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西昌火葬墓

發現西昌火葬墓

1982年春天的一天,一些群眾正在西昌的北山挖掘水渠,此處原為城區居民的墓葬區,想到這個,大家多少還是覺得後背發涼。在挖了40多釐米深的時候,突然聽到清脆的聲響,有人挖到了類似瓦片的東西,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循著瓦片延伸的方向,一個罐子很快便顯現在人們眼前,但是這個罐子無論是形制還是刻在它上面的花紋,都沒讓人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而且除了罐子,周圍並沒有其他的東西,只是罐子的口沿處有個瓷碗覆蓋,取下瓷碗,人們發現裡面另有一個小罐,小罐內除了被火燒過的骨頭外,別無他物。挖掘者周圍很快聚集了一起勞作的群眾,大家一邊觀察這個普通的罐子,一邊在七嘴八舌地議論著,在經過了一番天馬行空的猜測後,這個平凡春天的小短劇也到了尾聲,大家得出了一個一致的結論:這是一個普通的罐子。頓時,挖掘者心裡一落千丈,於是,他略覺得晦氣地把它打爛了。於他而言,他並不知道他的這個簡單的動作意味著什麼。

雖然這個普通的罐子走完了它的歷程,重新與泥土混為一體,但是它的出現還是傳到了有著特殊嗅覺的博物館工作人員耳中。經過工作人員的清理發現,這是一座火葬墓,已經被打碎的罐子即是用來裝死者骨殖的火葬陶罐。另外,清理中發現陶罐內所盛的骨殖,上面寫有紅色的梵文文字和貼有小塊的金箔(均已剝落僅見殘痕)。由於陶罐破碎嚴重,已經不能修復,經仔細辨認,外側大陶罐外表捏塑有蓮花瓣紋飾,小陶罐外為素面,肩部模印有圓形的十二生肖。陶罐為灰色泥陶,火候高,小陶罐內盛有火化後的骨殖。這種大小陶罐相套應是古代棺槨制度葬俗的反映。

經過仔細清理,工作人員找出墓葬範圍,由於墓葬損毀嚴重,墓中的隨葬品僅在清理中發現模印版形陶俑五件、銅金剛杵一件、瓷碗一個、“開元通寶”銅錢一枚,對隨葬品的出土位置已無法弄清。陶俑有5件,灰色陶質,燒製火候比較高,因呈長條版形狀,故稱版俑。俑像高約20、中寬6、厚約2釐米,均為女性像,作執笏侍立狀。頭戴花冠,冠的兩側垂有飄帶,身著圓領寬大的外衣,雙手拱在胸前,下身著長裙未露腳,腰繫帶子,帶穗上打有雙環花結垂露在前面。俑像面部寬圓,具有四川唐代雕塑風格的製作方法是用未乾燥的陶土,在凹模上壓印成像。銅金剛杵1件,合金銅鑄,鑄造工藝極精緻。它隨同入葬的骨殖一起出土。金剛杵長6.5釐米,每一端有尖爪式的四股,下為一小蓮紋座,座下鑄四圈小環。中間連接一直徑2.5釐米的戒指圈。圈的外面一邊,鑄有一朵花紋,花的中部有一未穿的小孔,估計原來可能鑲有一顆小珠子。瓷碗1件。素面無紋,白瓷質。胎質比較薄。高8釐米、口徑1.5釐米、圈足高1.6釐米、直徑4.5釐米。瓷碗出土時碎成十餘塊,經粘對復原。碗的外面以碗底為圓心圈,用墨線繪成八角形,角上填黃色,圓圈內及碗的外表塗紅色顏料。開元通寶1枚。發現時錢幣上遺有紅色的顏料。

其實,此種墓葬類型的發現在西昌並非首次,早在1981年的調查中就有發現,此後1985年又在北山發掘了171座。通過查閱資料可知,骨殖上寫紅色的梵文文字和貼有小塊的金箔,以及金剛杵的使用,都是出現在與佛教密宗有關的記載中,所以火葬墓與佛教密宗有著密切聯繫。而出土的瓷碗,器表所繪的八角形圖案,為西昌南詔、大理時期火葬墓中所常見。另外根據墓葬的結構推定,火葬墓的年代為宋代大理國統治時期。放眼遠觀,火葬墓不是西昌地區特有的墓葬類型,在雲南西北地區分佈有更多的發現。

西昌北山火葬墓的發現為涼山的古墓葬大家庭又增加了一位成員,為涼山的古代文化增添了一筆絢麗的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