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大局(四)天下有很多不幸的事,都是因捨不得錢財引起的

接續上篇...

掌握大局(四)天下有很多不幸的事,都是因捨不得錢財引起的

24. 邵雍

【原文】 熙寧中,新法方行,州縣騷然。邵康節閒居林下,門生故舊仕宦者皆欲投劾而歸,以書問康書。答曰:“正賢者所當盡力之時。新法固嚴,能寬一分,則民受一分之賜矣。投劾而去何益?”邊批:正論。

李燔朱晦庵弟子常言:“人不必待仕宦有職事才為功業,但隨力到處,有以及物,即功業也。”蓮池大師勸人作善事,或辭以無力,大師指凳曰:“假如此凳,欹斜礙路,吾為整之,亦一善也。”如此存心,便覺臨難投劾者亦是寶山空回。○鮮于侁為利州路轉運副使,部民不請青苗錢。王安石遣吏詰之,曰:“青苗之法,願取則與。民自不願,豈能強之!”東坡稱侁“上不害法,中不廢親,下不傷民”,以為“三難”。仕途當以為法。

【譯文】 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的新法正在推行,州縣之間都騷動起來。

邵康節(邵雍,范陽人)隱居山林間,一些做官的門生舊友,都想自舉罪狀辭官回鄉,因而寫信問邵雍的看法。

邵雍回答他們說:“現在正是你們應當盡力的時候,新法固然嚴厲,能寬鬆一分,人民就能受到一分實惠,自舉罪狀辭職有什麼好處呢﹝公正之論﹞?”

﹝夢龍評﹞李燔(宋·建昌人,從朱熹求學)常常告訴別人,不必等到取得官職才建功立業;只要隨處盡力,服務人群,就是功業。蓮池大師(明朝杭州雲棲寺的僧侶)勸人做善事,有人以無能為力推辭,大師指著凳子說:“假如這張凳子傾斜阻礙通路,我把它擺正,也算是一件善事啊!”有這種存心,便會覺得面臨困難時辭去官職,好像進入寶山而一無所得。

鮮于侁(宋朝人)任利州路轉運副使(掌管軍需糧餉水陸轉運的官),有些農民不申請青苗錢(宋朝王安石所行的新法,把穀物貸給農民,取二分息),王安石派官吏來質問,鮮于侁回答說:“青苗法規定:願意申請的人民就貸給他,不願意的怎能勉強呢?”蘇東坡先生稱讚鮮于侁對上不妨害法令,居中不捨棄親人,對下又不傷害人民,這是三件困難的工作,做官的人應多效法。

掌握大局(四)天下有很多不幸的事,都是因捨不得錢財引起的

25. 楊寓

【原文】 廣東佈政徐奇入覲,載嶺南藤簟,將以饋廷臣。邏者獲其單目以進,上視之,無楊士奇名,乃獨召之,問故。士奇曰:“奇自都給事中受命赴廣時,眾皆作詩文贈行,故有此饋。臣時有病,無所作,不然,亦不免。今眾名雖具,受否未可知。且物甚微,當以無他。”上意解,即以單目付中官令毀之,一無所問。

此單一焚而邏者喪氣,省縉紳中許多禍,且使人主無疑大臣之心。所全甚大,無智名,實大智也,豈唯厚道!○宋真宗時,有上書言宮禁事者。上怒,籍其家,得朝士所與往還佔問吉凶之說,欲付御史問狀。王旦自取嘗所佔問之書進,請並付獄。上意浸解,公遂至中書,悉焚所得書。已而上悔,復馳取之。公對:“已焚訖。”乃止。此事與文貞相類,都是捨身救物。

【譯文】 明朝時廣東布政使(官名,掌管一省的政事)徐奇將上朝晉見皇帝,帶來一些嶺南的藤席要贈送給朝中的大臣。

刺探宦情的人先得到一份受禮的名單呈給皇帝,皇帝發現名單上沒有楊士奇(楊寓,字士奇,泰和人,歷任大學士、少傅、少師,諡文貞)的名字,就單獨召見士奇問明緣故。

楊士奇說:“徐奇受命到廣東上任時,朝中眾臣都作詩為他送行,所以得到這份贈禮。臣當時生病沒有作詩,否則也免不了進入名單之內。現在眾人的姓名都已列入名單,但接受與否還不知道,而且禮物並不貴重,應當沒有什麼可疑。”

