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廢帝真的是每天干42件壞事的皇帝?

漢廢帝真的是每天干42件壞事的皇帝?

首都博物館展出的海昏侯墓出土的編鐘底座

近日,被考古界認為價值遠超長沙馬王堆漢墓的海昏侯墓,歷時五年考古發掘,終於完全確認了墓主人的身份,乃是漢朝第一代海昏侯劉賀。那麼,這個劉賀,究竟是何許人也?在漢代歷史上,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劉賀在歷史上長期遭誣衊:登基27天作惡1127件,每天42件之多

劉賀乃是漢武帝之孫。其父劉髆,生前受封昌邑王。因劉髆早逝,劉賀在5歲時成為第二代昌邑王。19歲時,又因漢昭帝(漢武帝之子)早逝無後,被權臣霍光選中,入長安繼承帝位。登基27天后,又被霍光所廢,理由是他在短短27天之內做了1127件荒唐淫虐之事,平均每日42件。①

這當然是一場冤案。漢昭帝死後,武帝之子廣陵王劉胥還在世。長安群臣大多主張擁立劉胥為帝,霍光卻以劉胥品行不端為由,將其排除在帝位繼承人之外,乾綱獨斷,另選了昌邑王劉賀。可見在入京之前,昌邑王的操守曾得到輿論的肯定,至少霍光認為他的操守比廣陵王劉胥要好得多。②沒理由他入京前是乖孩子,入京後立即變身成了舉世無雙的人渣。

霍光之所以要廢掉劉賀,乃是因為劉賀並不甘心只做傀儡。史載,昌邑群臣被霍光集體誅殺前,曾憤然高呼“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名義上是劉賀親信,實際上與霍光暗通款曲的王吉,曾勸劉賀“三年不言”,將權力全都交給“仁愛勇智”兼備的霍光。③但劉賀入長安後,將昌邑舊臣大量安插到宮中,分明是想要改變霍家控制內廷的局面;又耍小聰明,下詔改變兵符黃旄的顏色,企圖收奪霍家手中的兵權(不下發新顏色的符信給霍家)。以致霍光起了廢立之心。博士夏侯勝(其師夏侯始昌,是劉賀父親的太傅)聞知霍光陰謀後,曾對劉賀有過委婉暗示④,但劉賀根基未穩,終究毫無勝算,落了個本人被廢、僚屬盡誅的悲慘結局。公元前59年,劉賀以海昏侯的身份,死於江西南昌,時年33歲。

劉賀的人生就這樣結束了,但他的27天皇帝生涯,對漢帝國的“統治合法性”所造成的衝擊,卻遠未結束。


漢廢帝真的是每天干42件壞事的皇帝?

墓中發掘出來的可以證實墓主身份的海昏侯劉賀玉印

漢帝國前50年,搞父死子繼的打天下坐天下,到武帝時搞不下去了

先簡要回顧一下西漢“統治合法性”的變遷。

西漢開國時,其“統治合法性”,是簡單粗暴的“打天下坐天下”。高帝五年詔中,劉邦按軍功大小,與60萬“軍吏卒”(算上家屬,約300萬人上下,佔總人口的2成左右)一起,瓜分了漢帝國40%左右的土地。這些“軍吏卒”(其特權,包括職業在內,均父死子繼),構成了漢帝國早期的統治基礎。⑤

50年後,到了漢武帝時代,“打天下坐天下”搞不下去了。民間知識分子對軍功集團父死子繼的“接班人”制度怨言很大,強烈要求朝廷開放上升通道;皇帝也意識到,知識分子大量遊離在體制外,給諸侯王、大臣做門客,是極大的不安定因素。再加上軍功一代、二代們凋零殆盡,武帝決心重塑漢帝國的合法性,宣傳“君權神授”,將知識分子(主要是儒士)接納到體制內。⑥

武帝的努力沒有成功。知識分子在武帝時代,得以進入政權,近距離觀察漢帝國的政治內幕與運作。但願意為“君權神授”吶喊者並非全部,不少知識分子對武帝戕害民生的政策,仍持尖銳的批評態度。《史記》最後給武帝的定評是:“疲秏中土,事彼邊兵。日不暇給,人無聊生。俯觀嬴政,幾欲齊衡”——民不聊生,其暴政可與秦始皇相提並論。公元前87年,武帝在執政54年後去世,將一個天下戶口減半、老百姓退化至只能用木棒耕地的爛攤子,留給了託孤大臣霍光。而霍光在他的整個執政時期內,非常忠實地繼承了武帝的所有政策路線。公元前78年,終於有董仲舒的弟子睦弘,公開站出來,向朝廷上書,質疑漢帝國的“統治合法性”,要求漢昭帝將皇位禪讓給賢人,自己退居為百里之國的諸侯。結局是霍光誅殺了睦弘。⑦


漢廢帝真的是每天干42件壞事的皇帝?

