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你不愛孩子,就怕你愛錯了孩子!


不怕你不愛孩子,就怕你愛錯了孩子!

前些天接寶貝時,發現門口已經沒有家長在等,飛快跑進去,寶貝看到我非常開心的跑過來。

第一句話就是安慰我:“媽媽,我知道你沒有遲到。”寶貝的變化讓我欣慰無比。

放在以前,看到有同學被接走自己還留著,她心裡就特別害怕媽媽不愛自己不要自己不來接自己了,非常沒有安全感。但現在,她卻反過安慰我。

這一年多巨大的變化,和我反反覆覆告訴她,“寶貝是爸爸媽媽最愛最重要的寶貝”,並且讓她感受事實的確是如此,有著極大的關係。

這和《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一書中優質教育ABC,其中A——接受,即你應該總是能夠讓你的孩子感受到你愛他們的理論,如出一撤。


不怕你不愛孩子,就怕你愛錯了孩子!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是一本理論和實踐都非常強的書籍。作者艾麗卡.雷斯切爾是芝加哥大學心理和人類發展系的博士,也是麥肯錫的諮詢顧問,更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她在加州大學等機構創辦了廣受歡迎的父母教育研討班,並撰寫大量關於孩子和家庭教育的文章,還在新西蘭奧克蘭開辦了一傢俬人心理診所。

她從心裡學家的角度,奉獻了75條黃金法則來協助父母們,培養自己孩子的情感和社會能力。這本書你可以當一本育兒手冊,需要哪個法則直接查閱即可,不用從頭到尾翻一遍找重點。在書中,每一章的最後,都有“教你這樣做”的tips,非常貼心。

不怕你不愛孩子,就怕你愛錯了孩子!

這75條法則,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基礎,但不能全部照搬,因為每個孩子年齡不一樣,每個當下孩子和父母的情緒變化也不一樣,所以要根據具體情境來靈活運用所有的法則,不能一條路走到黑。

整本書可以概括為優質教育ABC,A表示“接受”(Acceptance),B表示“界線”(BoundariesConsistency),C表示“一致性”(Consistency)

一、a表示接受

接受的核心是無論何時,你都要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而且是全方位的,包括語言、行為和舉止。也就我們常說的無條件的愛

1、區分孩子本人和他的行為

很多父母把孩子的行為等同於孩子本身,會告訴孩子,如果你不好好聽我的話,我就不愛你了。

這麼輕飄飄一句話,對於弱小完全依賴父母的孩子來說,卻是一種巨大的打擊,特別是經常這麼說的父母。孩子會變得極沒有安全感;變得唯父母命令是從,沒有自己的主見;變得做事小心翼翼看人臉色;變得自己不願意接納自己,也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

這裡要敲重點:要讓孩子感覺到你永遠愛他們,即使你不喜歡他們的某些行為和選擇。

你要把他本人和他的行為及選擇區分開來,不能混為一談。

儘量不要說:“如果你不好好吃飯,媽媽就不愛你了”這樣的話,可以改為:“媽媽很愛寶貝,但是媽媽不喜歡你不好好吃飯這個做法。”

要時刻提醒自己,孩子本人和孩子的行為不是一回事,把你的愛和情感聚焦在孩子的人格上,然後實事求是處理他的錯誤行為。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並不會因為他犯錯而減少。

不怕你不愛孩子,就怕你愛錯了孩子!

管教是可以用愛的方式來進行的。

2、所向披靡的同理心

同理心廣泛應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是我們良好人際關係奠定的基礎。一個高情商的人基本都是富有同理心的人。

同樣的,在親子關係中,同理心的作用顯而易見。

緩解緊急事態,迴避或驅散衝突。

讓孩子有被理解的感受。

創造情感上的安全感。

如果你與孩子之間有衝突,不要去說教,運用同理心會讓你所向披靡,一切矛盾都可以化指柔。

舉個例子,孩子要去朋友家玩,但要先完成自己的家務活,他就顯得很煩躁。

這個時候如果你說:“這個家務活本來就是你該做的,你肯定要先做完才能去。”

雖然你說的是對的,但孩子逆反心理就會很大。

但如果你能感同身受他的感受,說:“我知道你很不開心,因為要做完家務活才能去蒂姆家玩(承認孩子感受)。我能理解你為什麼這麼沮喪,因為當我需要等一段時間才能去做我特別想做的事情時,我也會感到不開心。”(確認這種感受)

孩子聽罷,覺得父母是理解和認可自己的,內心壓抑的情緒得到釋放,心裡自然舒服很多。

不怕你不愛孩子,就怕你愛錯了孩子!

