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面對40萬趙軍降卒,白起除了屠殺,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論及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幾大戰役,秦國大敗趙國的長平之戰,榜上有名。長平之戰,是秦趙之間一個決定性的戰爭,在取得勝利後,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歷來被詬病,白起揹負上千古罵名。

長平之戰,面對40萬趙軍降卒,白起除了屠殺,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那麼,長平之戰後,白起面對著四十萬的趙國降軍,一定要選擇全部坑殺嗎?有沒有一個更好的辦法去解決。

長平之戰,面對40萬趙軍降卒,白起除了屠殺,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其實,是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的,這四十萬降軍,非殺不可。

在長平之戰前,秦國雖說經過秦穆公的三代經營,在七國之中實力最為強大,但是並不沒有之後“橫掃六合”的實力。尤其是面對趙國,這個武力不遜於秦的國家,是沒有達到碾壓的優勢。秦國曾三次攻打趙國,兩次被趙國打敗趕回去,一次中途夭折。

長平之戰,面對40萬趙軍降卒,白起除了屠殺,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在這樣的背景下,長平之戰,秦軍不能稱為完勝,甚至“險勝”,只能稱為“慘勝”。“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這是史書真實記載。此時40萬俘虜,如果不直接殺死,秦國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去管制這股外來力量。

如果不坑殺這些俘虜,白起只剩下接納這些俘虜,有2種決策。

長平之戰,面對40萬趙軍降卒,白起除了屠殺,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第一就是將這些趙軍打散,納入秦軍,但這樣做的風險極大,其一,這些俘虜不是牆頭草,是經過大戰,在彈盡糧絕情況下還堅持了46天的軍人,且他們的家人都在趙國,趙國未滅,這些人豈會倒戈相向,攻打自己的家人。

一旦這40萬人恢復過來,趙國有所呼喚,秦軍就面臨內憂外患的境界了。況且,這40萬人的安置也是問題,最起碼糧草就是問題了。

長平之戰,面對40萬趙軍降卒,白起除了屠殺,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第二就是將40萬軍收納進秦國的戶籍裡,以作為生產力。這措施,咋一看起來是很合理的,既不用殺人,又不擔心造亂,還能增加生產力。但實則忽視了戰爭的實質意義。

戰國時期,鐵器得到了發展,農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口也暴漲,土地資源緊張。戰國時期的戰爭目的就在於吞併,不似於春秋時期的爭霸,吞併的意義就在於實現土地擴張,緩解土地與人口的矛盾。

長平之戰,面對40萬趙軍降卒,白起除了屠殺,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而長平之戰,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僅僅是戰場上的,土地沒有增加一寸,現在又要增加40萬人來分土地,秦國國內矛盾將會不斷升級。參考近現代東歐難民問題,就可以瞭解。

長平之戰,面對40萬趙軍降卒,白起除了屠殺,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除去上面兩種理性思考,在戰場上不殺這些俘虜,白起也難以控制住住秦軍士兵,在包圍住趙括的四十餘萬趙軍後,趙括曾多次拼死反抗,歷史上的趙括其實是很有軍事才能的,圍困46日後,趙括仍“出銳卒自搏戰”,造成了秦軍自出站以來最大的損失。

長平之戰,面對40萬趙軍降卒,白起除了屠殺,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在趙括被射殺後,趙軍投降,秦軍也進入了恐懼和仇恨的心態之中,面對40萬降軍,充滿恐懼,同時又為死去的兄弟兵無法釋懷。促使白起做出“挾詐而坑殺之”,這也是白起所不能抵抗的。

長平之戰,面對40萬趙軍降卒,白起除了屠殺,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要知道,在史書上說“坑殺”,其實從遺蹟來看,並非使用坑來殺俘虜,遺蹟骨骸上斬斫痕跡、箭簇,甚至是無頭的白骨比比皆是,足證並非活埋,乃是刀劈箭射的大屠殺。

迴歸正題,面對40萬的趙軍俘虜,白起是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只能剩下屠殺這一方法。

長平之戰,面對40萬趙軍降卒,白起除了屠殺,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實際上,白起自此之後也是備受煎熬,自殺之前,就曾道“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