皇帝瞭解他的意思,就把名單交給宦官,命令燒燬,一概不予追究。

﹝夢龍評﹞名單一燒,告密的人一定氣壞了,免除許多官員的禍害,而且使君主不再有懷疑臣子的心,保全多數官員的名節。雖然沒有智者的名譽,實際上是大智的表現,豈只厚道而已。

宋真宗時,有官員上書談論宮廷中的事。真宗很生氣,將他抄家,又得知朝中大臣和他交往,其中有占卜吉凶的言辭,想交給御史審問。王旦(真宗時任職樞密院,是全國最高的軍事機關)拿著自己占卜的卦辭,呈上一併審查,此時真宗的心意已沒有這麼堅決,王旦於是到中書省,把所有的資料都燒了。後來真宗後悔,又要追查,王旦回稟已經燒了,方才作罷。這件事和楊士奇的作為相似,都是犧牲自己,成全別人。

掌握大局(四)天下有很多不幸的事,都是因捨不得錢財引起的

26. 嚴震

【原文】 嚴震鎮山南,有一人乞錢三百千去過活。震召子公弼等問之。公弼曰:“此患風耳,大人不必應之。”震怒,曰:“爾必墜吾門!只可勸吾力行善事,奈何勸吾吝惜金帛?且此人不辦,向吾乞三百千,的非凡也!”命左右準數與之。於是三川之士歸心恐後,亦無造次過求者。

天下無窮不肖事,皆從捨不得錢而起。天下無窮好事,皆從捨得錢而做。自古無捨不得錢之好人也。吳之魯肅,唐之於【由頁】,宋之范仲淹,都是肯大開手者。○西吳董尚書潯陽公份,家富而勤於交接。凡衣冠過賓,無不延禮厚贈者。其孫禮部青芝公嗣成,工於詩字,往往以手書扇軸及詩稿贈人。尚書聞之曰:“以我家勢,雖日以金幣為歡,猶恐未塞人望,奈何效清客行事耶?且縉紳之家,自有局面,豈復以詩字得人憐乎?將來破吾家者,必此子也!”後民變事起,尚書已老,青芝公不諳世故,願自處分,愚民望處,一集千人,遂致破產。人始服尚書先見。○弘治間,昭慶寺欲建穿堂。察使訪得富戶三人,召之,諭以共建。長興呂山吳某與焉。吳曰:“此不甚費,小人當獨任之。”察使大喜。吳歸語其父,父曰:“兒子有這力量,必能承吾家。”此翁之見,與潯陽公同。

【譯文】 唐朝人嚴震(鹽寧人,討朱【氵此】有功,封戶部尚書)鎮守山南道(十道之一,唐太宗就山川形勢分天下為十道)時,有一個人來乞討三十萬錢做生活費,嚴震吩咐兒子公弼等人將此事問清楚。

公弼說:“這個人發瘋了,大人不值得理會他。”

嚴震生氣地說:“你要堅守我們的門風,只可以勸我做善事,怎可勸我吝惜錢財?而且此人向我乞三十萬錢,不是平常的事。”

於是命令左右的人如數給錢。

從此,各地的人士爭先恐後地來歸附嚴震,但並沒有人作過分的要求。

﹝夢龍評﹞天下有很多不幸的事,都是因捨不得錢財引起的;天下也有很多美好的事,都是從捨得花錢做出來的。自古以來沒有吝惜錢財的好人,東吳的魯肅(字子敬,家富好施與)、唐朝的子【由頁】(字允之,官司空,封燕國公)、宋朝的范仲淹,都是愛好施捨行善、不吝惜錢財的人。

