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書法的審美標準和審美偏好

書法審美是個重要問題,書法的審美水平普遍提高了,一方面涉及書法的審美環境會好起來,另一方面書法家的審美格調也會高起來。我曾專門撰文談了對提高書法審美眼光的看法。書法審美還有個審美標準和審美偏好的問題。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書法的審美標準和審美偏好

書法的審美標準和審美偏好,通俗的說,可以這樣表述:平時總有人說,不知道什麼樣的書法是好書法,這是不知道書法的審美標準問題。還有的人說,我知道《蘭亭序》寫的好,確實包含著豐富的書法技巧,但我就是不喜歡《蘭亭序》的書法風格。這都是書法的審美偏好問題。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書法的審美標準和審美偏好

書法的審美標準是客觀的,但也是模糊的。我認為書法的審美標準和別的藝術形式不同,書法的審美標準是在書法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包含在書法史上的經典作品中,因此,經典作品是書法的審美之源,書法美的元素都包含在古代經典作品中。這一點是和其它藝術形態不同的。其它藝術形態,也都有傳承,有繼承和發展的問題,但大都不像書法這樣越是歷史的影子多越好。比如音樂,現代音樂也會從古代音樂中獲取靈感,尋找新的音樂元素,但也可以幾乎完全沒有古代音樂的影子,並不影響音樂的美感、水平和成就。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書法的審美標準和審美偏好

一幅書法作品的好壞,其實就是看兩個因素,一個是裡面有多少古代經典作品中的影子和元素,一個是有沒有在古人的元素組合過程中體現了自己的性情,前者講的是繼承,後者講的是發展,前者講的是古不古,後者講的是有沒有自己的風格。即使你沒有發展,如果繼承的特別好,也是成就。比如,我們有專門的臨帖比賽,還有臨帖展。但如果你的作品裡沒有古人的影子,只有自己的性情,那就是江湖書法,是野狐禪,那是不入流的書法,就不符合主流的審美標準。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書法的審美標準和審美偏好

什麼是審美偏好呢?其實就是自己的審美口味,就像大家都說紅燒肉是名菜,好吃,但你就偏偏不喜歡這一口,紅燒肉是名菜,這就是審美標準,你不喜歡這道菜,這就是審美偏好。怎麼處理審美標準和審美偏好的關係呢?就是我們要承認和認識審美標準,同時,也認清和分清自己的審美偏好。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書法的審美標準和審美偏好

學書法,問題往往出在,用審美偏好取代審美標準。比如,你不喜歡蘭亭序,如果是審美偏好,這沒有問題。因為蘭亭序再好,我可以不喜歡。但如果你認為,蘭亭序根本就不好,或者真的就看不出它那裡好,這就有了問題。這就是你還沒有明白什麼是書法的審美標準,或者你還不具備書法的審美眼光。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書法的審美標準和審美偏好

書法的審美標準是客觀存在的,不依賴於個人的好惡而改變。書法的審美偏好是主觀的,是每個人個人素養形成的審美眼光。在具備一定的審美水平的基礎上,審美偏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可以不喜歡,但能欣賞和理解經典作品中的美,可以不喜歡但能包容不同書法風格的存在,這就是修養和境界。別稍有不同看法就把別人搞的狗血噴頭,這樣,書法的大環境會好很多。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書法的審美標準和審美偏好

王川,男,1966年生於北京,籍貫河北容城,研究生學歷,文化學者、當代實力派書法家。被聘任中國國畫創作研究院書法研究委員會主任、中韓藝術家交流協會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傳媒大學國學與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紀曉嵐故居紀念館文化顧問。

王川曾有高校、機關、企業、媒體等各行業的工作經歷,閱歷豐富,底蘊深厚。對國學、文學、哲學、美學、管理、武術等眾多領域有深入學習和研究。近年來,尤其對書法苦研不懈,心摹手追古代碑帖,虛心求教當代名家,探索完善個人風格,成績斐然。

王川不僅在書法創作方面成果豐碩,篆隸楷行草五體書法全面發展,也在書法理論方面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觀點,搜狐網【書法藝術】頻道專門為他開設了【學者訪談】欄目。諸多媒體和專家高度評價王川書法成就,提出要研究“王川現象”,研究文化底蘊對書法的影響。評價王川書法,既質樸厚重、蒼辣雄渾,又拙中帶趣、雅中有味,融合帖的靈動、細膩和碑的古樸、蒼茫,形成了渾厚、古拙、韻味、雅趣的風格。

王川曾接受美國紐約現代藝術館的官方網站——MOMa藝術網專訪,美國MOMa藝術網對他和他的作品進行了專題報道。曾受邀參加中埃建交60週年文化交流活動並向埃及大使館捐贈書法作品,王川創作的表達中國夢主題的書法作品《夢想》,被埃及駐中國大使館收藏。 數次受邀參加中國國家畫院美術中心主辦的【藝術名家邀請展】。曾在北京、山東、西安等地舉辦個展和參加各種交流活動並設立書法工作室,其作品被眾多機構和社會各界人士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