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覽豐城的「大山」

豐城地處江西省中部、贛江中下游地區,鄱陽湖盆地南端,介於東徑115°25′-116°27′,北緯27°42′-28°27′之間,東臨撫州臨川區、南昌進賢縣、南臨撫州崇仁縣、樂安縣、吉安新幹縣,西接宜春樟樹市、高安市,北連南昌新建區、南昌縣。總面積2845平方公里,全境南北長70.5公里,東西寬74公里。境內風景名勝眾多,“玉龍河畔”今天著重侃侃三座大山:

玉華山風景區

風景區簡介

玉華山位於豐城市境內,與樟樹市、新幹縣交界處。海拔1169.1米,周圍有昇華山、昭明山、千歲丘等12座海拔在千米左右的山峰,遠望如玉屏環矗,巍然屹立。號稱"奇、幽、秀、險",特別是以千奇百怪、惟妙惟俏的奇石聞名於世,堪稱"奇石博物館"。官印石、月亮石、佛掌峰、鰲頭石、鴛鴦床等分佈其間,形態各異。

一覽豐城的“大山”


月亮石與月下老人的傳說,鰲頭石與"獨臺鰲頭"的典故,官印石與宦海沉浮的玄機,吸引了許多對愛情與事業執著追求的人們來此遊覽。玉華山還是一處得天獨厚的避暑勝地,千歲丘有"清涼世界"之稱,年平均氣溫只有15℃左右,一年四季氣候宜人。


一覽豐城的“大山”


1931年左右,17位英、法、德、奧等國的傳教士在此營建別墅,至今遺址猶存。玉華山龍涵瀑布群由大小五級瀑布組成,飛珠濺玉的水花從30米高度噴瀉而下,氣勢十分壯觀。還有"落雨奇樹"紅豆杉,明代御史李稠原墓,高山湖泊、高山草甸等景觀。自古以來,玉華山就以其道教文化佔有一席之地。今天,祀奉王、郭二仙和浮丘公的三仙祠,祀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仙人的紫雲洞天宮一直香火鼎盛。


一覽豐城的“大山”


地理環境

位於江西省豐城市城東南部45公里荷湖鄉境西南邊緣。資源豐富,土地富有硒元素,山體和觀光遊優勢凸現。 又名“著棋峰”,俗叫“紫腦頂”,號稱“紫玄洞天”,主峰海拔1169.1米,與昇華山對峙而獨冠群山,飄然在九霄雲間,巍峨壯觀,稱“豐城屋脊”。山勢從東向西傾延,面積8平方公里。周圍有昇華山、昭明山、千歲丘等12座海拔千米山峰拱衛玉屏環矗,奇峰競秀,以勢相爭高,遠望如玉屏環矗,巍然屹立。

一覽豐城的“大山”



一覽豐城的“大山”


周邊交通

從豐城城區出發,走豐樂公路,經拖鐵線,往荷湖鄉方向,大約48公里就可以到玉華山。也可以從豐城坐到荷湖鄉的公交車前往。

一覽豐城的“大山”


羅山風景區

位於江西省豐城、崇仁、樂安三縣(市)交界地,原名叫池山。總面積88平方公里,主峰老仙峰,海拔962米。晉代,南昌郡羅文通,朝廷幾次重聘做官,他婉辭不赴任,尋道二百里,隱居池山修道,廣收弟子傳授道經。深得弟子們愛戴、尊崇。羅文通病逝後,弟子們為紀念師長,取他的姓氏為山名,更名為羅山。羅山主峰古建築有“大羅山諶母殿”繼建“觀音殿”、“許真君殿”附有住房、膳房、籤房。建築古風濃厚、雄偉壯觀,傳說觀音是諶母之客,許旌陽是諶母之徒。山間周圍有群峰環抱,有三迭百丈瀑布,九曲澗和山岩水簾香爐水,長年不謁。山西南有一天然岩石、直伸山外,稱“秀谷飛巖”,頂平面積10餘平方米。另有雷公臺、仙人廚、婆孫峰“歐石巖”、“仙人洞”洞等景點,山上有“大羅山諶母殿”廟宇,坐落在主峰一華里之地,建於宋代、清乾隆二年(1737)修葺。在南部山腰建有“青雲寺”,神龕上塑有諶母娘娘聖像。羅山還擁有豐富的名優土特產品,其中羅山的茶葉、生薑、豆腐乳被稱為“羅山三寶”而馳名中外。旅遊項目包括登山、朝聖、野營、垂釣、划船、游泳、龍光洞探險等內容。


