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十大魔神
上古十大魔神(來源不明)
一、魔神蚩尤 蚩尤是上古黃河下游東夷部落的傑出首領。據野史《龜甲記事》記載:蚩尤出生於黃河下游的一個氏族首領的家庭,因受深埋於庭下的盤古斧神氣的影響而擁有天生神力,出生時一聲哭啼便驚起山潭中休眠的三條孽龍,族人預言此子日後必成大器。後來,黃帝氏靠強大的武力從黃河上游出兵於版泉之戰擊敗了位於黃河中游的炎帝氏部落建立了黃河流域最強大的華夏部落,華夏部落不斷東進,擊敗了黃河下游很多部落。蚩尤的部族不願臣服於軒轅,便聯合黃河下游的九個部族組成九黎族對抗黃帝。九黎與華夏之戰中,蚩尤聯合刑天與夸父,又得水神康回與風伯雨師的幫助,一連打敗黃帝七十二戰。後來黃帝請來北極紫薇太皇大帝的女兒殭屍始祖女魃才於涿鹿之戰中擊敗蚩尤.蚩尤於逐鹿之野兵敗被應龍所殺,頸血飛天形成蚩尤之旗封天,使女魃、應龍等不能迴天,為東夷部落的南遷提供了機會。屍體歸葬濮陽西水坡,稱“帝丘”。 蚩尤,死於涿鹿之戰。
二、戰神刑天 刑天是上古炎帝部落東部的一個部族的首領,後來加入了東夷部落,成為九黎族的主要首領。據《山海經》記載:刑天與黃帝廝殺,最後被黃帝砍斷了頭,把他葬在常羊山麓。刑天雖斷了頭,卻仍不泯志。他以乳頭為目,以肚臍為口,操盾牌、大斧繼續揮舞,與黃帝再決雌雄.而《元陽志略》中稱:刑天擁有聖靈之石,持戈戚與應龍戰於逐鹿,打的天昏地暗難分難捨,於是黃帝乘機乘龍從後偷襲,砍下他的頭顱,但刑天依舊屹立不倒在戰場上嘶殺不已。後來九天玄女派玄天玉女給刑天說了一句話,他才倒下,後安葬於常羊山略。刑天,死於涿鹿之戰。
三、星神夸父 夸父是上古苗蠻部落三苗部族夸父營的巨人部落的首領,後來北進加入東夷部落。民間雜史《書林通志》中記載:夸父與女魃戰於逐鹿之野,女魃在地面上打不過夸父,便長出血蝠之翼飛上天空,渾身圍住烈火,從地面上望去,猶如中間有隻黑鳥的太陽。夸父使出法術使身高增高數倍揮著桃木仗繼續追趕女魃,直至被烈火蒸乾了身體,飢渴疲憊,終於被活活累死了。夸父,死於涿鹿之戰。
四、水神共工 共工是九天玄女的弟子,是玄天玉女的師兄。《元陽志略》中稱:共工又名康回,業水以為法。九天玄女與女媧不和,便派共工去幫蚩尤與被女媧支持的黃帝為敵,炎帝在逐鹿南野襲擊蚩尤的部隊,共工前去迎戰,一人獨當炎帝坐下的祝融、力牧、句芒、英照等四員大將亦不佔下風,後來女媧在不周之山設壇封天,使蚩尤的部隊不能後退,共工大怒,對天大罵天神不公。而後一頭撞塌不周山而死,破了女媧的封天陣,使九黎族的部隊可以在戰敗後逃亡。共工,死於涿鹿之戰。
五、風伯飛廉 《古史箴記》中稱:風伯飛廉鹿身雀首,頭生尖角,通身豹紋,尾如黃蛇,幫助蚩尤一方參加華夏九黎之戰。曾聯合雨師屏翳擊敗冰神應龍。後被女魃擊敗,於涿鹿之戰中被擒殺。飛廉,死於涿鹿之戰。
六、雨師屏翳 《古史箴記》中稱雨師屏翳:形如七寸細蠶,背生鱗翅,幫助蚩尤一方參加華夏九黎之戰。曾聯合風伯飛廉擊敗冰神應龍。後被女魃擊敗,於涿鹿之戰中被擒殺。屏翳,死於涿鹿之戰。
七、冥神神荼 《龜甲記事》中稱神荼和鬱壘同為魑魅魍魎之首,歸順於蚩尤,後來在涿鹿之戰中被擒,降於軒轅。被女媧任命為冥府之神,和冥神鬱壘一起掌管冥界。
八、冥神鬱壘 《龜甲記事》中稱鬱壘和神荼同為魑魅魍魎之首,涿鹿之戰中被擒投降。被女媧任命為冥府之神,和冥神神荼一起掌管冥界。
九、魔星後卿 《元陽志略》中記載,後卿為后土皇帝詆的親弟弟,由后土派去幫助黃帝戰蚩尤。不料後卿受蚩尤等人的影響加入東夷與黃帝作對,甚至不惜把自己變成和女魃一樣的飛屍。以至死後化為魔星到處生事也無人能制。後來女媧聯合后土、紫薇、勾陳、地藏以五行陣法將其封印。
十、遁神銀靈子 《元陽志略》稱,銀靈子為東夷大將,善於自保。蚩尤死後山鬼帶領東夷部族的一部分南下遷到夸父的苗蠻地區,剩下的東夷人就跟他東遷到泰山以東,逃過了黃帝坐下大將王亥的追殺。
1干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於我哉——刑天
《山海經·海外西經》說,刑天與黃帝爭位、廝殺,最後被黃帝砍斷了頭,把他葬在常羊山麓。刑天雖斷了頭,卻仍不泯志。他以乳頭為目,以肚臍為口,操盾牌、大斧繼續揮舞,與黃帝再決雌雄。
刑天即斷首之義。傳說他與天帝爭神位,斷了頭,仍然堅持戰鬥,表現出寧死不屈的鬥爭精神。今人認為這一敢於反抗上帝的形象,是古代奴隸起義的折射。文化史家或認為刑天本為女性之神,至父系社會乃失去其性別。
《山海經.海外經》:“形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鏚以舞。”晉陶潛《讀山海經》詩之九:“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
2 曾於法華領大車,剪尾跑蹄皈我佛:南無阿彌陀——牛頭
