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跟「岡仁波齊」相媲美,爲什麼排片只有0.6%?

可以跟「岡仁波齊」相媲美,為什麼排片只有0.6%?

上天再賜點排片

中國一直不缺講述西藏故事的優秀電影。

時間隔遠一點的,比如時隔十一年重新出山拍片的田壯壯老師的成名作《盜馬賊》。

比如前幾天登頂熱搜的寧靜老師主演的《紅河谷》。

時間離近一點的,比如張楊的《岡仁波齊》、《皮繩上的魂》。

藏區一直以來都給人一種神秘、浪漫的感覺。

對於我們來說,西藏有幾個關鍵詞“驢友們打卡必經之地”、“朝聖”、“藏教”、“哈達”,這幾個關鍵詞就變成了關於西藏的幾個符號。

上面幾部作品都是內地導演眼中的西藏,抽象的藏區。

可以跟「岡仁波齊」相媲美,為什麼排片只有0.6%?

拿《岡仁波齊》來說,講的是藏民去拉薩朝聖的故事,但還是對於西藏文化的奇觀化展示。

畢竟是這些作品都是來自於內地導演,都會以一種仰視的視角來觀察。

而以萬瑪才旦、松太加為核心的,出身於藏區的本地導演,是以平視的視角來描繪自己身邊的故事。

我今天說的電影,就是藏族導演松太加的作品——

《阿拉姜色》

可以跟「岡仁波齊」相媲美,為什麼排片只有0.6%?

我對於松太加的作品很算是比較熟悉了,從他作為萬瑪才旦的攝影師拍攝的《尋找智美更登》、《老狗》,再到他自己擔任導演製作的《太陽總在左邊》、《河》。

現在他的作品他自己已經不掌鏡了,都交給了長期合作伙伴王猛,自己專注在導演編劇上面。

《阿拉姜色》在今年的上海電影節上獲得了評委會大獎和最佳編劇獎,影評人賽人老師說這部電影是他在今年上海電影節看過的最好的華語電影。

雖然《阿拉姜色》獲得了專業人士、影評人的肯定,目前的豆瓣評分7.6分,但是它今天的排片僅為0.6%。

我今天買的時候,也是在購票APP上翻了又翻才發現本片。

可以跟「岡仁波齊」相媲美,為什麼排片只有0.6%?

《阿拉姜色》跟今年的戛納金棕櫚《小偷家族》有些類似,兩部電影中都是在說臨時家庭,《小偷家族》裡的“父親”柴田治和“兒子”柴田祥太,《阿拉姜色》中的父親羅爾基和繼子諾爾吾,只不過相比於後者,前者在情感的表達上更為剋制。

對於我們這些非藏區觀眾,阿拉姜色這個名字會有些摸不著頭腦,它是男主角容中爾甲家鄉嘉絨地區流傳的一首祝酒歌,這首歌在藏文化裡非常有名,相當於“乾了這杯酒”的意思。

其實本片一開始的定名並不是《阿拉姜色》,而是叫做《秋梅梅朵》,是藏語中“酥油燈”的發音,酥油燈的燈芯會開出一朵黑色的花,如果花朵的形狀很漂亮,寓意吉祥之意。

導演本人覺得需要一個更明快的片名,與影片的沉重基調形成對比,才改叫《阿拉姜色》。

可以跟「岡仁波齊」相媲美,為什麼排片只有0.6%?

本片的緣起很有意思,它始於一頭驢,主角容中爾甲在酒桌上給導演松太加講了一個故事,一個老人在去拉薩朝聖的路上遇到了一頭小毛驢,在結伴前行的過程中,老人對毛驢產生了情感,朝聖完了,牽回去不實際,運回去又太貴。

導演覺得有意思,就想寫一個故事出來,這樣才有了現在的《阿拉姜色》。

男主角的飾演者容中爾甲是位著名的藏族歌唱家,你們要是經常看央視大型晚會的話,一定見過他。

可以跟「岡仁波齊」相媲美,為什麼排片只有0.6%?

他起初只想為本片投資,並不想出演,最後還是松太加慢慢把他說服了。

本片剛開始跟《岡仁波齊》有點像,都是緣於一個決定,《岡仁波齊》里尼瑪扎堆是為了父親的遺願去拉薩朝聖,而《阿拉姜色》裡是俄瑪在身患重病臨終前,為了完成前夫的遺願。

但是二者不同的是,《阿拉姜色》拒絕展示一切西藏的風景,將背景全部虛化,只將鏡頭對於人。

本片的故事其實很簡單,妻子俄瑪發現自己身患重病,就決定在臨死前,磕長頭去拉薩朝拜。

朝聖一天大約走5公里,從他們家一路磕到拉薩要大約1年的時間,俄瑪的丈夫羅爾基一開始並不同意,後來他去醫院發現了妻子隱瞞的病情,但是妻子怎麼都攔不住。

可以跟「岡仁波齊」相媲美,為什麼排片只有0.6%?

