裡吵著要壓歲錢。

我們是逆生長了嗎?倒也不至於。說自己還是寶寶多少有點玩笑話,但這背後,還是有一些學問的哦。

誰讓壓力那麼山大

“我覺得絕大多數的成年人,他們應該都還是有童心的,可能生活中壓力比較大,所以他們就需要用這種比較有童心的方式讓生活變得有趣。”在司德看來,成年人揹負著更多的生活壓力,因此需要找到一個可以放鬆的角落。

司德是潮流生活品牌泡泡瑪特的品牌負責人,這家公司的主營產品便是各類潮流玩具。它的目標消費群體不是每天還需要啃書本的學生,而是已經參加工作的公司人,也就是所謂的“大人”。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都愛自稱“本寶寶”?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都愛自稱“本寶寶”?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都愛自稱“本寶寶”?

泡泡瑪特主要銷售Sonny Angel、Molly等玩具,它們的目標消費群都是成年人,而非兒童。

司德對於消費者的觀察,正好是30歲的趙興琪的真實寫照。

每天擠地鐵的時候,趙興琪一天的壓力都會爆發出來。 在將近一小時的單程通勤路上,她有時會被擠到連看手機的空間都沒有。“白天上班忙得暈頭轉向,沒精力想別的事情,倒是擠地鐵的時候經常覺得自己可憐兮兮的,工作那麼累,上下班路上也急急慌慌,好不容易回家往床上一躺,又忍不住算距離下一次交房租還有多少天。”趙興琪說道。

另一位受訪者、24歲的沈秋穎則被工作中的業績所困。 “有一次我去談客戶,對方看我也就大學畢業沒多久的樣子,各種為難我,回公司以後老闆也訓我。”那時,沈秋穎對老闆解釋說客戶脾氣古怪難以相處,老闆回覆她的則是“你是去談業務,又不是去談戀愛”,這讓她多少有點兒受挫。

幾乎每個步入成年的人都遇到過類似的壓力,甚至有人回顧並預測了自己被壓力伴隨的一生:從升學考試到根本完不成的KPI,從相親催生再到中年危機,為請保姆、教育孩子操碎心後又擔心自己變成“空巢老人”……

沈秋穎選擇了在工作之外用一些看上去比較“幼齒”的方式釋放壓力。她會在手機遊戲裡和虛擬男主角談戀愛,猛刷幾小時“沒有惡人”的動漫,或者和大學同學去禮品店購物拍照,再認真P圖、發到朋友圈。

這些解壓方式,讓她覺得像是還處在憂慮沒那麼大的校園時代。

做別人眼裡的大人也不算太好

幾乎所有成年人都會在18歲那年被告知,以後就是個大人了。但在徐鴻飛看來,做別人眼裡的那種大人,滋味並不算好受。

在過年的一次父輩家庭聚餐裡,徐鴻飛見到了自己兒時的玩伴,後者如今在打職業電競比賽,徐鴻飛正好想用電競的話題打破多年未見的生疏。

但整個吃飯過程中,發小的父母都在嘮叨著。“你看人家鴻飛高中學習多用功,人家去北京讀大學,畢業以後都不愁找工作,你靠打遊戲能過一輩子嗎?”發小一直低頭擺弄著手機不語,徐鴻飛也覺得這個“久別重逢”太過於尷尬。

在所謂成年人應該承擔的寄託裡,不少小時候的趣事似乎一去不復返:童年的友誼很難重拾;犯了錯誤需要自己承擔甚至可能還要替別人“背鍋”;從收“壓歲錢”變成了隨份子的那個;兒童節還沒過夠,突然在遊樂園被小孩子喊叔叔阿姨……

“本寶寶”解決的事

“別人不把你當寶寶,自己總能把自己當個寶寶吧!”22歲的杜芸婷會把追的動畫新番提前緩存到手機裡,在上下班的路上看。她最喜歡的是《灌籃高手》和《哆啦A夢》,前者足夠熱血,後者能滿足她‘要這要那’的小幻想。

“尤其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看幾集,再不濟就給媽媽打個電話,撒撒嬌,心情就好多了。”

在杜芸婷看來,做種種事來保持童心,其實就是“取悅”長大後的自己,努力把平淡無奇的生活變得有趣,而“動漫”,是她保持童心的最大法寶。

在日本,“童心未泯”已經漸漸成為一種流行文化了,動漫產業是日本最為人所知的文化創意產業,而且它並不專屬於兒童。

此外,很多搞怪的、腦洞大開的創意也都來源於對童心的追求——在今年3月日本高校的畢業季,北海道札幌南高中將畢業典禮變成了cosplay大會。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都愛自稱“本寶寶”?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都愛自稱“本寶寶”?

據說畢業典禮上的Cosplay,已經成為這所學校的慣例了。學生會穿著各式Cosplay的衣服,接受校長頒發的畢業證。

不過,童心未泯並不意味著幼稚。

“我覺得童心和幼稚是不一樣的,幼稚是一種負面的,對生活壓力的逃避。但童心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情趣。”泡泡瑪特的品牌負責人司德這麼告訴金字招牌研究室。

誰滿足了我們的寶寶心?