這時如果父母加以時間管理的引導,孩子就會盡快做完家務,好早點可以去朋友家玩。

同理心,最重要一點就是要聚焦於對孩子的理解上,說出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去說理由。

作者艾麗卡.雷斯切爾說:“父母要幫助孩子學會如何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這是幸福和成功的基石。”

3、父母不要掩飾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很多父母在公司遇到不順心事情,回到家情緒不高漲。孩子問父母是否不開心時父母又說沒事兒,雖然這種行為是愛的動機,但效果卻適得其反。

書中講到:當你看起來心事重重,又告訴孩子沒事兒的時候,這種言行不一致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和震驚。因為年紀再小的孩子都能意識到情緒,辨識出壓力,體會到同理心。但當他們的直覺被最信任的成人否定,並且多次反覆否定,就會讓他們難以相信自己的感覺。

敏感一些的孩子,還擔心自己做錯什麼事情,讓父母不高興。

如此一來,所謂愛的動機,非但不是為孩子好,反而會害了孩子。

所以,父母如果有情緒,就不要掩飾,而是用一種與孩子年齡相匹配的方式,表達出來。

比如針對3歲的孩子,可以說:“寶貝我現在很生氣,因為今天在工作中發生一些事情,讓我很心煩。如果我現在對你態度有些不好,是因為這個原因,和你沒有關係。”

針對12歲的孩子,可以說:“寶貝我今天有點心煩意亂,情緒也不好,請給我一些空間。因為今天在公司遇到一些事情,讓我感到很沮喪,我要想想如何應對這種情況。”

你如何處理工作中給自己帶來的影響,以及這種情緒下如何與家人溝通,都將成為孩子日後的模板。

二、b表示界限

每個人都需要分寸感和界限感。書中講到,在一個預期和規則既清晰又合理的家庭裡,孩子們最終會感受到家庭帶來的安全感。

1、教會孩子區分目標和方法

當你正在忙著做飯和端菜時,孩子卻在一旁吵著要喝牛奶。如果是用心的父母,就會通過這件事區分孩子的目標和方法,並告訴他如何操作。

這個案例中,孩子的方法是吵鬧,希望達成的目標是喝上一杯牛奶。

不怕你不愛孩子,就怕你愛錯了孩子!

你需要告訴孩子,想喝上牛奶的目標,通過吵鬧這樣的方式來獲取,父母是不認可的。

告訴他,等媽媽把菜端好放到桌上騰出手了,再幫他衝牛奶,但不可以吵鬧。

這只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父母如果遵循將目標和方法區分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定會讓孩子也養成終身受用的處理問題的好習慣。

2、糾正孩子錯誤行為的同時,給孩子指明方向

管教孩子目標之一就是讓他們知道不良行為,是不可以被接受的。

比如,關於紅燈過馬路這種危急生命的行為,父母自然再三告知,但有一種情況很多家長卻習以為常。

比如,當孩子不高興時對你大喊大叫,你卻在保持克制的情況下還與孩子溝通,這無意中就是在默認:孩子可以通過大喊大叫的方式進行溝通和對話。

最好的辦法是父母立即停止對話,等雙方都平靜之後再來溝通。因為當父母的回應和行為符合孩子預期時,他就會重複這個行為。

不怕你不愛孩子,就怕你愛錯了孩子!