西吳董尚書潯陽公(名份,明·烏程人,嘉靖進士,任禮部尚書),家境富裕而愛好交際,凡是來往的賓客、官吏,無不殷勤款待,贈以厚禮。他的孫子青芝(名嗣成,任禮部員外郎)擅長吟詩、書法,往往將自己親筆字畫詩稿送給別人。董尚書聽到這件事,說:“以我們的家勢,雖然每天以金錢製造歡樂,還怕不能滿足別人的慾望,怎麼去模仿清雅人士的舉止呢?而且做官的人家有自己的格調,難道要用字畫去博人同情嗎?將來敗壞我家的人,一定是這個孩子。”後來人民起事叛變,董尚書當時已日益衰老,而青芝又不懂世故,他自請解決此事﹝只消從他擅行決定放任人民告官的舉措加以判斷,便知道他是如何不諳世故﹞,無知的民眾成千人因此聚集而來,青芝終於散盡家財。此時人們不禁佩服董尚書有先見之明。

明孝宗弘治年間,昭慶寺預備興建穿堂,負責的人去拜訪三戶富豪,希望他們共同出資興建。長興呂山吳先生是三富豪之一,他說:“興建穿堂的費用不會很多,我願意獨自負擔。”負責人非常高興,吳先生回家將此事告訴父親,父親說:“兒子有這種能力,一定能夠承擔我的家業。”這位老人的見識和董尚書完全相同。

掌握大局(四)天下有很多不幸的事,都是因捨不得錢財引起的

27. 蕭何 任氏

【原文】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強弱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圖書也。

宣曲任氏,其先為督道倉吏。秦之敗也,豪傑爭取金玉,任氏獨窖倉粟。楚漢相距滎陽,民不得耕種,米石至萬,而豪傑金玉盡歸任氏。

二人之智無大小,易地皆然也。又蜀卓氏,其先趙人,用鐵冶富。秦破趙,遷卓氏之蜀,夫妻推輦行。諸遷虜少用餘財,爭與吏求近處,處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狹薄。吾聞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鴟芋也。,至死不飢,民工於市,易賈。”乃求遠遷。致之臨邛,即鐵山鼓鑄,運籌貿易,富至敵國。其識亦有過人者。

【譯文】 沛公(漢高祖劉邦)攻下咸陽城後,很多將領都爭先恐後地到官府中劫掠金銀財寶,只有蕭何(沛人,官至丞相,漢朝的典制律令多經他親手製定)先去收集秦朝丞相御史留下的律令圖畫,加以妥善保存。後來劉邦能詳知天下要塞之地、戶口的多少、勢力的強弱、人民的疾苦,都是得自蕭何所收集的秦朝圖畫。

陝西宣曲任氏,祖先是看管倉庫的官吏。秦朝兵敗以後,一般豪傑之士都爭取金銀寶物,只有任氏一家儲存糧食。楚漢相爭於滎陽,人民無法耕種,米價漲到一石一萬錢,於是一般豪傑之士的金銀財寶都歸任氏所有。

﹝夢龍評﹞這兩個人的才智不分高下,易地而處,結果也是如此。又如:四川卓氏,祖先是趙國人,從事鍊鐵致富。秦滅趙以後,將卓氏遷到四川,夫妻倆推著車子前進,所有奉命遷徙的家族,幾乎都身無分文,於是爭相要求督察官吏讓他們就近在葭萌縣定居,只有卓氏說:“這個地方土地貧瘠,謀生不易。我聽說岷山下有一塊肥沃的平野,地下生長豐富的大芋,人們就不會捱餓,可以工作交易,是一個很好謀生的地方。”於是要求遷到較遠的臨邛縣,就在當地採礦鍊鐵,經營貿易,終至富可敵國。這種見識也遠超過一般人。

掌握大局(四)天下有很多不幸的事,都是因捨不得錢財引起的

28. 董公

【原文】 漢王至洛陽,新城三老董公遮說王曰:“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為賊,敵乃可服。’天下共立義帝,項羽放弒之。大王宜率三軍之眾,為之素服,以告諸侯而伐之。”於是漢王為義帝發喪,兵皆縞素,告諸侯曰:“寡人悉發關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弒義帝者!”