1 “大人的玩具”

如今,玩具不再是兒童的專屬娛樂產品,成人對於玩具的狂熱程度和消費力絲毫不遜於兒童。

倫敦市場分析公司NPD的一項研究表明,在2012年至2016年,成人購買玩具的數量增長了近2/3。從拼圖、拼裝玩具、人形公仔到汽車模型,都不乏成年購買者,他們有時甚至會“一擲千金”,比如樂高的“星球大戰”系列玩具在成年粉絲心中的地位就根深蒂固。

泡泡瑪特曾在北京舉辦了一場玩具展,口號為“back to play玩心迴歸”,呼籲大家去找回童年和童心,找回童年的樂趣。

“我們產品的消費者以年輕公司人居多,70%是18至35歲的人群,”司德這樣定位公司的消費者畫像,“這群人都比較熱愛生活,熱愛藝術和美的事物,對潮流、新的事物的接受能力都比較強,並且有一顆‘童心’。”

儘管泡泡瑪特也會出售數碼產品、糖果和配飾,“大人的玩具”一直是其所有品類中的銷量冠軍。在2017年,它的“Molly”系列玩具——一個大眼睛、嘟嘟嘴的小女孩形象,一共賣出了近100萬個。考慮到一個普通Molly的售價在50元至90元左右,喜歡玩具的成年人的購買力確實不容小覷。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都愛自稱“本寶寶”?

2016年,泡泡瑪特與設計師Kenny合作推出的MollyZodiac星座系列潮流公仔。

“我們做玩具的一個想法是希望它可以陪伴人,因此玩具也會有一些自己的性格特點在裡面。比如說Molly會有一些倔強的小性格,她喜歡藝術和潮流的東西,所以當用戶買到喜歡的玩具的時候,他會和這個玩具產生共鳴,認為這也是他們自己。”

司德還提到,一些消費者還會把玩具帶在身邊,跟著他們一起上班、出行、聚餐,並將玩具當作自己,放在某個食物或者某處風景旁拍照留戀。

2 遊樂園

當越來越多的成年人去到遊樂園時,用“低幼”來形容遊樂園似乎就不太合適了。

迪士尼樂園也試圖讓成年人走進遊樂園裡、忘記生活的煩惱。它將最理想的消費者定位為:有迪士尼情結,有經濟積累,重視生活品質,並且已組建家庭有了小孩——顯然,它並沒有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只讓小孩痴迷的遊樂園。

對於成年人來說,迪士尼恰恰是一個體驗“童年之旅”的好去處。迪士尼營造的“沉浸式體驗”,讓許多成年人也彷彿穿越到了小時候,忘記自己已經為人父母,忘記週末過後還要為工作奔波。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都愛自稱“本寶寶”?

迪士尼的“沉浸式體驗”深入園區各個方面,成年人也可以“穿越”回看動畫片的小時候,忘記當下的煩惱。圖片來源 | 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官方微博

上海迪士尼運營培訓部負責人吳晨偉曾表示,為了保護遊客“完整的世界觀”,迪士尼的“沉浸式體驗”深入園區的方方面面,比如穿著海盜服的員工可能到你的餐桌前說要打劫你的食物。除此之外,上海迪士尼不斷優化它的煙花秀、燈光秀和舞臺表演,這種通常只有在重大節日才能感受到的氣氛,也讓很多成年人滿心期待。

3 童年懷舊殺

一直以來,懷舊主題總會吸引到不少流量。比如朋友圈瘋傳的“18歲照片”、帶著海魂衫和紅領巾的P圖特效、小虎隊再聚首、兒童節 “裝嫩周邊”等等。

不少商家們也在產品設計中加入了“童心”元素。優衣庫就經常和一些動畫、漫畫的經典IP合作,目前在售的迪士尼系列就將魔法師米奇印在了T恤上。今年4月,它還將與創刊50週年的“少年JUMP”合作男款及童裝T恤,推出印有《龍珠》《銀魂》《足球小將》《聖鬥士星矢》等經典作品人物的系列產品。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都愛自稱“本寶寶”?

優衣庫推出的JUMP 50th 紀念《NARUTO 火影忍者》印花T恤。

品牌和動漫IP的跨界合作正變得越來越多。英國化妝品品牌SteamCream曾和日本的吉卜力工作室聯合推出印有《魔女宅急便》《魔法公主》動畫形象的蒸汽霜。更多動畫角色則被印在耳機、文具、錢包甚至泡麵包裝上,不管是不是動漫迷,對想要找點“當寶寶”的感覺的人來說,能讓他們剁手的產品正越來越多。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都愛自稱“本寶寶”?

吉卜力官方授權精品店“橡子共和國”與SteamCream合作推出的保溼乳霜。

最後,雖然我們寫了一大堆寶寶心態的由來和應該被理解之處,但不要忘了,就像文中所說,把自己當作寶寶、保持童心,和幼稚還是有本質的區別的。

一個起碼的底線是,有不算太過分的“寶寶”心態的人,受挫了會通過這種心態找安慰,但工作和生活上遇到什麼事兒,該面對的還是會面對。如果萬事都用“本寶寶”來逃避,那就糟糕了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