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清正廉潔的故事

悲天憫人 聖人情懷

王陽明清正廉潔的故事

明正德四年(1509)秋天,一吏目帶其子和僕人,自京城來準備去南邊上任。行至龍場(今修文縣城),由於3人因長途跋涉,頂風霜,冒雨露,又飢又渴又勞累,加上筋骨疲憊,又被瘴癧侵襲,行至蜈蚣坡時,吏目、其子和僕人先後死於蜈蚣坡。王陽明聽說後,想到三具暴露的屍體無人收殮,惻隱之心油然而生,便帶領兩個童子拿著畚箕和鐵鍤,親自到蜈蚣坡將三具屍體掩埋,並作《瘞旅文》祭奠。文中對客死路旁的主僕3人表示深切的同情,也流露出對自己命運的無限感傷。然王陽明認為,為人應該大義凜然,無私無畏,人生不應為升官發財去忙碌奔逐,為財喪身,不論面對任何艱難險阻,都不應該憂心忡忡,垂頭喪氣,要力爭自立自全。

貴州宣慰使安貴榮擔心水西驛傳為朝廷腹心,對自己不利,準備減去龍場九驛,王陽明致書給他剖析弊端,“夫驛,可減也,亦可增也;驛可改也,宣慰司亦可革也。”使安貴榮省悟,放棄了減驛的計劃。水東苗族酋長阿賈、阿扎聚眾造反,進逼貴陽,安貴榮不出兵阻擋,王陽明再次致書安貴榮,陳述利害:“今播州有楊愛,愷黎有楊友,酉楊、保靖有彭世麒等諸人,斯言苟聞於朝,朝廷下片紙於楊愛諸人,使各自為戰,共分安氏之所有,蓋朝令而夕無安氏矣。”勸其出兵,平息了一場大亂。使廣大人民避免了一場災難,維護了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安定。王陽明謫居龍場期間,與地方官員關係融洽,和當地民族友好相處。他尊重、愛護龍場人民,龍場人民也因他的人品風範而十分崇敬他。

正德十二年(1517)五月,王陽明在征伐龍南三浰時,深知造反的“亂民”是被官府所迫,或是被大戶所侵,或是被豪強所奪,使得民不聊生,一時錯起念頭,誤入其中,才起來到山中造反搶劫。後來不敢出山,此等苦情,亦甚可憫。”於是採取“重撫輕剿”的方略,將造反的“亂民”包圍在山洞中圍而不剿,又派人送去米糧、酒肉、銀錢、布匹等物品進行安撫。並張貼告示,對造反的“亂民”動之以情,陳之以利害,使很多“亂民”頗受感動,致多部頭領率部投誠。

王陽明要求部屬視民如子。在總督廣西等四省軍務時,作《行潯州府撫卹新民牌》雲:“各官務要誠愛惻怛,視下民如己子。處民事如家事,使德澤垂於一方,名實施於四遠,身榮功顯,何所不可。如其苟且目前,虛文抵塞,欺上罔下,假公營私,非但明有人非,幽有鬼責,抑且物議不容。”正是從這樣的思想出發,他處置思田之亂,極力主張招撫,雖然他深知這樣做,大拂喜事者之心,但他認為欲殺數千無罪之人,以求成一己之功,仁者所不忍為。

為民祈雨 誠感百姓

王陽明清正廉潔的故事

正德十一年(1516)末和十二年初,王陽明巡撫江西南安、贛州,福建汀州、漳州時,當地已經三個月沒有下雨了,王陽明作為地方的父母官,為了緩解罕見的旱情,為民所想,他也參與到自己一貫所看不起的求雨活動中來,他在《祈雨辭》中,焦慮之情也透諸文字。如像古代那些以一身承擔責任的君主,他希望上天有什麼懲罰的話全部降臨到自己身上,不要為難無辜的百姓。

嚴重的旱情終於在王陽明剿滅匪寇,準備班師的那幾天得到了緩解。一連下了三天的大雨,面對這場盼望已久的大雨,王陽明非常興奮,為此作了《喜雨》三首,他的歡欣之情在這三首詩裡得到完全的表露。從這些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王陽明愛民如子的高尚情懷。當然對農家來說,及時雨更是令他們興奮,王陽明在詩裡描摹他們的歡樂之情,與民同慶,喜於言表。

