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創新創業迎轉機 十年「睡城」被喚醒

昌平體育館(右)和永安公園

北京昌平:创新创业迎转机 十年“睡城”被唤醒
北京昌平:创新创业迎转机 十年“睡城”被唤醒

上世紀90年代的回龍觀東村

北京昌平:创新创业迎转机 十年“睡城”被唤醒

回龍觀文化居住區

北京昌平:创新创业迎转机 十年“睡城”被唤醒

1990年的昌平商業街

北京北部有兩條重要高速,東邊這條叫京承高速,西邊這條叫京藏高速。兩條高速都向北延伸,好似兩隻長長的手臂懷抱著京北,昌平區的絕大部分區域正好在這懷抱之中。

從京藏高速的起點德勝門出發,沿著高速向西北方向行駛15公里左右,路東那片區域是全國最大的居住區回龍觀天通苑,那裡從“睡城”已經逐漸變成了雙創社區,活躍著各類創新創業要素。繼續沿著高速前行5公里,東側是高校雲集的沙河高教園,西側有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中關村國家工程技術創新基地。15公里後,西關環島是通往京北的交通要道,往東是現代化的昌平新城,往北是世界文化遺產明十三陵,往西北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居庸關長城。

從京承高速起點太陽宮橋出發,沿著高速向北行駛15公里左右,剛過泗上橋,就能看到路西側頗具現代派氣息的大橋和身後林立的科研機構大樓,這裡是未來科學城,能源、信息、航空、新材料等領域的國家頂級人才的研發基地。

這就是昌平,改革開放40年來,從一個進城只有345路公交車的郊區縣,變成了擁有兩條主要高速和多條地鐵的新城;從以農業、工業為主產業的區域變成了以未來科學城、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沙河高教園區、北京科技商務區為代表的一批重要領域的產業功能區;回龍觀天通苑社區從“睡城”變成了全國首個“雙創社區”……作為首都的西北門戶,作為北京重點建設和發展的綜合性新城之一,未來,昌平將搶抓北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大機遇,形成企業孵化、企業加速、中試研發、總部辦公等梯次發展格局,努力建成引領首都科技創新的新高地和國際一流的科教新區。

故事

回龍觀天通苑從“睡城”變雙創基地

“睡城”,顧名思義,就是用來睡覺的城市,天通苑、回龍觀這樣遠離市區的大型住宅區,就曾經是典型的“睡城”,上班族們每天上下班苦於跑路,只不過為了回家睡上一覺。2004年買房入住天通苑的桂佳就是其中一位。

住在“睡城” 半夜回家找不到路

桂佳開著一輛2010年購買的小轎車,帶著記者在天通苑地區轉了一圈。“我這輛車可是見證了天通苑這地方從烏七八黑到燈火通明的全過程。”記者剛一上車,桂佳就打開了話匣子。2010年的冬天,剛剛提車的他開車進城,在三里屯玩到了晚12點才回家。“從立湯路上拐下來,居然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桂佳說,那時候天通苑居民區裡幾乎一盞路燈都沒有,一方面是基礎設施跟不上,另一方面說明大家下班後全都“睡”在家裡不出門了。“現在不一樣了,到處都看得到廣場舞,人氣兒足著呢。”

桂佳剛入住的那幾年,立湯路是出入天通苑的唯一主幹道,從太平莊中街路口向南一直到立水橋,每天上下班必堵無疑。“地鐵5號線2007年才開通,公交線也沒幾條,幾十萬人每天上下班都要經過同一條路,你想想得有多壯觀。”桂佳說,如果遇到交通事故或者施工,至少要一兩個小時才能“挪”出天通苑。如今,已經有5座橋橫跨清河直通天通苑,立湯路不再是天通苑的“獨木橋”。

位於天通苑西側的回龍觀居住區,也有不少上班族每天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通勤上。數據顯示,回龍觀人群通勤距離在20公里以上的佔比為45%。但是,偌大的回龍觀卻找不到一家劇院、一個舞臺,甚至要找個晚上10點以後仍在營業的咖啡館、酒吧,都難上加難。

引入雙創 工作就在家門口

為何這些人過著這樣早上進城上班、晚上回家睡覺的生活?閒置資源難以利用、缺乏產業和就業支撐,是這個大型居住區變成“睡城”的主要原因。簡單說,就是“睡城”沒有好工作。2015年,“睡城”迎來了轉機,北京昌平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昌發展”)總經理王穎經歷了這場轉變的全過程。