俄瑪有一個兒子,但是當初她嫁到羅爾基家裡時,羅爾基並沒有要他,他只能在姥姥家生活,他得知母親要去朝拜,也跟著一塊去了。

剛開始以為這是一家三口一起朝拜的公路片,順帶著聯絡一下感情。

可是俄瑪在走了大概三個多月的時候,就在路途上因病去世了,剩下的故事都是圍繞著父與子之間發生的。

俄瑪走了,那麼她的遺願就落在了羅爾基與諾爾吾的身上,他們倆本沒有血緣關係,諾爾吾一直都記恨,當初羅爾基不肯讓諾爾吾去他們家一塊生活。

可以跟「岡仁波齊」相媲美,為什麼排片只有0.6%?

羅爾基十分在意俄瑪前夫的存在,俄瑪的前夫患病去世後,俄瑪把前夫的骨灰做成了擦擦,她不敢把它帶回家,只能把擦擦和跟前夫的合照放在盒子裡,藏在了孃家。

片中有兩場戲很能說明羅爾基對於俄瑪前夫的醋意。

一場戲,俄瑪死的當晚,羅爾基在守靈,他發現了那個盒子。他把盒子盒子打開之後,就用哈達胡亂包了起來放回揹包裡,之後,他把這個揹包直接扔出了帳篷。

另外一場戲,羅爾基去寺院為俄瑪超度,僧人讓他拿出一件死者的物品,方便他們超度往生,他拿出了那張合照。

他剛開始把那張寫著六字真言的合照貼在了牆上,但是,他把那張合照撕開,把前夫的那部分貼在了別的地方。

整部電影的矛盾核心點就在這裡,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造成了後面的一系列問題。

導演高明就高明在這,一切都不點破,隱而不發把留白留給觀眾去填補,讓觀眾自己去思考。

可以跟「岡仁波齊」相媲美,為什麼排片只有0.6%?

回到這對父子身上。

諾爾吾對於羅爾基充滿了敵意,在藏區,大人們喜歡提孩子們的耳朵,問他們看沒看見拉薩。

在朝聖剛開始的時候,羅爾基也拉了諾爾吾的耳朵,諾爾吾對這種行為極為排斥。

可以跟「岡仁波齊」相媲美,為什麼排片只有0.6%?

羅爾基在當初娶俄瑪的時候,不想讓人知道他娶的是一個有過孩子的人。這也是為什麼不要諾爾吾的一個主要原因。

他們二人只能尷尬地繼續朝聖之行。

這對父子之間的破冰還要多虧一次“意外”。

羅爾基以為諾爾吾以為落水了,二話沒說,一個猛子就扎進了水裡。

可以跟「岡仁波齊」相媲美,為什麼排片只有0.6%?

之後,他發現諾爾吾的腳受傷了,又不肯讓他治。他只能晚上偷偷爬進帳篷,用嘴咬著手電筒,包紮傷口。

他倆之間的關係就這樣從冷漠敵對到後來慢慢打開了心扉,繼父對自己的好,諾爾吾也看在了眼裡,對於繼父的態度在慢慢軟化,一路走來,他們二人修復了之前的裂痕,有了新的羈絆。

可以跟「岡仁波齊」相媲美,為什麼排片只有0.6%?

藏族人在朝聖磕長頭的時候,在那裡停下,就拿塊石頭,在停下的地方畫條線。回來的時候,就從這條線重新開始。

片中有一幕,暗示了二人之間的和解,繼父在路上走累了,但是沒有在自己停的地方放時候,諾爾吾在後面偷偷放上了一塊石頭。

這一細節舉重若輕,導演並沒有安排任何張力巨大的戲,來突出他們之間關係的變化,一切都是潤物細無聲。

羅爾基也在這一路上完成了自己的蛻變,從剛開始因為嫉妒前夫,被俄瑪罵不是男人。到影片的最後,他發現了之前撕開的照片,被繼子重新粘上。他沒有責怪繼子,而是要把死去的二人一起供奉在甘丹寺。

前後對於照片態度的不同,也讓他自我完成了救贖,雖然他倆距離拉薩只剩下了3公里的路程,其實他們的朝聖之旅已經完成了。

可以跟「岡仁波齊」相媲美,為什麼排片只有0.6%?

羅爾基在電影中是個蠻微妙的角色,他有自己的好,也有他自己的壞,他是愛自己的妻子的,又不接受她的過去。

當他知道自己的妻子將不久於人世的時候,他抓著妻子的手哭泣,這時,導演並沒有給一個他的面部特寫,鏡頭一直對準了妻子的手,只讓觀眾看到上面的眼淚,讓他這樣一位“只有行動來表示”的丈夫形象呼之欲出。

家長是跟著自己的子女一同成長的,尤其是父親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剛開始都是手足無措的,該怎麼表達感情,怎麼樹立一個父親的形象,是一門學問。

可以跟「岡仁波齊」相媲美,為什麼排片只有0.6%?

松太加的三部作品《太陽總在左邊》、《河》、《阿拉姜色》探討的都是一個家庭中的成員之間的矛盾隔膜,以及如何破解這些隔膜。

片中有一點真的要在這裡說說。

松太加在《阿拉姜色》中以一種“藏”的方式,來展現藏族人對於生命的態度,比如一隻飛蛾死在了酥油燈裡,羅爾基說罪過,罪過;妻子在天葬臺的戲份,也是把鏡頭放得遠遠。

導演從始至終拒絕煽情,拒絕展示奇觀。

說這麼多,還是想讓大家快去電影院看,增加上座率,讓影院多排幾場,好讓更多的人看到。

- FIN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