正德十二年三月,王陽明在上杭縣屯兵之時,上杭大旱,田焦地裂,百姓正苦於無水耕作。王陽明應官民之請,在駐地(察院行臺)率眾祈雨,果然,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雨,雨後,王即親率軍兵到各處清剿“餘寇”,雨雖然下了,但卻不能滿足農業耕作的要求,“民以為未足”。讓百姓感到驚訝的是,當他回軍上杭時,竟又連降三日三夜的大雨,上杭仕民稱之為“時雨”。他登上城南之樓觀察農事,只見“山田旱久兼逢雨,野老歡騰且縱歌”,也許是百姓的情緒感染了他,他欣然將這次行軍與祈雨的經過書寫在察院行臺牆壁上,本地官紳也請求把祈雨之堂命名為“時雨堂”。但他對於求雨的認識,終歸於“民”與“誠”兩字而已。若干年後,他在《答佟太守求雨》一文中是這樣說的: “古之歲旱,則為之主者減膳撤樂,省獄薄賦,修祀典,問疾苦,引咎賑乏,為民遍請于山川社稷,故有叩天求雨之祭,有省咎自責之文,有歸誠請改之禱。……未聞有所謂書符咒水而可以得雨者也”。 “僕雖不肖,無以自別於凡民,使可以誠有致雨之術,亦安忍坐視民患而恬不知顧,乃勞執事之僕,僕豈無人之心者耶”。 “執事其但為民悉心以請,勿惑於邪說,勿急於近名。天道雖遠,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

體恤民情 不苛重賦

王陽明清正廉潔的故事

王陽明認為,人民是國家的根本,作為統治者,應體恤人民生活的艱難,解民倒懸。正德十四年(1519)三至七月,江西大旱,又遇宸濠叛亂,民困極度,王陽明向皇帝疏請放寬租稅,未獲批准。十五年自春入夏,又遭水災。三月王陽明上奏摺《乞寬免稅糧急救民因以弭災變疏》雲:“今歲額之催,交兌之促,皆其職之使然。但民者邦之本,邦本一搖,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他要求武宗軫念地方塗炭之餘,人民困苦已極,思邦本之當固,慮禍變之可憂,下令戶部將正德十四、十五年江西省的稅糧悉行寬免,以使人民漸回喘息,修復生理。在同年五月的《計處地方疏》雲:“臣惟財者民之心也;財散則民聚。

民者邦之本也;本固則邦寧。故文帝以賜租致富樂之效,太宗以裕民成給足之風。君民一體,古今同符。”王陽明又先後三上奏疏,請寬租稅,均未獲準。他便把朱宸濠侵佔百姓的田地房屋歸還本主,變賣餘下土地財產救助饑民和替代災民交稅。

王陽明到各地平亂時,堅持反對朝廷調用大批軍隊進剿,以免殺伐過重,又因各地窮困極重,大兵一來,各種費用又要攤派到老百姓頭上,給各地區帶來新的災難。奏請從實際出發,“一寨可攻則攻一寨,一巢可撲則撲一巢”,“量其罪惡之深淺而為撫剿,度其事勢之緩急以為先後”,向上直言“若復加以大兵,民將何以堪命”。另外,在籌措軍資方面,認為“貧民則窮困己極,勢難復徵”,建議請發內帑。在福建上杭時,並將上繳分派到州與各縣衙的上杭河稅作為用軍之費。屯兵上杭,不勞民力,不取民財,不重累商人。

一身正氣 剛正不阿

王陽明清正廉潔的故事

王陽明痛恨不走正道的人,即使在絕境裡,也不會卑躬屈膝,而是靠堅持正義,靠自己的人格魅力使對方折服。正德元年(1506),年僅15歲明武宗繼位後,當時為太監劉瑾、馬永成、谷大用、張永等“八虎”專權,朝政紊亂。十月,明孝宗的顧命大臣,大學士劉健,謝遷等聯合上疏,請誅“八虎”,卻被劉瑾矯旨罷職。南京戶科給事中戴銑、四川道監察御史薄彥徽等二十一人,或獨自具名,或幾人聯名,上疏請求保留劉等二十一人,或獨自具名,或幾人聯名,上疏請求要求起用劉健、謝遷二人。又被劉瑾矯旨將他們解京入獄。最後皇帝將這二十一人全部逮捕,各廷杖三十。戴銑死於杖下,蔣欽三次被杖,三天後死在獄中,薄彥徽數被杖打後除名,不久卒。當時朝中文武百官無人敢言。是時任南京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浩然正氣,冒死救援。他上《乞宥言官去權奸以章聖德疏》,提出希望皇上“寬恕赦免直言規勸的官員,罷免除掉弄權作惡的奸宦”的意見,將矛頭直接針對劉瑾,因而觸怒了當時把持朝中大權的太監劉瑾,結果被劉瑾矯旨當朝廷杖40大板,打得皮開肉綻,昏死過去又甦醒過來,然後被關進監獄中一個多月,後來又被劉瑾假傳聖旨,十二月被貶謫到貴州龍場(今修文縣城)當驛丞。