牛頭馬面都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廟中,均有牛頭馬面的形象。牛頭來源於佛家。牛頭又叫阿傍,其形為牛頭人身,手持鋼叉,力能排山。據《鐵城泥犁經》說:阿傍為人時,因不孝父母,死後在陰間為牛頭人身,擔任巡邏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
3 老魚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盡職盡責——夜叉
夜叉是佛教中的護法,在印度語裡是YACHI,喜歡吃人,但也是護法。可以在佛教的經典中找到: “夜叉”是佛經中的一種鬼神,有“夜叉八大將”、“十六大夜叉將”等名詞。崐“夜叉”是本義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輕靈、秘密等意思。“維摩經”崐注:“什曰:‘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空虛,三、天夜叉也。’”現在我崐們說到“夜叉”都是指惡鬼。但在佛經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將的任務崐是“維護眾生界”。
所以現在母夜叉又可以叫餓鬼!
夜叉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門天王即率領夜叉八大將,護眾生界。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溼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4 貴主還宮,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誰會此意?——龍女
龍女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羅龍王(Sagara-nagaraja)的女兒,聰明伶俐,八歲時偶聽文殊菩薩在龍宮說『法華經』,豁然覺悟,通達佛法,發菩提心,逐去靈鷲山禮拜佛陀,以龍身成就佛道。
一天,智積菩薩與文殊菩薩研究女人成佛事。文殊菩薩提到龍女能與八歲成就佛法,於剎那間,發菩提心,即成正果之事,智積正大惑不解時,龍女突然顯法力,出現在他們的面前,並向智積稽手。站在旁邊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號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見如此,不平地說:「汝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妳這麼快能證得佛法,真的難以致信,更何況女人身體很贓,根本沒有資格成佛)龍女立刻拿出一顆價值三千大世界的寶珠,現給佛陀,佛陀笑咪咪地接了寶珠,龍女問:”佛陀接寶珠快不快?”回答說:”快極了”龍女說:”成佛也是這麼快”說完龍女馬上變成男相,飛往南方無垢世界去了,龍女成佛後,便在觀世音菩薩身旁作了脅持。
5 月出皎兮,勞心悄兮;有意變化,君莫笑兮——狐仙
狐仙,出現在名著《西遊記》中。而九尾狐,最早是出現在《山海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山海經·南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經·海外東經》。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一個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規說法,狐,狸是兩種動物,只是人們叫習慣了,統稱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氣,狸似乎只是是俗物)。
《山海經》中的九尾狐,乃是一個能“食人”的妖獸。到後來的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三足烏之屬列於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九尾狐則象徵子孫繁息(見《白虎通德論·封禪篇》)。“食人”之傳漸隱,“為瑞”之說漸漸出現。但同樣是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解狐為“祆獸也,鬼所乘之”。可見,狐有靈氣(妖氣),在數千年前,已是公認。