海昏侯劉賀之玉印

劉賀被廢,刺激知識分子更多地站出來,質疑漢帝國的統治合法性

但睦弘只是一個開端。公元前74年,昌邑王劉賀登上帝位27天后旋即被廢,成了瓦解漢帝國“統治合法性”的最後一根稻草——現實政治中的廢立遊戲,與宣傳中的“君權神授”,存在著如此大的鴻溝;這鴻溝,又如此赤裸裸地擺在漢帝國所有人面前,要讓人繼續相信宣傳,已是妄想。⑧

所以,在昌邑王事件之後,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開始公開質疑漢帝國的“統治合法性”。譬如,漢宣帝時繼續奉行“武帝路線”,名儒夏侯勝就站出來,指責漢武帝執政期間,雖對外有戰功,但對內耗盡民力,百姓死亡過半,到了蝗蟲千里人吃人的地步,這樣的人沒有資格立廟褒讚。結果夏侯勝被扔進了大獄。名儒蓋寬饒更激進,上奏朝廷,公然指責當下“聖道陵遲”,警告宣帝:不符合天命的人,不能強行佔據帝位。奏章遞上去之後,蓋寬饒自殺成仁。漢成帝時,名儒谷永公然對皇帝說:“天意從來都不會對一姓情有獨鍾,因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某個人的天下。陛下即位以來,忤逆天意,倒行逆施,導致災難叢生,萬物夭傷。臣要提醒陛下,若終不悔改,惡政依舊,恐怕天意會拋棄漢室,另擇有德之君!”體制外的知識分子更激烈,齊人甘忠可寫了本書,用宗教形式包裝起來,對信徒宣傳漢帝國該完蛋了,自己就是上天派下來終結漢帝國的人。⑨

儘管朝廷打擊這些“大逆不道”的言論不遺餘力,但事實卻是,面對愈來愈洶湧的輿論,皇室也終於慢慢失掉了自信,開始懷疑自己的“天命”確實走到了盡頭。公元前6年,漢哀帝下詔稱:“漢建國二百餘年,氣數已盡。但皇天庇佑,又給了我一次再受天命的機會。朕無德無能,豈敢抗拒!現在宣佈改元更號。建平二年改做太初元年,朕自此以後不再是漢朝皇帝,而是‘陳聖劉太平皇帝’。”簡言之,不堪承受民間對漢帝國“統治合法性”的普遍質疑,漢哀帝決定採取“規避”手段,自己來“推翻”自家的漢帝國,再建一個新的“陳聖劉太平”帝國。當然,這個帝國只存在了幾個月,因為哀帝很快發現,這樣做得不償失——這是漢帝國皇帝首次公開、主動承認自己氣數已盡,詔書在民間引發了更大的質疑。後來,王莽毫無阻力地通過“禪讓”滅掉了漢帝國,並不是沒有原因的。⑩

綜上,昌邑王劉賀雖然只做了短短27天皇帝,但在西漢知識分子關於政治倫理的抗爭史中,他的廢立,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節點,不可忽略。而這段政治倫理抗爭史,睦弘、蓋寬饒這樣的先賢,也是歷史留給後人的一份珍貴遺產,有待重新發掘。


漢廢帝真的是每天干42件壞事的皇帝?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編鐘

註釋

①《漢書·霍光傳》。②同上。③王吉原文:“今帝崩,亡嗣,大將軍(即霍光)惟思可以奉宗廟者,攀援而立大王,其仁厚豈有量哉!臣願大王事之敬之,政事壹聽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見《漢書·王吉傳》。王吉的老師蔡義,是霍光所任用的丞相。昌邑群臣中,唯王吉、龔遂二人免遭殺害,且仕途扶搖直上,正是因為二者本與霍光暗通款曲。④據《漢書·夏侯勝傳》記載:“會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數出。勝當乘輿前諫曰:‘天久陰而不雨,臣下有謀上者,陛下出欲何之?’”霍光聞之大驚,抓了夏侯勝拷問其消息來源,夏侯勝以讖緯詭辯曰:“在《洪範傳》曰‘皇之不極,厥罰常陰,時則下人有伐上者’,惡察察言,故云臣下有謀。”⑤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三聯書店,2000,P54。⑥西漢“打天下坐天下”模式釀成的“接班人”體制,可參見王嘉之言:“孝文時,吏居官者或長子孫,以官為氏,倉氏、庫氏則倉庫吏之後也。其二千石長吏亦安官樂職。”(《漢書·王嘉傳》),亦可參考朱浮的總結:“大漢之興,亦累功效,吏皆積久,養老於官,至名子孫,因為氏姓。”(《後漢書·朱浮傳》)⑦《漢書·睦弘傳》。⑧(香港)汪春泓,《前漢昌邑王考》,《長江學術》2015年第3期。⑨《漢書·夏侯勝傳》、《漢書·蓋寬饒傳》、《漢書·谷永傳》。⑩《漢書·哀帝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