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電影製片廠怎麼樣?

西安Et社區


最近,電影市場進入了“張藝謀日”。



新片《影》熱度依舊,解密《影》拍攝過程的紀錄片《張藝謀和他的“影”》也悄然登陸各大院線。而與該紀錄片同天上映的,還有張藝謀導演生涯的開山之作《紅高粱》。


《紅高粱》重映版海報


《紅高粱》拍攝於上世紀80年代,是西部電影集團的經典作品之一。1988年,《紅高粱》喜提第38屆柏林電影節最佳電影金熊獎,成為首部在世界一級影展上獲得大獎的華語電影,是中國電影邁向國際的重要里程碑。


《紅高粱》喜提第38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該片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衝破封建傳統束縛,勇敢追求愛情並實現人生價值的故事。



此次重映,恰逢西影廠成立60週年、《紅高粱》上映30週年。重新修復、剪輯後的《紅高粱》,不僅為了致敬經典,更為了吸引觀眾去回憶、探索30年前銀幕背後的青春故事。


《紅高粱》獲獎後,吳天明帶著張藝謀等人在西影廠外擺造型


觸底反彈的西影廠


熟悉西影廠的人習慣將1988年,也就是《紅高粱》走向國際的年份,作為西影廠發展的一條分界線。那時候,它的名字還叫西安電影製片廠,坐落於西安南郊的曲江風景區內,與聞名世界的大雁塔隔牆相望。



然而,作為中國西部電影的策源地,30多年前的西影廠並不被大眾看好。


1983年,西影廠影片拷貝發行量甚至一度位居全國倒數第一,當時全國上座率最高的10部影片中沒有一部出自西影,整個單位管理混亂、士氣低下。西影廠的發展進入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西影洗印車間運轉的膠片洗印生產線


也是這一年,觸底後的西影廠開始反彈,迎來了發展的爆發期,契機正是44歲的吳天明接任西影廠廠長。



作為最年輕的電影廠廠長,吳天明對這個“燙手山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力排眾議,提拔年輕幹部和創作者;敢為人先,對西影廠進行銳意改制,為西影廠的發展注入了無限活力。


改革的效果很是明顯。


1985年以後的三年,是西影最輝煌的時期,《野山》《老井》《紅高粱》等“西影出品”頻頻在國內外得獎,西影的影片輸出量佔到全國總輸出量的1/4。當時人們都說:“中國電影是從西安電影製片廠走向世界的。”


吳天明導演的《老井》,獲第二屆東京電影節大獎


那一時期,西影廠紅極一時,“西影出品”是當時中國電影界最閃亮的一塊金字招牌,很多其他廠的影片都冒充是西影廠出品的來進行對外宣傳。


1987年,在《老井》、《紅高粱》等片獲得各大政府獎後,吳天明(前排左三)和主創人員合影


意氣風發的廠長吳天明


在西影廠最困難時力挽狂瀾的廠長吳天明,不僅將一度跌至谷底的西影廠打造成了一塊金子招牌,堪稱八十年代中國電影的有力助推器,而且發掘和提拔了一大批第五代新人導演,為西影廠贏得了“第五代導演發祥地”的美譽。如今電影行業的領軍人物,如張藝謀、陳凱歌、顧長衛、田壯壯等,均是吳天明當年親自邀請到西影廠的。而那時候的他們,還只是剛剛從學校畢業、“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年輕人。


1988年,左起:導演張藝謀、主演姜文、攝影顧長衛在《紅高粱》的宣傳板前合影

吳天明對青年才俊的支持是毫無保留的。


1984年,陳凱歌被外借到廣西廠拍攝《黃土地》,然而卻在陝西堪景時遇到難題。走投無路的陳凱歌決定投奔吳天明,吳天明二話沒說,不僅給了他2000塊錢,還為他們一行安排吃住和用車。那個年代,一個普通工人的月工資還只有幾十塊錢。


《黃土地》劇照


後來,吳天明力排眾議,破格提拔攝影師張藝謀為導演,並委以重任拍攝電影《九九青殺口》(上映時改名《紅高粱》)。然而,當張藝謀去到原著背景所在地高密取景時,卻發現那裡已經有幾十年沒有種過高粱了。得知此事的吳天明直接湊了四萬塊錢給張藝謀,讓他先去種高粱。


正是由吳天明資助的這百十畝高粱地,開啟了中國電影的新時代。


《紅高粱》中紅瘋了的高粱地


事實上,吳天明本人就是第四代導演中的翹楚。


1983年他獨立執導的電影《沒有航標的河流》,獲得了夏威夷第四屆國際電影節東西方中心電影獎,是西安電影製片廠首部走向國際的作品。而他於1984年拍攝的《人生》和1986年的《老井》,則進一步鞏固了他在中國影壇的地位,併為西影廠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帶頭示範作用。