董公此說,乃劉、項曲直分判處。隨何招九江,酈生下全齊,其陳說皆本此。許庸齋謂沛公激發天下大機括。子房號為帝師,亦未有此大計。○國朝盧廷選進士為楚臬,暴卒,良久而蘇,自言為項羽訟高帝事:高帝自遣九江王布弒義帝,而佯委罪羽,縞素髮喪以欺天下後世。盧在漢即九江王也。事甚怪。

【譯文】 漢王(漢高祖劉邦)帶兵到洛陽,新城三老(掌管一鄉教化的長官)中的董公擋在路上勸漢王說:“如果沒有正當的名義出兵起事,是沒有辦法成功的,所以說:先聲明對方是叛賊,亂事方可平定。天下人共同擁戴義帝(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項羽卻把他逐出彭城,又派人殺他,大王應該率領三軍,為義帝服喪,然後宣告諸侯去討伐項羽。”

於是漢王為義帝辦喪事,命士兵都穿白色的孝服,然後昭告天下諸侯說:“寡人盡發關中的士兵,將收復河南、河東、河內,經漢水向東而下,希望在諸侯王指引去攻擊弒殺義帝的人。”

﹝夢龍評﹞董公所說的這個道理,正是劉邦、項羽兩人是非曲直的分別處。後來隨何招降九江,酈食其招降齊國七十多個城池,所提的說詞均不外於此。

許庸齊先生認為事實上是劉邦迅速激發了天下人叛楚歸漢,子房(即張良,為劉邦策劃得天下)雖然號稱帝王之師,但並沒有這種大謀略。

掌握大局(四)天下有很多不幸的事,都是因捨不得錢財引起的

29. 藺相如 寇恂

【原文】 趙王歸自澠池,以藺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自侈戰功,而相如徒以口舌之勞位居其上(以羞,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每朝,常稱病,不欲與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輒引車避匿。於是舍人相與諫相如,欲辭去。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頗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相如門謝罪,遂為刎頸之交。

賈復部將殺人於潁川,太守寇恂捕戮之。復以為恥,過潁川,謂左右曰:“見恂必手刃之!”恂知其謀,不與相見。姊子谷崇請帶劍侍側,以備非常。恂曰:“不然。昔聞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於廉頗者,為國也。”乃敕屬縣盛供具,一人皆兼兩人之饌。恂出迎於道,稱疾而還。復勒兵欲追之,而將士皆醉,遂過去。恂遣人以狀聞,帝徵恂,使與復結友而去。

汾陽上堂之拜,相如之心事也;萊公蒸羊之逆,寇恂之微術也。○安思順帥朔方,郭子儀與李光弼俱為牙門都將,而不相能,雖同盤飲食,常睇目相視,不交一語。及子儀代思順,光弼意欲亡去,猶未決。旬日詔子儀率兵東出趙、魏。光弼入見子儀曰:“一死固甘,乞免妻子。”子儀趨子,持抱上堂而泣曰:“今國亂主遷,非公不能東伐,豈懷私忿時耶!”執其手,相持而拜,相與合謀破賊。丁謂竄崖州,道出雷州,先是謂貶準為雷州司戶。準遣人以一蒸羊迎之境上。謂欲見準,準拒之。聞家僮謀欲報仇,亟杜門縱博,俟謂行遠,乃罷。

【譯文】 趙惠文王從澠池回國後,因為藺相如(助趙王完璧歸趙)功勞很大,就升他為上卿(官名,最高的執政大臣),官位在廉頗(戰國趙良將)之上。

廉頗自以為南征北討建立大功,而相如只不過勞動一點口舌,官位居然高於自己,就說:“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藺相如聽到這些話,就不肯和廉頗會面,每次都託病不上朝,不想去和廉頗爭名位。

有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望見廉頗,就繞道避開他。於是門客都來見藺相如,想告辭回去。藺相如再三地留住他們說:“你們認為廉頗和秦王比較起來怎麼樣呢?”