王穎回憶,2015年5月,作為昌平區政府全資設立的產業生態投資運營企業,昌發展剛剛成立不久,就被騰訊公司找上了門。“他們很多員工都住在回龍觀、天通苑,所以想就近尋找一個創業空間。”藉此機會,昌平區盤點了“睡城”的資源。調研結果顯示,在回龍觀、天通苑居住的100多萬人口中,60%以上擁有大專以上學歷,70%左右是45歲以下的青年人群,而且多從事IT、金融、文化設計等工作。這給了昌發展一個啟發,挖潛“迴天地區”的閒置資源,為這些年輕人提供創新創業的環境。如果職住問題平衡了,“睡城”就不再“沉睡”了。

2015年11月8日,位於回龍觀西大街南側的騰訊眾創空間正式投入使用。此前,這裡是一處徵地拆遷後的農村勞動力安置房,出租成大賣場,但空置率較高。經過重新打造,“灰頭土臉”的大賣場變成色彩斑斕的眾創空間,5.5萬平方米的產業空間聚集了數百創業團隊。

2017年8月,昌發展將回龍觀龍域中心的勞動力安置房改造成13萬平方米的創業空間,引入智能硬件、大數據、AI等硬科技項目創業團隊。“迴天地區”的創業氛圍吸引了眾多創業項目,但這些創業團隊也遇到了難題。入駐龍域中心的北京奧維視訊公司創始人王宇介紹,如果想招聘住在回龍觀以外的員工非常難。王宇的這個擔心,龍域中心已經想到了,龍域中心二期的人才公寓近期對外開放,租金比同地區房屋租金略低。

繼回龍觀之後,天通苑也打造了以極客叢林為代表的雙創社區,重點發展泛文創產業。經過3年多的發展,“迴天地區”打造了多個具有代表性的創業空間和產業園,引入項目估值已達數百億元。從此,創業者的工作、生活都在家門口。

2016年6月,昌平區正式被納入第二批雙創示範城市名單,從2016年至2018年,昌平區雙創資金擬安排資金22億元,同時組織成立“雙創”金融服務聯盟,搭建了母基金體系,成立了中小雙創母基金、中小成長母基金和產融母基金,基金規模分別是9億、6億和100億。通過資本的撬動作用,加速雙創社區創新項目的跨越式發展,構建了“產業+資本”的生態鏈。

投入200億 三年後將大變樣

昌平區在“迴天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方面也做足了功課,使本地居民也能受益。今年7月,北京市委常委會討論並通過《優化提升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計劃三年內,要對回龍觀天通苑地區投資200億。

到2020年,北京將在“迴天地區”實施涉及4個領域、共計17項具體任務。未來3年中,“迴天地區”將推進26個教育項目,預計提供1.3萬個學位;將新增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醫院項目;一批體育公園、小劇場等配套設施將充實市民生活;8個養老項目將滿足公共服務需求;停車管理秩序將進一步規範,還將設置數千個停車位。

人物

原北店村黨支部書記

劉玉增:農田建成商業樓 村民住進新社區

城鐵13號線回龍觀站東側路邊,有一棵200多歲的老槐樹,直徑將近1米,樹冠高十幾米,用刷著紅漆的柵欄圍著。盛夏時節裡,老槐樹的枝葉還算茂盛,但偶爾也能從中發現幾枝枯枝,就像一位上了年紀的人,黑髮中夾雜的白髮。記者見到劉玉增的時候,他正巧在老槐樹旁乘涼,他說他最喜歡到這兒來遛彎兒,看見這棵老槐樹,就好像回到了小時候。

今年68歲的劉玉增是土生土長的回龍觀人,2000年以前,他所居住的北店嘉園社區還叫北店村,是個以農業、畜牧業和加工製造業為主的普通近郊農村。

他拉著記者,在老槐樹的周圍轉悠,回憶他小時候的記憶。“這兒原來是座廟,我們管它叫南廟,是我們村的最南頭,北邊是大片的平房。”記者順著劉玉增的手往北看,平房早已不見蹤影,映入眼簾的是回龍觀城鐵站、如織的人流和成片的現代居民樓。