30年前的無敵青春


大刀闊斧改革的吳天明是瘋狂的,而狂摘近20個獎項的《紅高粱》更瘋。


《紅高粱》所獲獎項列表


電影中那種混不吝的野、那種直抒胸臆的雄壯,源自中國西部獨有的文化特色,更源於西影廠當時大跨步前進過程中的群情激昂。


那時候,30歲的莫言第一次轟動文壇,衝勁兒正足;那時候,攝影師張藝謀第一次被破格提拔為導演,不服輸的狠勁兒正盛;那時候,姜文和鞏俐剛剛20出頭,氣質正佳……他們因西影廠而聚在了一起,釀出了中國電影史上近乎完美的一壺酒,並由此激活了沉睡中的中國電影。


吳天明與張藝謀、鞏俐


那個被《老井》《紅高粱》《黑炮事件》《盜馬賊》《野山》等經典電影霸屏的年代,是西影廠最風光的年代,是喜迎創作者最酣暢淋漓的年代,也是華語電影成就最高的年代。


吳天明支持的電影人們


30年前,以《紅高粱》為代表的中國電影從西影廠走向世界,如今,重新登陸影院的《紅高粱》,又將為中國電影帶來哪些思考與推動呢?


王小照


西安有這麼個地方,它是星爺電影大話西遊之情癲大聖的製片方,它走出過張藝謀、顧長衛、陳凱歌、田壯壯、何平......等一大批著名導演;它還走出過劉曉慶、鞏俐、姜文、蔣雯麗、章子怡、趙薇、陳坤、景甜、周冬雨......等一大批一線演員;陳忠實、賈平凹、莫言等作家也因它成了劇作家。它就是著名的西影—西安電影製片廠。


西安城南的大雁塔東邊,有一條路叫西影路,西安電影製片廠就誕生在這條路上。西安電影製片廠在1956年開始籌建,1958年正式成立,當時這裡還是一片荒草地,麥田,誰能想到,中國西部最大的電影製片基地就在這誕生了,又有誰能想到它對中國的電影事業會有著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
80年代,隨著第五代導演的崛起,西影也迎來了它最為輝煌的一段時光。1983年,吳天明被任命為西安電影製片廠廠長,當年43歲的他,不僅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電影製片廠廠長,還拍出過《人生》《老井》《變臉》這樣的佳作,之前的《百鳥朝鳳》也是他的遺作。


吳天明,一定是對西影最具貢獻的人。他上任以後,大膽啟用才華出眾的年輕電影工作者,一切以電影藝術為最高標準,這讓當時熱愛電影,追求電影的年輕人一時間紛至沓來。他們帶著自己的作品,溝通交流,甚至擠滿了西影的招待所。

張藝謀、顧長衛、陳凱歌、黃建新,田壯壯等這一批後來人們嘴裡的“第五代導演”都是在這個時候嶄露頭角的。那個時候,西安電影製片廠輸出的電影占據了全國總輸出電影的四分之一,在它47年的發展歷程中,一共出產了近270部電影,更獲得了幾乎同樣數量的獎盃。

後來,吳天明《老井》,張藝謀《紅高粱》分獲東京國際電影節和柏林國際電影節大獎,被當作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標誌。黃建新的《黑炮事件》、陳凱歌的《孩子王》、田壯壯的《盜馬賊》等影片也在國內外獲獎無數,那個時候,西安電影製片廠幾個字,好像就成了叫坐叫好的金字招牌。


進入90年代,西安電影製片廠也開始走向了衰落。準確地說,應該是從1989年開始。這一年,吳天明卸任了西影廠廠長的職務,這雖然不是它走向衰落的全部原因,但也絕對是原因之一。

90年代,隨著全面改革開放,國有電影製片廠開始走起了下坡路,彩色電視的普及,也讓電影產業備受衝擊。正如當時的年輕電影人紛紛來到西影廠一樣,這時的他們,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北京的優勢,而轉頭踏上了北漂的路。至今在北京的西影人就有二三百之多,當年在西影成長起來的一大批技術骨幹,現在也多數都在北京發展,大名鼎鼎的顧長衛、滕文驥、黃建新、米家慶、何平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為了生存,西安電影製片廠不得不去拍一些電視劇和廣告,在電影上甚至到了不得不去賣廠標的地步,憑著自己掌握的出版權,去和民營資本、港臺合拍電影。可即便這樣,西影廠作為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全國唯一不曾負債運營的國營電影製片廠,也難逃衰落的命運。


最終在2000年,西影廠正式聯合其他的幾家企業,完成了從單純的國有企業到資本多元化的集團的轉變,也就是現在的西部電影集團。它也是中國六大電影集團之一,國家電影產業佈局的四大集團之一。

西影的著名編劇蘆葦曾說過:“西影的變化很正常,因為以前它是在那種體制下建立的,靠的是分配、國家計劃、國有企業,現在當社會環境改變的,而本地的人才、制度跟不上,自然就會衰落,這其中你很難靠個人挽救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