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瑟

文化藝術——瑟

起源

的起源十分久遠,在考古發現的絃樂器中所佔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點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並且絕大多數出自東周楚墓。其他如江蘇、安徽、山東和遼寧等省,只有一點零星發現。文獻記載“庖羲氏”作瑟 。

傳說在夏代已經有瑟了。甲骨文上的“樂” 字,上面就是“絲”字,下面是一個“木”字。瑟要用弦,那麼瑟的產生應該在蠶絲出現之後。瑟弦的原料,至少有能夠繅絲的技術才可能製出絃線。先秦前後的絃樂器就是琴和瑟。

另外一個推測,像琴瑟這一類樂器,可能和狩獵的弓弦有關。當然,弓弦的原料也可以用牛筋或其他動物的皮筋條製作。我們在1984年複製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最粗的幾根低音弦,用的就是牛筋弦。

瑟是我國最早的彈絃樂器之一,先秦便極為盛行,漢代亦流行很廣,南北朝時常用於相和歌伴奏,唐時應用頗多,後世漸少使用。

文化藝術——瑟

瑟的演奏

《詩經·小雅》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土女。”這是見於古籍最早的記載,說明瑟至少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孔子擅鼓瑟,用來為詩歌伴奏,在當時,孔子鼓瑟是獨立成家的,號稱“孔門之瑟”(《論語·先進》;“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

《周禮·樂器圖》記載:雅瑟二十三絃,頌瑟二十五絃,飾以寶玉者,曰“寶瑟” ,繪文如錦者,曰“錦瑟”。

《漢書·郊祀志》說:“太帝命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能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絃“。後來瑟的製作漸精,用途更加廣泛。在周代祀奉文王的家廟裡的一張瑟,上面繫有染成硃紅顏色的絲絃,底部有著疏朗的音孔、彈奏時能發出舒緩的聲音來。

《史記·封禪書》:其春,既滅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上善之,下公卿議,曰:“民間祠尚有鼓舞樂,今郊祀而無樂,豈稱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樂,而神祇可得而禮。”或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絃。”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絃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歷史發展

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稱“五十弦”《詩經》中有記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瑟曾銷聲匿跡千年之久,而今“幽蘭漢樂”將傳說中的聲音再次呈現於舞臺之上,琴瑟合鳴,樂聲如流水,如鳳鳴,如南風,如月行,引我們走進大自然深深的芬芳裡。

古代彈絃樂器。其歷史久遠。《樂書》引《世本》:“庖犧作瑟”。據《儀禮》記載,古代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中,都用瑟伴奏唱歌。戰國至秦漢之際盛行“竽瑟之樂”。魏晉南北朝時期,瑟是伴奏相和歌的常用樂器。隋唐時期用於清樂。以後則只用於宮廷雅樂和丁祭音樂。

周、漢時期的古瑟,考古發掘中多有發現。湖南長沙瀏城橋一號楚墓(約為春秋晚期或戰國早期)出土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實物。河南信陽、湖北江陵等地楚墓、湖北隨縣曾侯乙墓、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都出土有瑟,弦數二十三至二十五絃不等,以二十五絃居多。

春秋至秦漢以來出土古瑟以數十計,但多殘缺不全或柱位不詳。惟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瑟保存完好。

弦雖腐朽變質,仍保持在原位上,柱的位置也比較清晰,為我們瞭解古瑟的張弦和調絃提供了直接的物證。此瑟二十五絃,由三個尾嶽分成三組,計內九、中七、外九。內外九弦的柱位排列較為規則,定弦的音高相同;中七絃的柱位較為紊亂,但也隱約顯示出,它與內九弦做音階級進的連接。從各柱位有效弦長的比例推算,可知它按五聲音階調絃。

上述古瑟至南北朝時期失傳。唐宋以來文獻所載和歷代宮廷所用的瑟,與古瑟在形制、張弦、調絃法諸方面已有較大的差異。宋末元初熊朋來(1246—1323)曾編撰《瑟譜》六卷。書中記述了瑟的形制和演奏法,並有歌唱詩經的舊譜十二首和他創作的新譜二十首,以及孔廟祭祀音樂的樂譜。

當時的瑟,首尾各有一長條嶽山,兩嶽山外側有數目相應的弦孔,依次張弦。共二十五絃,音高按十二律呂排列。正中一弦(第十三絃)不彈,其餘二十四條弦可奏兩個八度音程的二十四個音。以右手彈“中聲”(低八度音區);左手彈“清聲”(高八度音區)。左右手也可同時彈奏高低八度的和音。基本指法是大、食、中、無名各指分別向內外方向撥絃。名為擘、託、抹、挑、勾、剔、打、摘,共八種。後世定弦法略有變化,正中一弦也可彈奏,按五聲音階或七聲音階定弦。左手在必要時可按抑柱左弦段而取變化音。

文化藝術——瑟

與箏的區別

1、構造

相同:整木斫成,面稍隆起,體中空,體下嵌底板。

不同:瑟面首端有一長嶽山,尾端有三個短嶽山。尾端裝有四個系弦的枘。常用瑟是二十五根弦。箏面首端有一前嶽山,尾端有一個後嶽山。有三個出音孔(也有兩個出音孔的),目前常用箏共有二十一根弦。

2、定弦

瑟基本上是按五聲音階調絃,後世定弦法略有變化,正中一弦也可彈奏,按五聲音階或七聲音階定弦。 箏的音域與弦的數量有關。二十一弦為四個八度零小三度,一般以最低音為D,按五聲音階定弦。從定弦看瑟和箏區別不大。

3、彈奏

瑟:指法是大、食、中、無名各指分別向內外方向撥絃。名為擘、託、抹、挑、勾、剔、打、摘,共八種。左手在必要時可按抑柱左弦段而取變化音。箏:基本指法:勾、託、抹、大撮、小撮、搖、闢、打、勾託抹託 、託抹勾打。右手行聲,左手做樂,右手彈奏聲音再通過左手揉按滑顫取得變化音從我自己彈奏上看,瑟和箏彈奏技巧很是相似。可能最大區別就是因為瑟面和箏面不同,彈奏時候落指自然不同,發出的聲音也許不同了。

4、音色

因瑟體較古箏大,而且都是單絃發音,所以,瑟的發聲在低音區略空泛,高音區略顯單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