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參謀長」曾鳴:企業該如何做戰略?湖畔大學的核心精髓思想

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就可以每天獲取本頭條號發佈的職場及管理知識!CEO管理內參,堅持無干貨,不分享!

阿里“參謀長”曾鳴:企業該如何做戰略?湖畔大學的核心精髓思想

導讀

任正非說:大機會時代,一定要有戰略耐性。而曾鳴也認為,前瞻與“知止”同樣重要。

那麼戰略的減法到底該怎麼做?

作為阿里的“總參謀長”,曾鳴是如何看待戰略的?

這篇文章,系統地總結了曾鳴教授的戰略思想,精彩不容錯過。

阿里“參謀長”曾鳴:企業該如何做戰略?湖畔大學的核心精髓思想

是科學,也是藝術和手藝

戰略也好、管理也好,本質上有三個方面,一個是科學的一面,一個是藝術的一面,還有一個是手藝的一面。

第一是科學的一面。

其實商學院成立40年來,都是反覆研究管理到底能不能作為一門科學存在,儘可能用科學的方法把規律性的東西總結出來,這是管理也好、戰略也好科學的方面。

我有一次碰到柳傳志,我們一起參加對話欄目進行交談,

柳傳志有一句名言,企業家最重要的使命是把5%的不可能的事情做成可能。

我那次跟他開玩笑,管理學家的使命就是告訴你,為什麼這件事情只有5%的可能,只有這樣才能把5%的可能性做好。

科學學院第一部分講的就是科學的東西,講的是普遍規律。

比如戰略型的併購有大量的管理文獻證明,一般買家都會出高價,只有戰略性併購宣佈出來,買家的股票會下跌,賣家的股票會上升,背後有一些邏輯的推演,多瞭解這樣的背景知識對你的決策肯定有幫助。

藝術這一塊大家都很熟悉,企業家有很多天生的藝術在裡面,有天馬行空、特立獨行,非常有創造力的部分,這是商學院沒法教的。

另外一部分也是容易被大家忽略了,戰略當中的很多事情本身就是人做的事情,是經驗的積累,只能言傳身教,只能手把手的教、手把手的帶,從這個角度來說是肯定能學會的,但是另一方面學起來的成本和代價是很高的,因為它不是可以量化的、可以清楚的說得明白的東西,更多的是一種經驗的累積和傳承。

我原來上課的時候最怕別人問怎麼制定戰略?因為這個問題沒法回答。

一年要開多少次會?

企業要不要設戰略部?

或者戰略部要有多少個人?

以及戰略制定時候的微妙把握、判斷力的分析。

我今天想更多的跟大家分享手藝的體會和經驗,科學的大家看書都可以明白,藝術的我也講不了,所以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手藝方面的心得。

阿里“參謀長”曾鳴:企業該如何做戰略?湖畔大學的核心精髓思想

01戰略起什麼作用?

具體展開戰略之前,想跟大家講一下戰略在企業當中起到什麼作用。

同樣,因為人的思維基本上是三維的,超過三維大概就思維不了,從三個角度切入。

一個好的企業長遠到底要什麼?基業常青的企業需要什麼?

阿里“參謀長”曾鳴:企業該如何做戰略?湖畔大學的核心精髓思想

企業三基石——使命(Mission)

Mission是大家熟悉的使命,我自己的體會是,一個真正好的企業一定有超越金錢之上的追求,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但是錢絕對不是萬能的,對於一個好的企業來說,一個真正的企業要想招到真正的人才,要想做出一番事業的話,肯定要給大家自我成就感,一種超出小我的大追求。

為什麼要有使命感?本質上是解決跨位。

什麼叫組織?組織是一群人走到一起,完成任何一個單個人不能完成的任務,什麼樣的人為了什麼樣的目的走到一起,這是企業存在的終極目標。

如果僅僅以錢作為存在的目的,用戰略學的角度來說是沒有差異化,因為錢是過於同質化的東西,沒有差異化就沒有辦法吸引到更好、更不一般的人才。

所以,使命感是一個企業非常重要的基石。

阿里“參謀長”曾鳴:企業該如何做戰略?湖畔大學的核心精髓思想

企業三基石——遠見(Vision)

Vision,很多人翻譯為願景,但願景帶著太多的個人意願,我一般把它翻成遠見,就是看未來的能力,對未來的預測、把握。為什麼Vision這個詞特別好,因為“看”是一個動詞,能不能看到未來?未來在你面前能不能活生生的浮現出來?