王陽明在陽明洞創辦龍崗書院期間,貴州都御史王質派差人到龍場,差人仗勢欺人,凌辱王陽明,不料卻引起當地苗彝諸鄉民的公憤,與他友好相處的當地民族朋友看見後很氣憤,他們把差人圍困起來羞辱痛打,最後將差人趕出龍場。差人向王質告狀,王質聽說後大怒,向按察副使毛科告狀,要王陽明認錯謝罪,毛科從中調解,要王陽明去給王質道歉,王陽明不畏強權,拒不謝罪,寫信給毛科說:“差人至龍場陵侮,此自差人挾勢擅威,非太府使之也。龍場諸夷與之爭鬥,此自諸夷憤恨不平,亦非某使之也。然則太府固未嘗辱某,某亦未嘗傲太府,何所得罪而遽請謝乎?”王陽明義正詞嚴地回絕,表現了他剛正不阿的氣節。

正德十四年(1519)九月,王陽明希望能夠將已經擒獲的寧王朱宸濠送到南京,在那裡舉行獻俘儀式。然而正德皇帝朱垕照同意提督東廠江彬的意見,“千里迢迢帶領大軍到此,怎麼能夠空手而歸!”叫王陽明把朱宸濠“放回鄱陽湖,陛下再抓一次!”以顯皇威。王陽明認為“一旦皇帝和十萬大軍進入了江西,以戰後的混亂局面,其給養必然無法供應。養兵要管飯,沒飯吃了就會去搶,到時局勢必然混亂不堪。”非常正直的王陽明堅決不同意,便把朱宸濠送到了稍微正直一點的太監張永那裡,要張永把朱宸濠獻給朱垕照。

王陽明清正廉潔的故事

品行端正 清正廉潔

王陽明一生不向當權者送禮,也不收受誰的禮物。貶謫在龍場住陽明洞期間,生活特別艱苦,貴州宣慰使安貴榮知道後,多次派人奉送衣食住行等所需物品和金銀、布匹、鞍馬等。王陽明再三推辭不過,只好收下簡單的油、鹽、柴、米生活用品,把金銀、布匹、鞍馬如數送還。

正德十四年(1519)九月,王陽明把已經擒獲的寧王朱宸濠帶到杭州,提督東廠江彬為奪功績,派遣一錦衣衛去杭州要人。王陽明已把朱宸濠送到了太監張永那裡,錦衣衛來沒人要錢,王陽明沒有錢,即使有錢他也不想給,但是礙於面子,他還是給了五兩銀子。錦衣衛看著這點銀子,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極為憤怒,把銀子砸在地上,揚長而去。王陽明說“我怕閣下來去辛苦,特備薄禮,沒想到閣下竟如此廉潔,居然分文不取!我這個人沒有別的用處,就是會寫文章,今後必定為閣下寫一篇文章,讓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閣下的高風亮節!”所謂“閣下如此廉潔””是給他臺階下,顧及他的面子,這是軟的。所謂“我沒有別的長處就是會寫文章”,是在警告他,你要敢亂來,就寫一篇罵你的文字,讓天下人都知道你的惡行。這是硬的。王陽明清正廉潔,不願送禮,但麻煩一樣會自動找上門。面對著要麼送禮,要麼捱整的困局,王守仁用一種近乎完美的方法解決了問題。他堅持了原則,也躲過了麻煩。

王陽明多次上疏請求辭免皇帝的賞賜,正德十六年(1521),王陽明因平定漳州、贛州之亂和寧王朱宸濠叛亂有功,於六月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十二月封“新建伯”,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兼任兩京兵部尚書,照舊參贊機務。並給與誥券,子孫世世承襲。皇帝特地派遣官員前去獎賞慰勞,賜以銀幣,犒賞以羊酒。派遣官員賞賜王陽明金銀錢幣、華麗的絲織物給予慰勞。並歲支祿米一千石,三代並妻一體追封。王陽明多次上疏請求辭免。

南宮策士問鄉愿狂者之辨。王陽明曰:“鄉愿以忠信廉潔見取於君子,以同流合汙無忤於小人,故非之無舉,刺之無刺。然究其心,乃知忠信廉潔所以媚君子也,同流合汙所以媚小人也,其心已破壞矣,故不可與人堯、舜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