門客回答說:“比不上。”

藺相如說:“以秦王的威勢,我還敢當面斥責他,侮辱他的臣子;相如雖然笨,難道會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強大的秦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只因為有我們兩人。如今要是兩虎相鬥,必定兩敗俱傷,我所以這樣做,是先顧慮到國家的危急,私仇可以拋開。”

廉頗風聞此事,就袒開上衣,揹負荊條,請賓客帶領到藺相如家謝罪,於是兩人成為刎頸之交。

後漢人賈復(冠軍人,光武帝時任都護將軍、執金吾)的部將在潁川殺人,太守寇恂(昌平人,守潁川)將他逮捕並處死。賈復認為這種事很羞恥,經過潁川時曾對左右的部將說:“我看見寇恂,一定親手殺死他。”

寇恂知道賈復的預謀後,就不肯和他相見。外甥谷崇請求佩劍隨侍在側,以防備萬一。

寇恂說:“不可以,從前藺相如不怕秦王,卻受屈於廉頗,都是為國家著想啊!”

於是命令縣裡的人,一人準備兩份酒菜,由寇恂帶領出城迎接賈復的軍隊,然後託病先回城中。賈覆命士卒追趕,但將士們都喝醉酒了,寇恂得以安全脫身。於是寇恂派人把這情況稟告朝廷,皇帝於是徵召寇恂,命他和賈復結交為友。

﹝夢龍評﹞郭子儀和李光弼的金蘭結拜,是藺相如心事的重現;寇萊公(寇準,宋·下邽人,封萊國公)用蒸羊迎接丁謂(宋·長州人,封晉國公,以欺罔罪貶崖州),是寇恂微妙的才術。

安思順任朔方節度使時,郭子儀(唐·華州人,唐代中興名將,封汾陽王)和李光弼(唐·柳城人,平定安史之亂,封臨淮郡王,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都擔任牙門都將(統領軍隊的將軍),但不能和睦相處;雖然同桌吃飯,卻互相瞪眼,不肯交談。後來郭子儀代替安思順節度使的職位,李光弼就有意離去,心裡正猶豫不決。十天後,玄宗下詔命郭子儀率兵東伐趙、魏,李光弼就進入官衙見郭子儀說:“我情願一死,只求你赦免我的妻兒子女。”郭子儀即刻走下堂來,摟著李光弼上堂,流著淚道:“當今國家遭逢亂事,皇上避亂去了,沒有你的協助,我怎麼能夠出兵呢?現在哪裡是心懷私怨的時候呀!”就互相扶持對拜,共謀破賊大計。

丁謂被貶到崖州,又轉往道州,路經雷州時﹝先前寇準被丁謂貶為雷州司馬﹞,寇準派人送上一頭蒸熟的羊在邊境上迎接。丁謂想和寇準見面,寇準不肯,聽說家僮想要報仇,就關緊家門,盡情的賭博,等到丁謂走遠了才停止。

掌握大局(四)天下有很多不幸的事,都是因捨不得錢財引起的

30. 張飛

【原文】 先主一見馬超,以為平西將軍,封都亭侯。超見先主待之厚也,闊略無上下禮,與先主言,常呼字。關羽怒,請殺之,先主不從。張飛曰:“如是,當示之以禮。”明日大會諸將,羽、飛並挾刃立直。超入,顧坐席,不見羽、飛座;見其直也,乃大驚。自後乃尊事先主。

釋嚴顏,誨馬超,都是細心作用。後世目飛為粗人,大枉!

【譯文】 劉備一見到馬超,就任命他為平西將軍,封都亭侯。馬超見到劉備對待自己這麼優厚,就疏忽了對主上的禮節,和劉備講話,常直呼劉備的字諱(劉備字玄德)。

關羽(解人,字雲長,與張飛隨從劉備,情同兄弟)很生氣,請求殺掉馬超,劉備不肯。張飛(涿郡人,字翼德,勇猛善戰)說:“像這種情形必須用禮節來開導他。”

第二天,劉備會見諸將,關羽、張飛同時拿著武器站立劉備身邊,馬超一到,只顧入座,但見不到關羽和張飛的座位,後來看見他們兩人侍立一旁,大吃一驚。從此以後,馬超才知道要尊敬劉備。

﹝夢龍評﹞釋放嚴顏(三國·蜀人),教誨馬超,都是細心的舉止。後世把張飛當做粗人,實在是大冤枉。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