再到後來的唐宋時期,狐已經被人設廟參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張鷟《朝野僉載》說﹕“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豐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時出現的(《封神演義》),而《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舉不勝舉。“妖媚”、“邪氣”、“仙靈”、“神秘”、“狡猾”,可以說是中國人想到“狐”後最明顯的感覺。
6 來歷不明,土長土生;傍著牛哥,冥界逞雄——馬面
有資料說佛教最初只有牛頭,傳入中國時,由於民間最講對稱、成雙,才又配上了馬面。但也有資料說馬面也稱馬面羅剎,同樣來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閱資料中,並未發現印度神話中有馬面作為冥府差役的說法。密宗中到是有“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傳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遠。
7 雲路萬里,百邪不侵;西域來此,建旗羽林——辟邪
貔貅,粵音讀作“皮休”。相傳貔貅是一種兇猛瑞獸,而這種猛獸分有雌性及雄性,雄性名為“貔”,雌性名為“貅”,但現在流傳下來都沒有分為雌雄的了。在古時這種瑞獸是分為一角或兩角的,一角稱為“天祿”,兩角稱為“辟邪”,後來再沒有分一角或兩角,多以一角造型為主。
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歡稱這種瑞獸為“貔貅”,而在北方則依然稱為“辟邪”。致於“天祿”則較為少人用以稱這類瑞獸,還有些人將它稱為“怪獸”或“四不像”等。
辟邪是一種瑞獸,和龍、麒麟一樣皆不存在於現世間。在傳說中;曾幫助黃帝打敗蚩尤,古代除舞龍、舞獅外,亦有舞貔貅。在道教「請神寶誥」文中,謂有一神只名諱為「先天轄落靈官王天君」,在上天除負有雷神之職,更統有百萬「貔貅神將」,負責天上巡視工作,類似人間糾察工作,飛騰雲霧,號令雷霆,降雨開睛,穿山破石捉妖精,收瘟攝毒伏群魔,防備妖魔鬼怪、瘟疫、鬼魅擾亂天庭。
在漢書“西域傳”上有一段記載:“烏戈山離國有桃拔、獅子、尿牛”。孟康注日:“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長,獨角者稱為天鹿,兩角者稱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傳說貔貅是龍生九子的第九子.能騰雲駕霧,號令雷霆,降雨開晴.相傳有辟邪擋煞,鎮宅之威力.龍生九子,神通不一。其子貔貅,勝父千倍,長大嘴,貌似金蟾,披鱗,甲形如麒麟,取而獸之優,有嘴無屁股,吞萬物而不瀉。可招八方財,可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傳貔貅因為觸犯天條,玉皇大帝罰他只許吃不許拉。所以貔貅是以財為食的,納食四方之財,肚子是個聚財囊,同時催官運。
8 百箭攢心,心尤未死;毅魄歸來,兩狼泣下——七郎
楊家將事蹟深膾人口,民間戲曲常引為教忠寓孝的題材。例如雙籠會描寫遼王設計邀約宋帝相商國事,楊業恐其中有詐,遂命長子假扮宋帝赴約,八子護駕同行,結果大郎、二郎、三郎犧牲,四郎和八郎為遼公主所擒而招為駙馬,五郎出家為僧,楊業與六郎七郎突出重圍,暫駐雁門關,因無糧無援,乃派七郎至大營求救,潘仁美欲報私仇,趁機灌醉七郎,綁於芭蕉樹上,亂箭射死。楊業命六郎尋弟,自己逃至蘇武廟,見廟前立有李陵碑,忠奸並立,感觸良深,遂撞碑而死。後來楊門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畲太君領陣禦敵,傳為一時美談。
後七郎傳為陰界專管孤魂野鬼之人
9 都江堰下,千古英風。二郎在此,波瀾不驚——二郎
中國民俗中,關於二郎神出身的說法挺多,通常有治水的李冰之子、晉的鄧遐、隋的趙昱———這三位都是以斬蛟出名。而稱灌口二郎神和劈山救母另一個版本中那個二郎神,也是《封神榜》中的主角、《西遊記》中客串的三隻眼楊戩……
二郎神是我國神話中第一得力之戰神,其能力與悟空比,不相上下,在天界對悟空的第二次大圍剿時,就是他追得悟空四處逃竄。由於他是個頂天立地的英雄戰神,民間對其恭敬之盛,可說是數一數二。
只是後來羅貫中著《三國演義》中,將關雲長說得神乎其神,既忠且勇,遂漸漸地代替了二郎的民間地位。而明代以前,那位置可是二郎神的。
10 君貌猙獰,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判官
《法苑珠林》說,閻羅王為地獄主,有臣佐十八人(即俗之判官),分別主管十八層地獄。早在南朝時這十八層地獄的說法就已流行。中國人把閻王和地獄完全漢化,讓它們和本土的泰山治鬼等神話傳說相結合,再融入佛教“六道輪迴”說,從而附會出許多新的聳人聽聞的傳說,如奈河(奈何)橋、黃婆(黃酒的“黃”)送迷魂湯、望鄉臺……
閱讀更多 文學江湖 的文章