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西昌火葬墓

发现西昌火葬墓

1982年春天的一天,一些群众正在西昌的北山挖掘水渠,此处原为城区居民的墓葬区,想到这个,大家多少还是觉得后背发凉。在挖了40多厘米深的时候,突然听到清脆的声响,有人挖到了类似瓦片的东西,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循着瓦片延伸的方向,一个罐子很快便显现在人们眼前,但是这个罐子无论是形制还是刻在它上面的花纹,都没让人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且除了罐子,周围并没有其他的东西,只是罐子的口沿处有个瓷碗覆盖,取下瓷碗,人们发现里面另有一个小罐,小罐内除了被火烧过的骨头外,别无他物。挖掘者周围很快聚集了一起劳作的群众,大家一边观察这个普通的罐子,一边在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在经过了一番天马行空的猜测后,这个平凡春天的小短剧也到了尾声,大家得出了一个一致的结论:这是一个普通的罐子。顿时,挖掘者心里一落千丈,于是,他略觉得晦气地把它打烂了。于他而言,他并不知道他的这个简单的动作意味着什么。

虽然这个普通的罐子走完了它的历程,重新与泥土混为一体,但是它的出现还是传到了有着特殊嗅觉的博物馆工作人员耳中。经过工作人员的清理发现,这是一座火葬墓,已经被打碎的罐子即是用来装死者骨殖的火葬陶罐。另外,清理中发现陶罐内所盛的骨殖,上面写有红色的梵文文字和贴有小块的金箔(均已剥落仅见残痕)。由于陶罐破碎严重,已经不能修复,经仔细辨认,外侧大陶罐外表捏塑有莲花瓣纹饰,小陶罐外为素面,肩部模印有圆形的十二生肖。陶罐为灰色泥陶,火候高,小陶罐内盛有火化后的骨殖。这种大小陶罐相套应是古代棺椁制度葬俗的反映。

经过仔细清理,工作人员找出墓葬范围,由于墓葬损毁严重,墓中的随葬品仅在清理中发现模印版形陶俑五件、铜金刚杵一件、瓷碗一个、“开元通宝”铜钱一枚,对随葬品的出土位置已无法弄清。陶俑有5件,灰色陶质,烧制火候比较高,因呈长条版形状,故称版俑。俑像高约20、中宽6、厚约2厘米,均为女性像,作执笏侍立状。头戴花冠,冠的两侧垂有飘带,身着圆领宽大的外衣,双手拱在胸前,下身着长裙未露脚,腰系带子,带穗上打有双环花结垂露在前面。俑像面部宽圆,具有四川唐代雕塑风格的制作方法是用未干燥的陶土,在凹模上压印成像。铜金刚杵1件,合金铜铸,铸造工艺极精致。它随同入葬的骨殖一起出土。金刚杵长6.5厘米,每一端有尖爪式的四股,下为一小莲纹座,座下铸四圈小环。中间连接一直径2.5厘米的戒指圈。圈的外面一边,铸有一朵花纹,花的中部有一未穿的小孔,估计原来可能镶有一颗小珠子。瓷碗1件。素面无纹,白瓷质。胎质比较薄。高8厘米、口径1.5厘米、圈足高1.6厘米、直径4.5厘米。瓷碗出土时碎成十余块,经粘对复原。碗的外面以碗底为圆心圈,用墨线绘成八角形,角上填黄色,圆圈内及碗的外表涂红色颜料。开元通宝1枚。发现时钱币上遗有红色的颜料。

其实,此种墓葬类型的发现在西昌并非首次,早在1981年的调查中就有发现,此后1985年又在北山发掘了171座。通过查阅资料可知,骨殖上写红色的梵文文字和贴有小块的金箔,以及金刚杵的使用,都是出现在与佛教密宗有关的记载中,所以火葬墓与佛教密宗有着密切联系。而出土的瓷碗,器表所绘的八角形图案,为西昌南诏、大理时期火葬墓中所常见。另外根据墓葬的结构推定,火葬墓的年代为宋代大理国统治时期。放眼远观,火葬墓不是西昌地区特有的墓葬类型,在云南西北地区分布有更多的发现。

西昌北山火葬墓的发现为凉山的古墓葬大家庭又增加了一位成员,为凉山的古代文化增添了一笔绚丽的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