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至1935年初,黨中央領導層圍繞中國革命軍事路線、戰略方針轉變先後召開了通道、猴場、黎平三次會議,確定了正確的戰略轉移方向和作戰方針,糾正了黨的“左”傾錯誤,改組了黨的領導成員,逐步確立了毛澤東對黨和軍隊的領導權,保證了中央正確軍事路線的執行,為即將召開的遵義會議做了準備。
實現“轉兵”的通道會議
1934年10月,中央機關與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撤離,計劃與紅二、六軍團會合湘西,然後再創建新的根據地。在此戰略轉移過程中,由於黨的主要負責人博古及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等人不懂軍事,錯誤指揮,致使紅軍遭受了巨大損失,在連續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並渡過湘江後,紅軍人數從最初撤離時的8.6萬減少到3萬餘人。但危機並未解除,紅軍仍然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蔣介石調集了10倍於紅軍的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在這樣的局勢下,需要中央領導層作出究竟向何方轉移的重要決策。
12月12日,紅軍到達湖南通道後,中央軍委決定召開緊急會議討論紅軍戰略轉移的前進方向問題,博古、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和李德等人參加會議。失去紅軍實際領導權的毛澤東,受周恩來邀請,也列席了這次會議。大家意見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博古、李德仍堅持原來計劃,應該“依靠二軍團的根據地,再加上賀龍和蕭克的部隊,就可以在廣闊的區域向敵人進攻,並在湘黔川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帶創建一大片蘇區。”二是列席會議的毛澤東根據當時困境作出的調整計劃,建議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放棄與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併力求說服博古等領導人。毛澤東的見解卓越非凡,他在中國革命的內外交困之際,再次展現出力挽狂瀾於既倒的能力。他的轉兵主張更是得到了張聞天、王稼祥、周恩來等大多數人贊同與支持,但李德、博古等人仍堅持原定計劃與二、六軍團會合。
由於中央領導層意見不統一,通道會議雖然通過了毛澤東的建議,但未能對戰略轉移大方向作出決定。會議結束後的當日19時半,中革軍委發出“萬萬火急”電令,規定:“我軍明十三號繼續西進的部署”,命令部隊攻佔黎平,打開入黔通道,實現了從北上到西進的“轉兵”。
在戰略轉移的大方向問題上,通道會議雖然沒有取得一致意見,但為隨後黎平會議決策紅軍戰略計劃轉變作了必要準備,促進了這個問題的解決。會議果斷地決定中央紅軍進入敵軍力量比較薄弱的貴州,從而避開強敵,既避免了紅軍遭到進一步的損失和消耗,又為紅軍贏得了相對喘息的時間,更為改變紅軍進軍戰略方向邁開了正確的第一步,是紅軍從失敗走向勝利的起點。
轉變戰略的黎平會議
1934年12月15日,中央紅軍佔領黎平,按照之前的軍事計劃,部隊還是要向湘西轉移。通道會議雖然在行軍路線上作了一些調整,決定進軍貴州,但未從軍事戰略、組織領導和政治策略上作根本性轉變,黎平會議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而召開。這也是中央長征以來召開的首次政治局會議,由周恩來主持,李德因病未參加會議。
與會者激烈爭論了紅軍進軍路線問題,首先發言的是博古,他始終認為共產國際同意的決定,不能打絲毫折扣,所以一定要進湘西同二、六軍團會合。毛澤東力主紅軍應改向黔北進軍,在黔邊地區創建以遵義為中心的新根據地,從而徹底放棄原來的行軍方向計劃。王稼祥、張聞天、朱德和周恩來等人尖銳批評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軍事路線,非常贊同並支持毛澤東的主張。會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徹底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
會議之後,李德看到周恩來送去的黎平會議決定譯文,非常生氣,與周恩來發生了激烈爭吵,兩人針鋒相對,周恩來更是拍案而起,把擱在桌上的馬燈都震起來熄滅了,工作人員趕緊再次點燈。
在轉變戰略決策上,黎平會議起了關鍵性作用。毛澤東的正確軍事路線被採納和執行。博古、李德等人頑固堅持的錯誤軍事路線被否定和停止。黎平會議之後,關於中央政治局的新決定,中革軍委立即轉發並要求各軍團首長將其傳達到師及梯隊首長,同時立即對部隊進行整編。12月19日,中革軍委做出《關於執行中央政治局十二月十八日決定的決定》,將分為左、右兩個縱隊向黔北地區中心遵義方向前進。
黎平會議作為長征以來首次黨內最高級別會議,誠如胡錦濤所言:“黎平會議在黨和軍隊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更為重要的是,黎平會議以中央政治局名義真正結束了自1931年贛南會議以來毛澤東在中央領導層嚴重受排擠和被邊緣的狀況,一箇中央絕大多數領導人支持、擁護毛澤東正確主張的嶄新領導局面開始形成。
奠定基礎的猴場會議
1934年的最後一天,中央紅軍伴隨著漫天飛舞的大雪,到達貴州甕安猴場。這座繁榮的商鎮到處洋溢著歡樂氣氛。時任紅三軍團四師三營營長張震回憶,大家的情緒都很熱烈,每個單位都舉行會餐,還實行了團體拜年,殺了兩頭大豬,加上羊肉、雞肉,吃了六大盆菜。不難看出,絕大數基層官兵都沉浸在新年的喜悅之中。但對於中共中央高層領導毛澤東、周恩來、李德、博古、王稼祥、張聞天等人來說,他們並未有任何放鬆與歡喜。因為紅軍走向哪裡才能突破國民黨重兵包圍的問題,一直縈繞在他們心頭。
為確保黎平會議制定的軍事路線能正確實施,糾正博古、李德錯誤影響,1934年12月31日下午至次日凌晨,在貴州甕安猴場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張聞天、李富春、李德、博古和伍修權(翻譯)等人參加,博古在會議一開始,就提出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建議,毛澤東則堅持中央紅軍必須放棄這一念頭,並做了詳細說明,此時再回兵湘西已無可能,前面有烏江天險,後面有數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左側有跟貴陽交界的清水江,實際上彼時的紅軍已經處於一個危險的三角形地帶。
會議通過深入討論,發展和完善了創立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新根據地、轉兵貴州、進軍黔北的戰略方針,做出了北渡烏江向遵義方向前進的《中央政治局關於渡江後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為遵義會議確定毛澤東的主要領導地位奠定了堅實基礎。
周恩來後來曾說,猴場會議是遵義會議偉大轉折的前夜。在長征途中,軍事路線不僅關係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生死存亡,還關係中國革命的前途與未來,制定正確的戰略作戰方針是中共領導層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從通道會議,到黎平會議,再到猴場會議,均緊緊圍繞這個重要問題進行討論,在思想上、軍事上和政治上做出的各項行動與決策,都為即將召開的遵義會議做了準備。這三次銜接轉折的重要會議,共同構成了那場偉大轉折——遵義會議的前奏。
閱讀更多 河北共產黨員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