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僑,有華僑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客家人”成為一種品牌,或許是商業社會日益發達的大徹大悟。在世界各地,在粵東、閩西和贛南的客家人聚居地,所到之處,當地人以自己是“客家人”為榮。

他們那種自豪感不是一種炫耀和自傲,只是向外人表白一種友善和親和。

改革開放後,“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僑,有華僑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的民謠從海外傳向本土。據專家統計,全世界有客家人1億多人(也有5000萬人等說法)。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盛開著客家人血汗澆灌的奇花異果,受到當地人的高度讚譽和敬重。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僑,有華僑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客家人闖蕩天下,成功率高,奧秘何在?各有高見。把客家人稱為“東方猶太人”,就是一種代表性說法。是否確切?值得商榷。

客家人雖然與猶太人有著相似的苦難遭遇、奮鬥精神和聰穎頭腦,但又有不同的處世哲學,那就是獨到的低調品質。

在舊時,客家人以一種低調姿態,在夾縫裡求得一片共生共贏的空間;在今天,客家一大批海內外名流,依然靠低調贏得尊敬。

客家人是從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南遷的漢人。他們經歷了五次大遷徙。自西晉末年,客家先民不堪西晉“八王之亂”、唐朝“安史之亂”和元人入侵,為衝破奴隸制的牢籠,經過800餘年三次南遷至天高皇帝遠的贛南、粵東、閩西“三角地帶”;

在滿清入主中原和逼近南方客家聚居地時,又兩次繼續南遷,或“移湖廣、填四川”等地,或漂洋過海進駐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地區和東南亞、歐美等國家謀生。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僑,有華僑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客家發展史是一部充滿顛沛流離、艱苦卓越的拓荒史。無論是孕育於贛南、成熟於閩西,還是發展於粵東、海外,都是在極端弱勢的地位下,先融入當地民眾再發展自己,把中原文明與當地特色文化巧妙地融合,形成“敢為天下先”的超人膽識,與低調處世的優秀品質完美地結合,迸發出超強的生存能力和發展機會。

很多漢族人難以擺脫“故土難移”的傳統觀念,而客家人多了一種“四海為家便是家”的人文精神。面對胡騎,他們坦然放棄“三十年河東”的自負,重建“四十年河西”的自信,哪裡有更好的生存發展機會就遷徙哪裡,怎樣有利於生存發展就適時改變自己。

客家人堅韌不拔又務實靈活、合群團結,這從他們的宗教信仰可見一斑。客家人宗教信仰五花八門,呈現“一廟多神大團結”的有趣景觀。各信各的,互不干擾。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僑,有華僑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客家人追夢強烈又不狂熱,不唱高調,不尚空談,追求夢想不是從大到小,而是從小到大,從改變自己、改變家庭做起,做出一種榜樣,再實實在在改變家鄉和為國家和世界做點事情。在歷史長河中,客家人也進行過武裝鬥爭,但均以失敗而告終。

他們不能改變局勢,就因時而變、順勢而為;不能改變他人,就改變自己,或繼續遷徙,或遠走海外尋找生機。

在海外大多從事苦力勞動,在最貧瘠的土地上拓荒、修鐵路、開礦山、建商埠等,不少人中途遇難,但這並沒有阻擋探險的腳步,活下來的大批客家人逐漸定居成為華僑。

客家好男兒低調闖通各方大門,還得益於家中更低調的女性。客家婦女生存能力比之於男性毫不遜色,又比大男人更會來事。客家女性之美是原生態之美,猶如客家娘酒,沒有什麼添加和裝飾成分,散發出醇厚的芳香。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僑,有華僑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客家從北方南遷到粵、閩、贛交界的山區時,當地一些婦女以小腳為榮。客家婦女不求虛榮,以健康為美,不纏足、不束胸,把上山砍柴、下地耕種行動快、勞動方便當成最要緊的事。她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節儉、特別能讓丈夫放心。

客家婦女特別重視孩子的教育,家境再貧困,賣田賣地、討米要飯也要供子女讀書。這也是客家香火越燒越旺的原因之一。

尤其是客都梅州,歷來崇文重教,文風鼎盛,是葉劍英元帥的故鄉,還先後孕育了宋湘、丁日昌、丘逢甲、黃遵憲、林風眠、張弼士、李惠堂、曾憲梓、田家炳等一大批光耀中華的名人賢士。

辛亥革命以來,僅客都梅州,就湧現了兩院院士25名、大學校長(書記)250多名、將軍470多名。

梅州還是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現任總理李顯龍父子,泰國前總理他信、現任總理英拉兄妹的祖居地,旅居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360多萬人,遍佈7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天,客家子女在各地院校之中常列優秀,留學歐美日本等國家佔較大比例。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僑,有華僑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客家人闖蕩世界不一樣的風格,如同大海在不斷降低高度中吸納更多的溪流,他們在一次次癒合人類進步的傷口中喚醒進步人類的神經。客家文化屬於客家和中國的,也屬於世界的,歸根結底是屬於進步人類的。進步人類有她而胸襟變大了,世界也就變得更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