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凝聚了河北省多家企業智慧和汗水

一橋連三地,天塹變通途。今天,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在這座全長55公里的世界級跨海通道建設中,凝聚了我省多家企業的智慧和汗水,閃耀諸多“河北元素”。

港珠澳大橋:凝聚了河北省多家企業智慧和汗水


河鋼集團:“撐”起世紀之橋的“鋼筋鐵骨”

全長約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中,包括一條長達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這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因其要經受複雜的海床結構、超長的距離等挑戰,對工程用鋼筋產品的強度、韌性、耐腐蝕性有著嚴苛要求。建設中,河鋼集團承鋼公司生產的高強抗震螺紋鋼筋,以其優良的耐腐蝕性、抗震性和耐久性得到施工方高度認可,供貨量達13.5萬噸,佔海底隧道巨型沉管建設總用量的90%。

河鋼集團承鋼公司技術質量部副部長張俊粉介紹說,為了滿足設計壽命達到120年、抗擊8級地震以及16級颱風的設計要求,我們採用高於國標的標準生產與控制,比如說在鋼水的冶煉環節,百分之百經過精煉處理。河鋼承鋼技術質量部軋鋼工藝科一級主管王林說,為確保施工精度,港珠澳大橋設計採用了直徑12至40毫米,長度為14.75米、12.35米、9.75米等多種規格的非標定尺鋼筋。相對於一般用戶精確到釐米的定尺,港珠澳大橋這些精確到毫米的特殊定尺鋼筋,在國內極為少見。



中鐵山橋:“系”一枚780噸重的“中國結”

2012年起,中鐵山橋集團承接建造港珠澳大橋鋼箱梁三個標段中長度最大的CB01標段,其中的青州航道橋最大跨度達458米、主塔高度達163米,是港珠澳大橋跨度最大、主塔最高的通航孔橋,索塔上的“中國結”造型是全球首次以鋼結構作為上橫樑來使用。為此,中鐵山橋集團以焊接機器人為技術核心,研發出一系列添補國際空白的自動化焊接技術,提高了鋼箱梁板單元的製造質量。確保大橋120年使用壽命的同時,在伶仃洋上空成功“系”上一枚美麗的“中國結”。中鐵山橋技術中心鋼結構製造工藝研究院院長付常誼表示,18萬噸鋼相當於2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焊接機器人是用電弧跟蹤技術來實現的,可以達到毫米級,甚至更高,也比傳統焊接方法人力節省40%,而效率提高50%。在大橋建設過程當中,我們獲得了4項國家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還獲得了河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巨力索具:“吊”起所有環節的“四梁八柱”

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的,還有位於保定的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從可以通航船隻的青州橋、九洲橋和江海直達航道橋到22.9公里的非通航孔橋、自重3100噸的鋼塔“海豚”鋼索塔等,巨力索具參與並承接了港珠澳大橋所有吊裝項目。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趙春江表示,我們提供了所有的吊具,包括橋墩吊具、橋面吊具、鋼塔吊具等,可以說覆蓋了橋樑施工過程中所有的吊具。港珠澳大橋難度最大的吊裝項目,是接近東人工島的6000噸級接頭,工程項目部要求4根吊帶長度誤差在50毫米以內。他表示,每根吊帶由14萬根高纖維絲組成,4根吊帶56萬根高纖維絲,要保證56萬根絲長度誤差控制在50毫米以內,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後經過研發人員攻關,最終4根吊帶的長度誤差控制在20毫米以內。

港珠澳大橋:凝聚了河北省多家企業智慧和汗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