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在中國,瀕臨破產,外國開始吸取教訓,進行轉型

杭州市江乾區一處共享單車暫停點如今成為“單車墳場”,上萬車輛堆砌成山,共享單車該何去何從?引發本端持續關注。

共享單車在中國,瀕臨破產,外國開始吸取教訓,進行轉型

共享單車的熱潮始自2016年,同時迅速催熱了自行車配件行業。浙江慈溪勝山鎮是我國三大自行車零部件產業基地之一,2017年5月,共享單車鼎盛時期,這個小鎮沒有夜晚,工人日夜趕工,工資都翻倍漲。然而不到兩年時間,熱潮褪去,近一半的工廠又迴歸了原本的狀態,甚至有的還因此背上了負債。

2017年5月,勝山鎮副鎮長沈紅傑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搶佔共享單車機遇激活了勝山自行車業,給勝山帶來了令人鼓舞的紅利。同年該鎮自行車業零部件產值可突破30億元,同比增長50%,新增利潤達30%。”

共享單車的“東風”能持續多久?當時,這也成了當地企業家熱議的話題。保守的業內人士認為只能持續到2017年年底,樂觀的則認為能持續到2018至2019年。沒想到,轉變來的這麼快:

2017年6月,悟空單車倒閉。

2017年7月,町町單車傳出退押金難。

2017年8月,小鳴單車、小藍單車,先後傳出押金難退的情況。

2017年9月,酷騎單車CEO被罷免,公司面臨倒閉邊緣。

……

漸漸地,共享單車企業紛紛破產的蝴蝶效應,影響到了勝山鎮生產訂單的執行。

共享單車在中國,瀕臨破產,外國開始吸取教訓,進行轉型

若干年前,共享單車的出現給民眾帶來巨大便利,騎行共享單車成為一種時尚。不過如今時過境遷,共享單車發展遭遇困境,國內龍頭企業小黃車(Ofo)也傳出了將被變賣的新聞。

據外媒分析報道指出,隨著Uber、Lyft等網約車公司的進入,共享單車市場熱度不減,但是行業應該吸取中國共享單車帶來的一些教訓,比如長期維護、發展速度過快、投放量過大等。

據國外科技媒體報道,在共享單車領域,中國走在市場前列,而在過去的幾個月中,美國等國掀起了共享單車熱潮。其中,網約車巨頭Uber開始多交通工具的多元化,進入了共享單車(其中包括了電動自行車)、共享滑板車領域。Uber的競爭對手Lyft也在關注相同的領域。

四月份,Uber花費2億美元收購了美國共享單車公司Jump。這家公司發展態勢良好,單車網絡覆蓋了紐約、奧斯汀、舊金山、芝加哥、華盛頓等城市。

7月份,Uber再度進入了共享(電動)滑板車領域,向滑板車公司Lime投資了3.35億美元,這家公司被估值為11億美元。

Uber首席執行官科羅沙對於共享單車興趣濃厚,他認為這有助於Uber長期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在人流密集的城市鬧市區,共享單車將取代網約車成為主力。

科羅沙表示,全世界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市中心,但是各大城市如今不希望車輛數量繼續攀升,因此需要有全新的交通工具來滿足出行需求。

在Uber看來,共享單車將會蠶食麵向出租車的網約車業務。最近的一項統計也顯示,舊金山市的出租車手機叫車訂單下滑了一成,主要原因是共享單車興起。

需要指出的是,Uber面臨對手Lyft的激烈競爭(Lyft已經佔據了美國三分之一市場),此外谷歌兄弟公司Waymo即將推出無人出租車業務,此時此刻,Uber展開業務多元化並不令人感到驚訝。

外媒指出,美國共享單車有可能會不自主地複製中國共享單車市場過去幾年的錯誤,比如單車投放量超出了需求量。儘管一些美國公司投放的電動助力單車和中國公司的傳統自行車有所區別,但是國外企業仍然需要吸取中國市場的一些教訓。

在過去幾年中,中國新成立的共享單車公司獲得了海量投資,這導致行業快速發展,甚至超出市場需求,一些廠商不具備可持續發展商業模式,若干家公司已經倒閉破產。

中國共享單車行業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單車的存放和維護。為了讓消費者隨意騎行單車,廠商採取了無樁擺放的方式,即消費者應該在騎行結束之後存放在一些預定的區域。

這些想法從紙面上看上去不錯,但是在實踐中,單車公司開始爭奪有限的存放地點,一些消費者甚至把單車隨意堆在其他公司的單車上。

隨後,共享單車造成了一場噩夢,在公交、地鐵車站附近,海量的單車給交通造成混亂,也影響了市容。

隨著用戶長期使用造成消耗磨損,中國共享單車的維護保養也成為一個問題。

當共享單車發生破損時,一些單車公司卻認為,生產投放全新單車比維修舊單車更容易,這種做法違背了共享單車提高利用率、減少浪費的行業初衷。

中國的共享單車還出現了其他一些問題,比如單車盜竊以及故意損壞單車的行為,這些問題愈演愈烈,給運營企業帶來巨大損失。

在美國市場,Uber收購的Jump公司也在一些城市推出了無樁單車。據報道,在紐約等城市,也出現了類似中國的單車亂象,即單車隨意擺放,擠佔了人行道空間。

外媒指出,一旦共享單車市場出現亂象,Uber等運營商應該承擔起責任,尤其是掌握好業務擴張速度,否則大量投放單車將給公共環境帶來問題。

據稱,作為全球單車市場的引領者,中國的一些公司蒙受了鉅額損失,如今美國公司應該吸取這些失敗教訓,促成行業健康發展。(綜合/晨曦)返回騰訊網首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