戰略最重要的兩個要求,一個是前瞻性,一個是差異化。

前瞻性從何而來?就是站得高、看得遠。

前瞻性的源頭在於你對未來與眾不同的判斷,你比別人能夠更早、更快、更清晰地看到未來可能展現出來的狀態。你能看到未來,自然就比別人走得更好。

就像我們現在看過去,如果知道會有金融危機,今天的世界肯定完全不一樣,遺憾的是我們沒有這樣的遠見,能夠預見會出現金融危機。

第二個重要的方面,它決定的是What。

這一群人在一起幹什麼事情?

你的企業存在是為了這個目的,是使用什麼樣的手段和方法達到目的,你到底要做什麼事情?

組織解決的是什麼問題?原來叫人力部、組織部其實都是比人力資源更精彩的提法,組織是什麼?

正確的人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

阿里“參謀長”曾鳴:企業該如何做戰略?湖畔大學的核心精髓思想

企業三基石——組織(Organization)

Mission解決的是人的問題,Vision解決的是事的問題,但是人和事怎麼融在一起?怎麼樣的人才是合適的人?在什麼情況下做什麼事情,其實這就是組織。

我在這方面是門外漢,但是有一些簡單的觀點跟大家分析,比如團隊,我看了很多關於團隊的討論,我覺得都不在要害,大家提倡團隊精神,其實團隊不是一個原因而是一個結果,是各方面的東西都對了以後出來的結果,團隊是很難事先做出來的。

組織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正確的人、正確的事、正確的方法怎麼有機融合在一起。

把人和事融合在一起的,就是執行力的核心。

其實Who和What結合在一起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志同道合”,只有志同道合才有團隊的可能性。方向不一樣,方法不一樣,道不同不相為謀,沒有志同道合的前提條件,就不可能成就一個好的團隊。

很多企業一開始並沒有使命和願景怎麼辦?

像阿里巴巴這樣在1999年成立的時候就有明確的願景的企業是非常非常少數的。

即使是這樣,其實馬雲在1999年創立阿里巴巴之前也已經有過四年的創業經驗,所以那個使命也是在這過去的經驗當中提煉出來的。

有的人是因為有比較強的使命,所以才會願意暫時放棄一些短期的利益,去更努力地看長期的發展趨勢,因為這樣才能真正把企業做的長久,實現自己的使命。

所以,使命感是企業願意去思考遠見的一個很常見的前提條件。

阿里“參謀長”曾鳴:企業該如何做戰略?湖畔大學的核心精髓思想

但反過來,也有一些人相對來說是遠見驅動的,他是因為看到了未來,在實現這個未來理想的過程中使命感越來越強。

所以通常來說使命是在企業從小到大的過程中逐漸明確、逐漸強大起來的,它反過來也會對一個好企業的基因帶來更大的促進作用。

使命、遠見、組織,這是我自己總結出來的基業常青企業的三個基石。

能做好一個算是一個好企業;

能做好兩個大概是一個優秀的企業;

能做好三個肯定是卓越的企業。

要成為一個基業常青的企業、成為一個卓越的企業,三個方面缺一不可。三個方面環環相扣,不斷融合,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才能夠成就一個十幾、二十年才會出現的卓越企業。

價值觀是文化的基石

文化和使命絕對是相匹配的

有什麼樣的使命必然會形成什麼樣的文化

這是企業「軟的」一條線

阿里“參謀長”曾鳴:企業該如何做戰略?湖畔大學的核心精髓思想

02戰略的思考

什麼是戰略思考?

我覺得戰略思考是一種可以培養的能力。

對於企業來說,只要是進入管理層的人,都要慢慢培養戰略思考的能力。

如果到了總監層面沒有戰略思考的能力,這個企業的執行力會大打折扣的,因為中層管理人員承上啟下,沒有戰略思考的能力就沒有辦法接住上面往下傳的想法,也很難把一線的很多情況進行提煉,有效地往上傳遞。

同時,在戰略制定的過程中應該把中層融入進來。磨刀不誤砍柴工。在戰略制定上讓他們多參與一些,其實大幅提升了執行的效率,因為他們理解了某一戰略制定的邏輯和背景,而且有參與感,就能更積極主動地執行。

