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戲劇般的發展與激情

管風琴曲一直是巴赫音樂創作的重心。尤其是在擔任魏瑪宮廷的管風琴師期間,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管風琴作品。這些作品大部分是以宗教音樂為題材,就如巴赫所言——所有音樂的目的及其始終不變的動機,除了讚頌上帝,純潔靈魂以外,沒有別的。但是,在宗教音樂的創作中,巴赫用新教的理念,眾讚歌的曲調,對已有的管風琴曲或者其他的音樂形式進行改變和創造,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後來音樂創作的方向。據研究學者統計,經巴赫改編的管風琴曲多達170首,它們被統稱為《眾讚歌前奏曲》。這一時期,巴赫認真研究、吸取了維瓦爾第、科雷利等意大利作曲家的音樂風格和寫作手法,雖然如此,在前奏曲或者託卡塔、幻想曲與復調音樂最重要的賦格曲相組合的形式中,巴赫依舊維持並且磨鍊自己獨有的音樂特色和創作風格。根據巴赫不同時期的不同作品,我們可以瞭解到的是,巴赫既可以把音樂做到平緩舒展,也可以做到悲愴低沉,更可以駕馭雄偉壯麗。能在各個方面都做到完美的作曲家,巴赫絕對是為數不多的其中之一。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戲劇般的發展與激情

這首管風琴曲《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就是巴赫1708~1717年在魏瑪任宮廷管風琴師和宮廷樂隊隊長期間所作。曲名中的託卡塔與賦格是一種較小的音樂體裁。託卡塔,是一種速度極快,節奏勻稱,清晰的樂曲,沒有徐緩的段落,全曲時值短促,均等的音符組成。賦格,復調音樂曲式之一,主題是一個單音旋律,簡潔,鮮明突出,富於表現力,運用模仿對位,將主題在幾個聲部中同時展開,造成曲調之間不停頓的流動。本曲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託卡塔》,第二部分《賦格》。全曲寫作技巧通暢華麗,音樂情趣高亢悲壯,跌宕起伏,充斥著戲劇般的發展與激情。

第一部分——《託卡塔》,速度極快,節奏緊湊,音樂織體結構簡潔有序,寫作手法呈現出比較隨性的特點,曲調輕鬆,活躍。主題動機始終貫穿其中,在三個段落中,自由地進行變奏,步步高驅的音樂體現,營造出一種狂放、奔湧的不安穩氛圍,在第一時間激醒聽眾並使其精神為之一振。

譜例3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戲劇般的發展與激情

音樂在一開始時,選用慢板速度,像是激情壯麗的前奏。隨後主旋律在下行音階上低迴流動,緊接著迎來頗為急速的變奏,渲染悲壯氣氛。

第二部分——《賦格》,音樂是緊接著第一部分的風格創作,並在此基礎上發展、變化。與第一部分有所不同的是,這一部分中不再是作者即興性的寫作,反而更注重音樂織體結構上的繁複,這些更多地體現在主題和結構等方面。具體說,第二部分,結構更嚴謹,內容更充實,主題在高聲部和低聲部中更集中、明顯,這種交互進行,形成此起彼伏,綿綿不盡的視聽效果。

譜例4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戲劇般的發展與激情

巴赫的作品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究其緣由是因為他的音樂創作深深紮根於德國傳統的民族音樂中,把民歌、民間舞曲和新教聖詠等音調廣泛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同時吸取意大利和法國音樂創作的技術和經驗,將歐洲藝術傳統與鮮明的民族特色完美結合。他的作品內涵極為豐富,富有高度的理性和結構感,常常帶有悲壯的特點。作品深刻反映當時德國市民階層的思想感情,體現出人道主義思想。巴赫的音樂思維具有高度的邏輯性,身體力行,用實踐把復調音樂推上一個新的臺階,翻開音樂創作輝煌的一頁。巴赫的音樂創作範式是後人爭相研究、模仿、學習的寶藏,他的藝術成就和歷史貢獻必定深深影響著自他以來的世界各國音樂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