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牯嶺規劃的歷史文化價值

 科學規劃,合理開發,近代廬山因李德立的到來而急劇繁榮起來,逐漸成為中外聞名的避暑旅遊勝地。

花園城市”的最早典型。隨著《牯牛嶺案解決協議條款》的簽訂,1895年廬山近代開發正式開始了,1986年進行規劃,1898年完成。畫境式城市的規劃與網格式的佈局正在指導規劃開發工作。而霍華德1898年才發表《明天,一條通向社會改造的平靜之路》,1902年改為《明日的田園城市》。霍華德的花園城市不但“擁有最具活力的城市全部優勢,同時具備鄉村的一切美與愉悅。”霍華德的理念產生的實踐結果常表現出人為的畫境風格。花園城市的早期典型是萊奇沃斯和桑特萊港,而東方典型則是廬山牯嶺,與西方兩個典型相比,廬山更具自已的特色。牯嶺規劃與霍華德城市建設的許多理念、主要問題相一致,但霍華德的社會理想剛提出時,一個充滿生機的山林城市已在古老的東方土地上應運而生了。由於這一規劃的預見性和科學性,導致廬山的興旺發達和走向現代化,成為近代中國走向現代化的一個側影,牯嶺是歷史上最早的花園城市的典型。

中國最早在“風景建築”理論和“國家公園”思想影響下形成的風景名勝區。風景園林在牯嶺地區規劃中佔有重要地位。東谷的中央部分、風景最優美的地段闢為林賽公園,在建設之初即已形成。公園作為東谷居住區的華彩地段和中心地段,河濱的河東路河西路風景優美,是人們休閉活動的主要場所,使廬山東谷顯得空靈而又充滿生氣,同時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庭院,優美的鄉村的景色給城市建設帶來了重大影響。19世紀的自然主義運動對美國的城市環境作出了重要貢獻,促使美國的風景建築學有重大發展。傑出的風景建築師奧姆斯特德(F-L· Olmsted)設計了紐約中央公園,中央公園作為公眾休息,散步、欣賞風景和交通、聚會、娛樂遊戲的場所,將公園作為城市的中心和主題之一。奧姆斯特德確立了公園以優美的自然景色為特徵的準則,公園內以大片草坪和樹林為主,著重大面積的自然意境,公園有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併成為公共活動的場所。

1886年奧姆斯特設計了芝加河濱住宅村,把住宅與風景融為一體。住宅村裡有曲線狀的道路系統,住宅掩映在樹木之中,園林以公共活動為中心,沿河設有帶狀公園。奧姆斯特主張城市中有大片開敞空間闢為公園,並以大片自然景色為主。他的設計原則是“尊重一切生命形式所具有的基本持徵”,盡力不去改變場地,認為風景園林要獲得自然美,他指出:“如果人的設計與自然協調,其結果將呈現自然的魅力。”

一百多年過去了,牯嶺東谷的林賽公園依然生機勃勃,大片的草坪連著鬱鬱蔥蔥的樹林,花木繁盛,小徑彎彎,流水潺潺,百鳥飛翔,一幅悠閒生動的景象。河邊的山坡森林裡,不時顯露出別墅的紅色屋面,透露出鄉村生活與城市文化相結合的浪漫主義氣息。中央公園和帶狀的濱河綠地,與奧姆斯德中央公園的設計手法基本一致。臨河的帶狀公園,住宅與風景融為一體,主要道路曲線形佈置,方塊式的土地分劃,建築以公共活動為中心,牯嶺地區的規劃與濱河郊區住宅村規劃在構思上,佈局上都存在著一致性。

在牯嶺市政議會中,有三位美國學者為其成員,如苦夫,廬山近代規劃受美國風景建築學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牯嶺避暑地為江西省政府收回後,廬山作為近代發展起來的著名風景區,中央政府明確將廬山定為國家公園,並進行國家公園規劃(計劃),這也是受國家公園理論影響的例證。

中國古代“桃花源”意境同西方近代風景園林理論的結合。參與規劃的學者和工程師知道,廬山的風景名勝同傳統的歷史文化、民間傳說有著豐富而有機的聯繫。他們在實地調查五老峰時瞭解到:“相傳五個神仙從天上來到凡塵,降在這座山上,化為五座山峰。這五個神仙分別代表中國的五行,火、水、土、金、木。李白有首詩,呤詠的就時這個主題。”

他們來到陶淵明寫作《桃花源記》的原型廬山地,對它美麗的景色驚歎不已:“美得無法形容的廬山壠,漢陽峰高聳入雲,大大小小的瀑布從山峰跌落谷中,小村莊時隱時現,山邊的梯田裡種著水稻和玉米。山坡保護得很好,植被十分豐富。五月間,整個山坡開滿火一般的紅杜鵑,這裡的杜鵑高大粗杜,像小樹一樣。對面山上巨扇形的瀑布一一馬尾水,景色叫人留戀。溪水流過路面,旁邊是高高的樟樹和楓樹林,它們熱情地挽留遊客在綠蔭下體息。”自然景色充滿著傳奇色彩,富有魅力而又洋溢著生活氣息的鄉村融入其中,古人的詩歌和文章讓它們充滿詩情畫意。李德立組織學者多次在廬山的山水和鄉村之間踏勘和調查,無疑是將廬山的風景、歷史作為規劃的根據、創作靈感的來源。

利用山間谷地的自然景觀形成沿河公園,並作為居民聚落的中心空間,達到幽深曲折的境界,成為理想的居住聚落,其早期萌芽是東晉的“桃花源”,“桃花源”的原型之一是“廬山壠”。“廬山壠”是一條9公里長的山谷,溪水九曲十八彎,一派山野田園風光,河邊山谷中,有梯田農舍,“阡陌交通,屋舍儼然”,“雞大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漫步廬山東谷,溪水彎彎,自然的山林環境襯托房屋道路,鄉村般的氣息裡瀰漫著現代化的繁華,彷彿是異國他鄉,又彷彿是人間仙境“桃花源”。文化和自然的結合,鄉村與城市的交融,公園般的“鄉村共和國”,正是走向未來的一種模式,一種滲透著中華民族精神的理想家園。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葉,許多國家的學者進行著“花園城市”的探索,創建“國家公園”,在這一席捲全球的“現代運動”的最初探索中,廬山是一個成功先例,閃爍著現代文明的光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