北店村的變化,要從改革開放說起,劉玉增是見證人和親歷者。1950年生人的劉玉增從小生活在北店村,15歲就開始參加生產隊的勞動了。1977年,聰明肯幹的他被任命為生產隊的幹部,正巧在那個時候,改革開放的春風颳進了北店村。當時的北店村緊挨北郊農場,而北郊農場已經有了好幾個奶牛場,當時村集體覺得養牛挺掙錢,牛糞還能拉到大田裡當肥料,一舉兩得。1980年,北店村跟北郊農場一拍即合,建立了回龍觀地區第一家國營和村集體聯合經營的奶牛場。

一開始,奶牛場只有4頭牛。後來,奶牛場規模越做越大,從4頭到10頭,再到50頭,最高峰的時候曾經達到過100多頭的規模。

奶牛場讓生產隊摸到了經營的門路,後來又開起了化工廠、油脂廠、運輸隊等,和改革開放前相比,村民的生活有了起色。但是,農民還是以種地為主要生活來源。此外,雖然這些業態當時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在現在看來,都不能長遠發展。

1998年,劉玉增當選北店村黨支部書記。當時除了少數外出打工賺了錢的人,大多數村民依然住在破舊的平房裡,正發愁怎麼才能帶著村民過上好日子的時候,出現了轉機。回龍觀成為北京市政府批准建設19個經濟適用房項目之一,被命名為回龍觀文化居住區,從明朝就有祖先落戶在此的北店村開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改變。

2001年,北店村近6000畝土地被徵用,建設回龍觀文化居住區,北店村在原址北側選了地塊,蓋起了回遷樓。拆遷、改造、蓋樓、分房,這些事兒在現在看來很常見,但是在2001年還是個新鮮事兒,劉玉增帶著村幹部,一遍又一遍地講道理,把不願意拆遷的村民給說動了。為了給村民爭取利益,劉玉增又帶著村幹部找開發商談判,要來了46畝土地,蓋起了北店時代廣場商業樓,招商引資,不僅解決了村裡900多個勞動力,還將商業出租收益拿到村裡股份分紅。

從2003年開始,北店村正式更名為北店嘉園社區,2200多位村民搬進了新家,每年年底,每位村民都能拿到一筆不少的分紅。雖然比原村往北移了300米,但新蓋起來的回遷樓不僅樓房漂亮、戶型敞亮,小區裡的綠化面積接近40%,文體設施一應俱全,北店村的村民們過上了城裡人都羨慕的幸福生活。

如今,劉玉增雖然已經退休,偶爾還會給村集體出出主意、支支招。閒暇之餘,他最喜歡走出社區,來到這棵老槐樹跟前,跟這位“老夥計”敘敘舊。“它已經守了我們200多年了,我們得好好保護它,讓它繼續看著我們北店村的村民越過越好。”

大事記

●打造中關村科技園區昌平園

1991年11月9日,北京市政府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昌平園區。同年,成立園區辦公室。次年7月1日,舉行昌平園區建設開工典禮。

1994年4月25日,國家科委批准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昌平園區調整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

1999年6月,國務院批准創建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昌平科技園區正式更名為中關村科技園區昌平園。

●建設回龍觀文化居住區

1999年3月,回龍觀成為北京市政府批准建設19個經濟適用房項目之一,被命名為回龍觀文化居住區,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經濟適用房項目,規劃總建築面積850萬平方米,規劃居住人口近30萬。

2000年5月10日,回龍觀文化居住區一期入住。

●建設沙河高教園區

2001年10月,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在昌平沙河地區和房山良鄉地區建設兩個高教園區”,昌平沙河高教園區籌建工作正式啟動。

●從未來科技城到未來科學城

2009年7月28日,由神華集團牽頭建設的國家級能源科技研發機構“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所”奠基開工,這也標誌著未來科技城建設工作正式啟動,在新能源、信息、冶金、節能環保、航空、新材料等關係我國能源發展戰略和重大產業佈局的領域,打造一流科研人才聚集高地,引領科技創新研發平臺。

2017年4月初,未來科技城更名未來科學城,佔地面積較之前增加近3倍,定位也由央企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向全國科創中心主平臺轉變,吸納眾多央企駐足,共享協同創新資源,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中心,樹立起創建中國“硅谷”的藍圖。

本報記者 葉曉彥 J224

昌平區委宣傳部供圖

製圖關印 H25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