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懼怕孔明一世,但孔明死了之後,他卻一次也不討伐蜀漢

喜歡歷史的大家都清楚,在群雄並起、英豪眾多的東漢末年,除了建立各自政權的領袖人物以外,其他那些無論是武藝不凡能征善戰的強將悍將,還是智計無雙屢出奇謀的軍師謀士,都是最最耀眼的存在。在這中間,要屬蜀漢的軍師諸葛先生人氣最高了!也備受現在眾多影視、文學作品的青睞。

他懼怕孔明一世,但孔明死了之後,他卻一次也不討伐蜀漢

話說,他不但是在軍事、政治上擁有傑出的貢獻,還在發明和文學上佔據極高的地位。但是這樣一個才華聲名震徹古今的人物,卻還是抱憾而死,多年北伐都未能實現其夙願。而在最後那場戰役中,在和孔明對戰中,遲遲不願發兵正面交鋒,以至於最後活活的拖死了他,此人就是經常和孔明一併提起的司馬懿,也是我們本文的重要角色之一。

他懼怕孔明一世,但孔明死了之後,他卻一次也不討伐蜀漢

說起來,雖然他同樣是於謀略上富有盛名,但還是曾經在多次戰役中敗於諸葛亮的計策之下。故而,在五丈原的戰役中,兩軍對戰卻一直不發兵交戰,也被大多數人認為是畏懼對方不敢直接對戰。但是,事實真的就是如此嗎?他真的是因為害怕打不過才不出兵的嗎?但是,為何對手都死了,還不派遣軍隊攻殺蜀國呢?接下來,我們就來仔細研究分析一下這些問題。

他懼怕孔明一世,但孔明死了之後,他卻一次也不討伐蜀漢

參考魏國當時的國情,可謂是四面環敵,可用之兵不多,堪負重任的能將也不夠。曹魏的掌權者此時是曹叡,雖不及其祖父和父親,但還是具有一定的政治軍事眼光。針對蜀國的進犯,他與朝臣議出的對策就是防守不出,更何況當時的魏國東邊還同時面臨著孫權的十萬大軍。在能戰之人不足的情況下,他甚至還要御駕親政,雖然人還沒到孫權就已經敗走。

他懼怕孔明一世,但孔明死了之後,他卻一次也不討伐蜀漢

但是,在其他兩國的同時進犯下,魏國能夠成功防守,很大一部分的歸功於司馬的恪守命令,無論對方如何挑釁邀戰全都置之不理。儘管,此舉招來了無數人的非議和看不起,但後來的戰況證明,遵照這個決策是對的。

他懼怕孔明一世,但孔明死了之後,他卻一次也不討伐蜀漢

而在成功抵擋了北伐之後,司馬真實想法是極其想要乘著士氣一舉討伐蜀國的,可惜的是魏明帝並不同意。皇帝除了考慮到蜀國現在的實力仍然很強,害怕自己若是在四面環敵的境況下出兵,很有可能會得不償失。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願司馬懿有機會掌握更多的兵權,因為他很清楚對方的才幹和野心。故而,他也就徹底的沒有了討伐蜀國的機遇,也在隨後明升暗降失了兵權。

他懼怕孔明一世,但孔明死了之後,他卻一次也不討伐蜀漢

後來,因為公孫淵的背叛,遼東地區發生叛亂,曹叡沒有辦法,無奈之下傳令司馬懿歸朝,命令他率領大軍去剿滅叛軍。這次的領兵大大顯示了他不凡的軍事才能,一改當年五丈原面對諸葛亮​一戰的憋屈,很乾脆利落的平定了叛亂。

他懼怕孔明一世,但孔明死了之後,他卻一次也不討伐蜀漢

此行結束之後,他受命在關中鎮守,手中已然掌著一部分兵權的他,當時可能已經在準備上書,請求出兵蜀國了。但並未成行,因為正趕上曹叡病重,自知沒有多少時日的帝王即使明知道他的野心,卻也不得不託孤於他,當然,還有一個與他相互制衡的人,那就是曹爽。此後,這兩個人相互爭權牽制,等到曹爽被誅,他致力於剷除餘黨收攏權勢,就這樣,直到死於病床之前都毫無一絲時間無實現功法蜀漢的這一心願。

他一生懼怕孔明,但孔明死了之後,他卻一次也不討伐蜀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