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最新大盘点(二线城市)——温州


温州市,浙江省辖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 瓯江下游南岸。介于北纬27度03分-28度36分、东经119度37分-121度18分之间;东濒东海,南毗福建,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相连,北和东北部与台州市接壤;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唐高宗上元二年,处州析置温州,这是温州得名的开始。建国后改称为温州区专员公署。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1981年,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建立温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5]。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改革开放初期,以“ 南有吴川 ,北有温州”享誉全国。温州文化属瓯越文化,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中国南戏的故乡,温州人被称之为东方犹太人。

唐高宗上元二年,处州析置温州,这是温州得名的开始。据《浙江通志》引《图经》:“温州其地自温峤山西,民多火耕,虽隆冬恒燠”。意思是温州地处温峤岭以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所以称为温州。

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唐时始称温州,简称“瓯”或“温”。瓯是一种陶制器皿,约在新石器时代,温州居住着原始瓯人制作陶器。留学海外的温州学子在看到香港被称作HONGKONG的时候根据瓯语发明了YUJEU这个称呼。

温州历史上以造纸、造船、鞋革、绣品、漆器著称,亦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之一。北宋时成为当时的港口重镇,被朝廷辟为对外贸易口岸,南宋时海上贸易尤其发达,是四大海港之一,现仍为浙南、闽北货物进出的咽喉。

晋人郭璞在《山海经》中描述温州的地形为“瓯居海中”,这是有关“瓯”的最早文字记载之一。据晚清学者孙诒让考证,夏为瓯,殷为沤,周为欧,因世异字,故“瓯”从夏始。

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温州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00余处,出土有石犁、石镰、石斧、石锛、石刀、石凿、石镞、石网坠、石矛及纺轮等劳动工具。尚有夹炭陶片和夹粗沙陶片,先民从事渔猎和耕作。 夏商周时期温州地属百越之东瓯。楚威王七年,楚威王破越国,杀越王无疆,越部分族迁东瓯定居。

南朝宁武帝永初三年谢灵运贬宁永嘉,遍历诸县,多有题咏,成为山水诗鼻祖。前此数年,郑缉之撰《永嘉群记》,是温州最早的地方志,今存孙诒让辑本一卷。

唐玄宗天宝元年改温州为永嘉郡,辖四县,共计42814户,241690口。 唐肃宗乾元元年复改永嘉郡为温州。 清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11月29日,温州组成军政分府,徐定超任临时都督。 关注“黄小花盘点”,每天一篇盘点,扩充你的学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