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犯了错,并不是只说“对不起”就可以……

我都已经说对不起了,你还想要怎么样

有一位年轻的老师在工作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学生,做了错事后,很快就道了歉。但当她要求那位学生善后处理时,那位学生居然很不满地回应她“我都已经说对不起了,你还想要怎么样?”让她非常惊愕。

近几年,独生子女的时代伴随着父母教育程度升高,有一种现象,父母开始很少用打骂的方式管教孩子,而倾向于用“讲道理”的方式处理孩子的犯错行为。标准的模式是,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会先要求孩子说“对不起”,然后很仔细地告诉孩子他究竟错在了哪里,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当孩子道了歉,也表示理解及同意父母的说理时,这个管教就结束了。

但是这整个过程中,却缺少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年幼的孩子因为经验不足,原本就很容易犯错。重要的是,当他做错事的时候,父母如何回应他,将影响下一次他犯错时的反应。如果父母在孩子做错事时用打骂的方式回应,这个过程中,孩子处在恐惧的情绪中,很难去对事件本身进行反省。但是,如果孩子做错事时,父母就是要求他道歉,并不断讲道理,孩子可能学到的是:我做错事后,只要说了“对不起”,再被父母训斥一下,其他就没我的事了。把这两种管教孩子的方式比较起来,其实谁也不比谁高明,因为同样都没有达到管教的目的。

让孩子为犯错行为负责

孩子做错事,父母管教的重点应该是让孩子体会到,他做这件事情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更重要的是,他必须为这件事的后果承担责任。例如,孩子因为边吃边玩而摔碎了碗,父母不必火冒三丈、大发雷霆,但是要让孩子负责把打翻的东西收拾干净。父母千万不能代替他收,可以告诉他应该怎么收,盯着他收,但是不收完,就不可以去做其他任何的事。直到他清理完毕为止。下次,他就会知道,吃东西的时候不要胡闹,否则要自己收拾很久。又例如,孩子把别人的玩具弄坏了,父母也不必生气和打骂。但要让他补偿对方,比如,把自己心爱的玩具赔给对方。下次他就会知道,玩别人的玩具要小心爱惜,否则会换来让自己心痛的代价。

如果是不可补偿的状况,例如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打架,把别的小朋友弄伤了。那么,就应该带着孩子去看别人流血的伤口,让他看受伤的小朋友接受治疗的过程,让他看见他是如何造成了别人的痛苦,如果受伤的小朋友需要协助,尽量让孩子动手帮忙。之后父母可以说些道理,但不是训斥,只要真心恳切地让孩子知道,他这样做让父母觉得很难过,以后要怎么做会更好一些。不必打骂 ,不必过度说理,重点是要让孩子有真实的体验,真真切切体会到这样做的后果。孩子就会认识到:为什么我不要再做这样的事,因为我要付出代价,因为我造成了伤害。

做错事,从来都不是说声“对不起”就可以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