阿里“參謀長”曾鳴:企業該如何做戰略?湖畔大學的核心精髓思想

一、前瞻與知止

戰略思考當中最核心的是遠見。

遠見是戰略判斷的前提和假設,是戰略前瞻性的基礎。

從未來看現在的企業有戰略,從現在順著往前走的企業沒戰略。

做事情前先想一下三年以後產業格局會怎麼演化。“以終為始”才是戰略思考。

如果說今天是這樣,大家都這樣,所以我也要這樣,這是最典型的沒有戰略。一窩蜂而上,什麼流行做什麼,永遠在跟風,永遠趕下一個潮流,這是典型的機會導向。

判斷一個企業有沒有戰略思考,最簡單的就是看這個企業的人內部討論的時候,會不會經常講未來會怎麼樣,倒著推怎樣才能推到這。成功人士的基本思考方法也是倒著推,因為方向都沒有的情況下,所有的能量都是毫無意義的,能量和方向在一起才是作用力,戰略更多的是告訴我們方向,給你一個方向感。

有一個詞叫“知止”,“知止”是李嘉誠先生掛在他辦公室的條幅。

“止”是終點的意思,因為你知道終點,所以才知道這個路該怎麼走。

“知止”源自《大學》裡的一句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部分的時候,“慮”可以理解為思考和計劃,是所謂的戰略規劃,而“慮要有所得”,前面還有這麼重要的三步。

我們經常講企業家最難的是什麼?

“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而這兩個的前提都是有定、有安,有這兩個才能有慮,因為心安才能理得。

這是我講的戰略第一步,其實看得越清楚,才越不為外界所惑,越能夠形成自己的判斷。

我們講總裁的關鍵在裁,裁者決也,能做判斷、能做決定,不管決定面臨多大的不確定性,總要摁按鈕。

這是戰略思考的第一個核心,知止、產業終局判斷、前瞻性,這是戰略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阿里“參謀長”曾鳴:企業該如何做戰略?湖畔大學的核心精髓思想

二、取勢與取實地

當你知道戰略的大致方向,你就知道起點和終點。下一步要決定的就是戰略的路徑選擇。

你選擇什麼樣的路徑?直線走是不可能的,沒有企業可以走直線。

我給大家講幾個常見的思考方法:

第一個就是大家最熟悉的討論,你到底是“取勢”還是“取實”?

是落地為安還是能夠構建一個大格局。

戰略很有意思的一點——你一直尋找動態平衡。戰略到了最後就是動態的平衡,找的就是一個度。

所以,企業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度”是一個動態平衡,“度”當中決定了企業發展的節奏。

阿里巴巴也是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總結,總結出了幾個非常有意思的發展節奏:“逢單出擊、逢雙修養”

而對於一些企業來說,可能是“三年出擊、三年修養”,這個節奏本身週期不一樣,這些基本規律是我們這幾年體會出來的。

當你快速膨脹之後,要有沉澱下來消化吸收的過程,要不然就像我們看到的一些企業圈地,滿世界的圈,最後一個浪打回來一定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快速往回倒,連停的間隙都沒有。

所以,節奏和度是非常關鍵的,在取勢和取實地中掌握動態平衡。這中間,根據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判斷。

阿里“參謀長”曾鳴:企業該如何做戰略?湖畔大學的核心精髓思想

舉一個例子:

2005年的時候我去美的給他們講課,那時候正是中國一大批家電企業、手機企業一起做汽車的時候,當時很多企業都去做汽車了,美的也買了兩家汽車企業。講課當中我讓他們討論,美的內部幾乎當場打起來了。

一派人認為美的沒有核心能力做汽車,另外一派說這是市場機會,一定要抓住。

講到核心能力,有一位副總拍案而起,說:如果這樣討論美的現在還在做電風扇,沒有過去20多年來建造家電王國。這句話本身是對的,後來事實也說明美的做汽車確實不成功。

因為取勢和取實地的平衡,從電風扇走到家電自然有動態能力延伸過去,但是從家電跨到汽車,特別是由於當時產業快速變化的環境,這一步確實跨不過去。

阿里“參謀長”曾鳴:企業該如何做戰略?湖畔大學的核心精髓思想

第二個是看到九宮格一定要避而遠之。

如果有些諮詢公司給你們做諮詢報告,裡面畫了九宮格, 要非常小心。

什麼叫九宮格?未來10年老闆有一個很大夢想,要走到終點,橫向可以這麼擴張、縱向可以這麼擴張,包括ABCDEFG,這九個點我們都要覆蓋,全面出擊佔據產業最高點,這樣的企業幾乎都會出問題,因為沒有一個企業有實力去把握這樣的格局。