一覽豐城的“大山”


地理環境

羅山風景區位於江西省豐城鐵路鎮衛東村江上組,原名叫池山。 總面積88平方公里,主峰老仙峰,海拔962米。晉代,南昌郡羅聞通,朝廷幾次重聘做官,他婉辭不赴任,尋道二百里,隱居池山修道,廣收弟子傳授道經。深得弟子們愛戴、尊崇。羅文通病逝後,弟子們為紀念師長,取他的姓氏為山名,更名為羅山。


一覽豐城的“大山”


主要景點

羅山主峰古建築有“大羅山諶母殿”繼建“觀音殿”、“許真君殿”附有住房、膳房、籤房。建築古風濃厚、雄偉壯觀,傳說觀音是諶母之客,許旌陽是諶母之徒。山間周圍有群峰環抱,有三迭百丈瀑布,九曲澗和山岩水簾香爐水,長年不謁。山西南有一天然岩石、直伸山外,稱“秀谷飛巖”,頂平面積10餘平方米。另有雷公臺、仙人廚、婆孫峰“歐石巖”、“仙人洞”洞等景點,山上有“大羅山諶母殿”廟宇,坐落在主峰一華里之地,建於宋代、清乾隆二年(1737)修葺。在南部山腰建有“青雲寺”,神龕上塑有諶母娘娘聖像。羅山還擁有豐富的名優土特產品,其中羅山的茶葉、生薑、豆腐乳被稱為“羅山三寶”而馳名中外。旅遊項目包括登山、朝聖、野營、垂釣、划船、游泳、龍光洞探險等內容


一覽豐城的“大山”


在古今崇仁,豐城人的心目中,羅山是沒有距離的,它不僅橫亙天際,成為崇仁,豐城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更是聳立在人們心中故鄉的象徵。更何況儒、道、釋三家很早就將這座山用自己的文化去進行過詮釋,使這座山從一開始就變得很“文化”了。先說儒家。“羅山南境峙,形勝跨吉撫”(清代賴晉詩),羅山主峰老仙峰海撥962米,只要空氣清新、能見度好,在豐城市區就可以見到“羅峰飛翠落簾幌”(明代李裕詩)的景色。

一覽豐城的“大山”


在豐城歷代方誌、文人別集和各村族譜的藝文中,大都少不了寫到羅山。如同治《豐城縣誌》記載羅山“高二十七里,週迴百九十里,跨撫、洪、吉三州境,端秀麗,自省譙望之如初出芙蓉,亭亭江水”。宋代禮部尚書徐經孫(秀市潘橋角陂人)的《矩山存稿》中的《覺溪八景》,就有一首《羅阜朝雲》;城內《丘氏族譜》中的《湖東沙湖八景》,就有一首《羅岫晴雲》。羅山還有秀谷飛巖、攝秀臺、蓑衣掛壁、水簾香爐等風景,歷來是文人墨客題詠的對象,如唐代曹鄴、宋代吳曾、陶弼、元代虞集、明代陸應箕、李紹春、清代袁守定、民國傅調梅等人均有讚美羅山詩作。明代嘉靖年間的南京兵部尚書李遂,號克齋,因喜羅山之壯美,遂改號羅山。李遂之子李材也因其父號羅山,為此號“見羅”,人稱“見羅先生”。羅山,已成為崇仁,豐城文人心中的“泰山”。不少蒞豐任職的官員也樂得在公餘一訪,以示“拜山”。


一覽豐城的“大山”


當然,羅山畢竟還是以道教為著。他的得名也是來源於一位得道高人、晉朝隱士羅文通。舊志雲:“羅山距縣五十里,原名池山,其巔有池,冬夏不竭。晉羅文通學道於此,因改名羅山”。


一覽豐城的“大山”