另外,孩子要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罰。

比如不聽話愣是在客廳裡踢球,把花瓶打碎了,就要承擔一天或幾天不能玩球的懲罰。但是懲罰要有合理性,太大的懲罰孩子做不到,太小又起不到作用,所以懲罰時要斟酌好。

父母要時刻記住:懲罰不是目的,讓孩子成長才是。

3、讓孩子尊重、關心和友善的對待家長

孝道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但現在不少家庭孩子卻是小霸王。

他們很多事情都要依著自己,好吃的自己霸佔著,不高興時會打父母,對父母出言不遜,或者朝父母發火等等。如果從小習慣了這樣的模式,長大後也難以成為一個孝順的人。

而造成這一切的是父母自己。是父母無意識間,日復一日對孩子的縱容造成的。

如果身在局中看不清楚,那就跳出這個框框:假設孩子一生氣就發火的溝通方式,就是日後與他人溝通的模式,你是否可以接受?

如果不可以,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立即停止與孩子溝通,等平靜後,實事求是指出孩子的錯誤在哪裡,為什麼是錯的,以及如何改正。


不怕你不愛孩子,就怕你愛錯了孩子!

用充滿愛的言語和行為,告訴孩子,他這樣對待爸爸媽媽的方式,讓爸爸媽媽不舒服,甚至感到難過。要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和友善的對待父母和他人是一種美德。

三、c表示一致性

一致性意味著說到做到,你的行為是可預測的。

有一個概念是地心引力,也就是你扔某個東西,但由於某種原因,沒有落到地上,你可能會繼續扔看是否會發生同樣驚奇的情況。同樣的,孩子也會這樣去試探父母底線。

1、言出必行

這個規則包含了兩層意思:

第一,如果你不能或者不會強制執行你對孩子制定的規則,那就不要制定這樣的規則。

第二,遵守你的承諾。

在這兩個前提下制定言出必行的規則,會讓你成為一個有權威、有榜樣力量、帶孩子變得輕鬆不少的家長。

言出必行最大的好處是,最大限度減少孩子對你邊界的挑戰,帶孩子自然省心很多。


不怕你不愛孩子,就怕你愛錯了孩子!


2、培養自我意識

培養自我意識是建立自我覺察的必經之路。

就如書中所講,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情緒誘因、假設和預期等,那麼就很難承認我們的錯誤,做出有效的回應。

比如當我們和孩子打招呼時,他沒有搭理你,這個時候你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和身體方面有什麼樣的變化,如果認為“他無視我”,那你可能就會感到沮喪,甚至惱火,但如果你認為“他是專注於手上的事情,沒有聽到我說的話”,那你就會變得更有耐心。

時常去關注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的言行和內心達到一致性,是一種修煉。不管是在親子,還是在其他的關係當中,都一樣重要。

3、行為連貫一致

此規則和言出必行類似,當我們行為連貫一致時,孩子教育中很多困惑就會迎刃而解。

比如網上有一個媽媽就把這個規則運用得如火純青。

這個媽媽從小在孩子眼裡都是說話算數的人,所以在很多家長和孩子鬥智鬥勇焦頭爛額時,她就顯得輕鬆很多。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她就一定會把飯收起來,兩餐中間除了喝水,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吃。所以她孩子吃飯問題從不用操心。

再比如孩子不好好做作業,她就要剝奪孩子做作業的權利。因為孩子知道她媽媽言出必行,後果只能自己承擔,所以就抓緊時間做作業。

運用這個規則需要注意底線,就是不要制定你不能或不願意執行的規則,不要施以你不能或不願意執行的處罰。


不怕你不愛孩子,就怕你愛錯了孩子!

在地產行業有一句格言:真正重要的是地段,地段還是地段。類似的,親子教育中,最重要的是關係,關係還是關係。

一段關係就像是兩個人在跳舞,一個人改變了舞步,另一個人也必須跟著變,如此才能和諧統一。

但優質父母並不是完美的父母,關係出現問題時不要過於自我審判和焦慮,因為教育孩子不是天生就會,它是一項可以後天習得的專業技能。我們需要從錯誤中學習,努力做到知行合一,通過自己不斷地成長來調整與孩子的舞步,達到同頻,共舞精彩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