阿里“參謀長”曾鳴:企業該如何做戰略?湖畔大學的核心精髓思想

三、如何破局

大家對未來有一個相對朦朧但是比較清楚的大方向的情況下,第一個切入點是最關鍵的。

馬雲和我討論的時候,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有了一張戰略圖之後,一定要找到一個地方是一刀捅進去就會流血的,聞到血腥味大家自然會衝上來,這張皮一定能被撕開,如果4、5個點都是拿小釘子敲,敲了3年下來沒有一個點是敲破的,所有人都崩潰了。

重要的是一定要找到一個點切入,把它做深做透,徹底的把這個樁打進去,再去滲透,擴張。

“眼高手低”,我是把它當作褒義詞用的,立意一定要高,入手一定要低,這才是一個很好的戰略結合。立意不高就沒有格局,沒有勢成不了大器;入手不低你不可能有突破、有積累。“手眼”配合,戰略才能有效落地。

阿里“參謀長”曾鳴:企業該如何做戰略?湖畔大學的核心精髓思想

03戰略就是決定該做什麼

前面講的是戰略思考。接下來跟大家講到底什麼是戰略? 戰略的內容是什麼?

戰略說白了非常簡單,就是決定一個企業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大舍才能大得。

捨得本來就是一個佛家的詞,捨得,捨得,不捨不得。

第一,你想做什麼?你的目標、理想是什麼?什麼能讓你興奮?

第二,外面有什麼機會,什麼事是可做的?

不同的時候的確有不同的機會。這就是我前面講的遠見,最核心的是判斷什麼是大機會,什麼是小機會。

對遠見的討論可以推導出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哪些可大做,哪些要小做。這是對外部機會的判斷。

阿里“參謀長”曾鳴:企業該如何做戰略?湖畔大學的核心精髓思想

第三,什麼東西你能做?你有什麼樣的資源、人或者組織建設的能力?

想做,可做,能做,這中間的小小交集,才是你真正該做的,這就是你的戰略。

大家想一想,很多事情,如果不是那麼想做,有點勉強的話,十有八九這個事情最後做不好。因為這件事情本來就夠難了,你的心裡還有疙瘩,還做得不甘不願,最後能做成的幾率很少。

可不可做,是對機會成本的判斷。

大部分的企業做投資決策的時候進行了可行性報告,可行性報告計算的是這個項目本身的淨現值夠不夠高,這是財務的分析。戰略分析的是為了追逐這個機會而放棄的另外的最大機會是什麼。

戰略為什麼難,是因為事後都沒辦法蓋棺定論。事後你可能會覺得這件事情虧大了,抓住小兔子卻放過了大山羊。對機會的判斷就一定要想機會成本的概念。

阿里“參謀長”曾鳴:企業該如何做戰略?湖畔大學的核心精髓思想

能做就是一個企業的能力,能做也有兩個動態的統一。

能力的培養需要資源和時間投入。美的的例子就是說能力建設的問題。一方面可以說得極端一點,能力建設也就是人有多大膽就有多高產,組織能力沒有天生的,組織能力是逐漸培養出來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你可以根據戰略目標培養人才,但反過來能力的培養是極耗資源和時間的,特別是時間。能力的培養是沒有捷徑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企業並不能萬能的。

能力永遠是相對的概念,自己做得好不好不算數,能不能比你最好的競爭對手做得好那才叫核心競爭力,才是差異化能力。

大部分企業想的是能不能把這件事情做起來,挖兩三個人組建小團隊的確能把這件事情做起來,但是你很可能做得並不夠好,更不可能當這個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情況越來越殘酷、利潤越來越低的時候,有限的能力不可能抵擋這個市場整合時候的強大壓力。

所以,“能做”一定是一個相對概念。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發揮自己的長處,做到淋漓盡致,而不是拼命的補短板,因為補短板是永遠補不夠的。

想做、可做、能做三者的結合

就是一個企業該做的東西

“該做”就是企業的戰略。

阿里“參謀長”曾鳴:企業該如何做戰略?湖畔大學的核心精髓思想

老闆們碎片化時間學習好幫手

藉此機會給大家推薦一款CEO成長課程《CEO周課》;將各商學院EMBA課程內容進行了提煉,整理成100節精品音頻課。課程包含企業管理、創業指導、人才管理、財務管理、股權分配、項目投融資、資本運營、戰略及運營管理、企業併購重組、上市指導、互聯網運營創新等豐富內容。

您只需要每天15-20分鐘的時間來收聽就可以搞定了。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面的"瞭解更多" 鏈接即可,開啟您企業發展進階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