羅文通生活在世局動盪的東晉末年,他讀書好學而潔身自好,屢拒朝廷的徵辟和王敦等割據勢力的拉攏,受到了當時“清流”的普遍讚譽,後人稱讚他“以飽德為膏梁,以令聞為文繡;知有道義而不知有天下,知有學問而不知有功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易”(唐代魏少遊《晉徵君羅山隱居銘》)。早在南北朝的陳朝(558-589)時,豫章太守黃仲昭整修了羅文通墓,唐開元年間(719-740),都督吳兢旌表羅文通所居之鄉為“詔賢”。到唐大曆五年(770),江南西道觀察使李泌(722-789)為羅文通書舍遺址題寫了“羅山”二字,並請魏少遊寫了一篇《晉徵君羅山隱居銘》刻石於左,於是池山正式改名羅山。宋紹興二年(1132)十二月,宋高宗下詔封羅文通為“大羅悟道真君”,以表彰他“窮欲無求,廉退自守;隱居學道,著一十四篇之書;力學訓徒,感從學八百之眾”。羅山道院也是沾溉天恩,殿宇一新,羅山也算是一座曾經得到皇帝垂青並加封的“聖山”。


一覽豐城的“大山”


株山風景區

株山位於江西省豐城市城東部30公里的丘陵地區白土、淘沙、袁渡鄉境緣,又稱為楮山,坐落在撫河西岸,是豐城與臨川的一座界山,距省會城市南昌僅五十餘公里。主峰三角山海拔高556.2米,獨冠群峰,山勢南北走向,長13公里,寬5公里,面積41平方公里。周圍有三角山,風車口、羅漢寨、搶巖嶺、大峰凸、水牛鼻、華賢峰、鳥沙崗、雙耳峰、馬鞍咀等十餘座山峰環繞。但因林木繁茂,景色秀麗,且系東漢南州高土徐孺子的隱居講學之地,所以自東漢以來,在人們心目中,便是一座集優美生態與厚重人文於一體的名山。

一覽豐城的“大山”


景觀介紹

孺子臺,是株山西麓的一塊平整而碩大的磐石,可坐百十號人,相傳為徐孺子隱居株山時,在晴暖之日吟誦詩書和道講學之地。磐石上有一小池,相傳宋代學者胡國安上山講學時曾於此洗硯,故名洗墨池。由於株山的此一人文淵源,所以在株山西麓,曾於宋代興辦起名噪一時的龍澤書院(又名徐孺子書院)。

一覽豐城的“大山”


桃花巖,由孺子臺往西,不遠處就是株山勝景“桃花巖”。此為天然巖洞,深5米,寬14米,最高處約有4米,整個巖洞宛如船形。每到春天,巖洞四周桃紅如霞,極其絢麗,素為觀賞桃花的上佳之地。巖洞的頂部有一清泉,清澈透亮、其味甘甜,長年下滴不絕。從前多有道士留居此洞修練,最後一名道士在“文革”時被紅衛兵驅返原籍。清朝末年,豐城陶沙鄉人甘鳳皋,在巖洞外面的石柱上刻聯曰:“棋局舊常新,問山中樵夫,有誰觀此中勝負;桃巖流不盡,看峰頭仙蹟,令我想自在修行。”此聯表達了作者對世事無常的感嘆和入山修行的意願,遣詞造句深蘊哲理、頗堪玩味。

一覽豐城的“大山”


歷史人物

不知是株山的靈氣造就了徐孺子,還是徐孺子 的名氣成全了株山,自漢代起,株山周邊便是人才輩出,除了前面所述的“江西第一狀元”王季友(今白土鎮人)、揭傒斯(今杜市鎮人)、熊佛西(今張巷鎮人)、鄧子龍(今杜市鎮人)等人以外,其餘或以文章名世、或以政聲載史者不下百餘人,而株山東側的臨川縣,更是以“才子之鄉”著稱於世。或許是株山盛名所致,時至今日,無論春夏秋冬,慕名造訪者仍是不絕於途。

一覽豐城的“大山”


株山群景林木繁茂,禽鳥翔集,自然風光,美不勝收,是一個天然的遊覽、休養之勝地。(攝影:王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